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答吳充秀才書

鎖定
《答吳充秀才書》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寫給友人的一篇散文。
全篇分四段。首段讚揚來者“學精文雄”而好學謀道;接着,指出世之學者初欲為道“而至者鮮”的原因,在於往往溺於文,“甚者至棄百事不關於心”;第三段,先以孔孟荀卿為例正面論述,再以子云、仲淹、“後之惑者”為例反面論述,又以“足下”的自身感受來印證,確立“大抵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的觀點;最後,以賓主二人志同道合互為激勵作結。文章言辭懇切,寄意深長。 [2] 
作品名稱
答吳充秀才書
出    處
《歐陽修文集》
作    者
歐陽修
創作年代
宋代
作品體裁
散文

答吳充秀才書作品原文

答吳充秀才書1
修頓首白,先輩吳君足下。前辱示書及文三篇,發而讀之,浩乎若千萬言之多,及少定而視焉,才數百言爾。非夫辭豐意雄2,霈然有不可御之勢3,何以至此!然猶自患倀倀莫有開之使前者4,此好學之謙言也。修材不足用於時,仕不足榮於世,其譭譽不足輕重,氣力不足動人。世之慾假譽以為重5,借力而後進者,奚取於修焉?先輩學精文雄,其施於時,又非待修譽而為重,力而後進者也。然而惠然見臨,若有所責6,得非急於謀道,不擇其人而問焉者歟?
夫學者未始不為道7,而至者鮮焉8;非道之於人遠也,學者有所溺焉爾9。蓋文之為言,難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學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則曰:“吾學足矣”。甚者至棄百事不關於心,曰:“吾文士也,職於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鮮也。
昔孔子老而歸魯,六經之作,數年之頃爾。然讀《易》者如無《春秋》,讀《書》者如無《詩》,何其用功少而至於至也10?聖人之文雖不可及,然大抵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書11,荀卿蓋亦晚而有作12。若子云、仲淹13,方勉焉以模言語,此道未足而強言者也。後之惑者,徒見前世之文傳,以為學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謂“終日不出於軒序14,不能縱橫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雖行乎天地,入於淵泉,無不之也。
先輩之文浩乎霈然,可謂善矣15。而又志於為道,猶自以為未廣,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難也。修學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於所悦,而溺於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勵修之少進焉。幸甚幸甚。修白16 [4] 

答吳充秀才書註釋譯文

答吳充秀才書詞句註釋

  1. 吳充:字衝卿,建州浦城(今福建建安)人。青年時即舉進士,熙寧末年王安石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秀才:優秀人才。文中稱吳充為“先輩”,是士大夫間的尊稱,不是行輩的先後。吳充少歐陽修十四歲。
  2. 辭豐意雄:辭雄意豐。
  3. 霈然:霈,同“沛”。盛大之貌。
  4. 倀倀:迷茫不知所措的樣子。
  5. 假:藉助。
  6. 責:求。
  7. 未始:未嘗。為道:領會、實踐道。“道”在這裏指儒家思想體系。
  8. 鮮:少。
  9. 溺:沉浸不能自拔。
  10. 至於至:至,到達。至,競,最高境界。
  11. 皇皇:同“遑遑”,匆匆忙忙的樣子。
  12. 荀卿: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有《荀子》三十二篇。
  13. 子云:揚雄,字子云。揚雄《太玄》模仿《易》,《法言》模仿《論語》。仲淹:王通,字仲淹,隋末人。模仿《春秋》作《元經》,模仿《論浯》作《中説》。
  14. 軒序:有窗欄的長廊或小室曰“軒”,東西廂房曰“序”。“不出軒序”是個比喻,説的是寫文章只能在“長廊、廂房”中徘徊,從未“登堂入室”。
  15. 善:完美。
  16. 修白:和開頭“修頓首白,先輩吳君足下”都是古代書信體抬頭及落款的格式。信中以姓稱吳充而稱己不用第一人稱“餘”“吾”,用第三人稱名字稱己,是古代書信體表尊重對方的習慣。 [5-6] 

答吳充秀才書白話譯文

修頓首稟告吳君足下:前幾天承蒙您給我一封信和三篇文章,打開一讀,好像有成千上萬的文字,等到稍稍定神細看,才知道不過幾百字。如果不是詞義豐富,立意高遠,氣勢充沛而不可抵擋,怎麼會有這種感覺呢?但是,您自己還擔心沒有人開導,無所適從,寫作難於提高,這是您一心向學的客氣話罷了。我既無濟世之才,官位也不尊榮顯赫,因此,我的批評或表揚無足輕重,我的力量也不足以打動人心。世上想借名人的聲望來抬高自己,借大人物的權力幫助自己上進的人,從我這裏又能得到什麼呢?您學業精進,文章雄健,本來就有用於時,也不必依靠我的聲譽來抬高,依靠我的力量來上進。但是,承蒙您來看望我,好像有什麼要求,莫非是急於尋求正道,不選擇什麼人而問了吧?
求學的人未嘗不想求得道,但真正達到目的的卻很少。這並不是道離開人很遠,而是學習的人被某些假象迷惑了。説起作文,難於寫得精巧令人喜愛,容易取悦於一時使自己滿足。世上求學的人往往沉迷在這一點上,偶爾有高明的地方,便説:“我的學問夠了。”沉迷得厲害的人甚至百事不關心,説:“我是一個文人,專心寫文章罷了。”這就是求道很少達到目的的原因。
從前孔子年老了回到魯國,整理六經,不過花了幾年的短時間。但是,他攻讀《易》時好像世上根本就沒有《春秋》,讀《尚書》時,好像沒有《詩》,這是他之所以用功少而能登峯造極的原因。聖人的文章,雖然我們趕不上,但是,總的説來道的境界高,文章便不難具有很深的造詣。所以,孟子終日奔忙到處遊説,沒有空暇著書,荀子也到了晚年才寫書。至於揚雄、王通,他們都是勉強模仿前人的言詞來著述,這是道不足而勉強寫作的表現。後世糊塗、愚昧的人,只看到前代的文章傳了下來,以為學習就是舞文弄墨而已,所以越勤苦努力越達不到目的。這正是您所説的,整天關在房間裏寫,文章不能縱橫馳騁,隨心所欲,其原因在於道不充實。如果道充實了,即使是上天入地走遍天下,也沒有達不到的。
您的文章就像汪洋大海,氣勢充沛,可稱得上好文章了。而且,您又立志求道,還認識到自己不夠。倘使一直這樣不懈努力,那麼達到孟子、荀子的境界也是不難的了。我是學道而沒有達到目的的人,不過幸而不滿足於一時的喜愛,也不沉溺於微小的成績而停止不前。我寫此文,是為了藉助您這種不斷上進的精神,來激勵我的進步。非常幸運。歐陽修上。 [1] 

答吳充秀才書創作背景

這是歐陽修寫給吳充的一封回信,作於康定元年(1040)。當時吳充應進士舉到京城開封,帶着文章向歐陽修求教,歐陽修於是寫了此信作答。 [3] 

答吳充秀才書作品鑑賞

答吳充秀才書整體賞析

此文是一封書信,也是歐陽修領導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一篇綱領性文章。信的主要內容是討論“道”(聖賢之道、思想內容)和“文”(辭采、技巧)的關係問題,提出“大抵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的重要觀點,強調“道”對文章的決定作用。這是歐陽修一貫堅持的觀點,他在《答祖擇之書》中也説:“學者當師經,師經必先求其意。意得則心定,心定則道純,道純則充於中者實,中充實則發為文者輝光。”同時,這一觀點跟韓愈的“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譁,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答李翊書》)、柳宗元的“大都文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也是一脈相承的,都是強調作家的主觀修養(包括思想、道德、學識等)對於創作的重要性。作家思想充實,富有遠見卓識,他的文章就能“浩乎沛然”。由此出發,作者認為許多人寫文章不能取得大的成就,原因就在於看不到作家應掌握的“道”對於寫作的重要性,捨本逐末,把工夫花在言詞等表現形式上,因而“愈力愈勤而愈不至”。作者還批評一般讀書人求“道”不專,稍有一點成績,便沾沾自喜自我滿足,甚至“終日不出軒序”,“棄百事不關於心”,所以不能有很高的造詣。文章還以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學大師重視身體力行,孜孜求道的事例與揚雄、王通一味模仿前人而勉強作文作對比,説明“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的道理。歐陽修的思想基本屬於儒家思想,他提倡的“道”,也不外乎儒家之道。但歐陽修特別崇尚實際,強調致用,因此,他的“道”也包含着適合社會現實需要的政治主張、學説和思想修養等,表明他所倡導的古文其實是和當時的社會生活關係密切而不可分的。
作者在信中回答吳充提出的問題,卻從分析評論當時一般學者的通病入手,引用古人作正反例證來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樣既容易把道理説得透徹深刻,也有助於啓發對方。另外,作者雖是開導對方,但他態度謙恭,對吳充的文章和他的“志於為道”讚賞有加。這些,都使得文章表現出紆徐婉轉的特點。 [3] 

答吳充秀才書名家點評

明·孫琮:通篇只是一句:道足而文自生。持此立論,便已探驪得珠。(《山曉閣選宋大家歐陽廬陵全集》) [1] 
明·金人瑞:卓然有主於胸中,而筆底又能行之於清折。看他筆筆清深,筆筆曲折。(《評註才子古文》卷12) [1] 

答吳充秀才書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晚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天聖八年(1030)進士,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范仲淹為首的慶曆新政的參與者,同時是宋初詩文革新的文壇領袖。著有《歐陽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一卷,《新五代史》七十五卷,並曾與宋祁合著《新唐書》。《宋史》卷三百十九有傳。 [4] 
參考資料
  • 1.    宋心昌著.歐陽修詩文選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1:117
  • 2.    歐陽砥柱編著.歐陽修詩文賞析.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9.03:136
  • 3.    劉洪仁,劉細涓編著.唐宋八大家鑑賞辭典.四川:巴蜀書社,2018.11:225
  • 4.    任競澤,楊新平編著.中國古代文論讀本  第3冊  隋唐五代宋金元卷.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19.09:228
  • 5.    張文忠主編.唐宋八大家文觀止.陝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01:161
  • 6.    徐中玉主編.中國古典文學精品普及讀本  歷代名家書簡.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0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