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代楊收詩作)

鎖定
《筆》是唐代詩人楊收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詩前兩句把筆和錐子對比,突出了筆的用途無堅不摧;後兩句把筆端和刀端、舌端相比,表明首先要重視的是筆端,所以作者給筆下一“冠”字。此詩運用典故、比擬、誇張,句句寫筆,句句襯人,寫得凌厲果斷,鋒芒四逼。
作品名稱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體裁
五言絕句
作    者
楊收
出    處
全唐詩

作品原文

雖匪囊中物1,何堅不可鑽2
一朝操政柄3,定使冠三端4 [1]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1.匪:同“非”。囊中物:典出“毛遂自薦”。戰國時,平原君為解邯鄲之圍,需要有文武全才的食客同往。平時並沒顯露才能的毛遂自薦前往。平原君認為,人的才能就像在囊中的錐子一樣,用不了多久就會顯露,而毛遂卻從未顯露,對他的才能表示懷疑。毛遂答道:“現在就請你將我放在囊中吧,看我能否顯露才能。”後來他果然幫助平原君解了邯鄲之圍。楊收在詩裏運用典故來説明自己的志向。
2.堅:堅硬的東西。
3.操政柄:指掌管朝政大權。
4.三端:文士的筆端、武士的(刀)鋒端、辯士(演説家)的舌端。 [2]  [3] 

白話譯文

雖然它不是能脱穎而出的物件,但無論多堅硬的東西它都能鑽穿。
有朝一日掌握了朝政大權,定會居三端之首誰都聽它調遣。 [4] 

創作背景

詩人幼聰悟,十三歲時,其兄楊發欲試其才,一次以詠筆為題,以“鑽”為韻,命賦詩,立就。 [2]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就藝術手法看這首詩的成功在於對比。首先,把筆和錐子對比。錐子的特點是非常鋭利,鋒芒畢露,即使處於囊中,遲早也會脱穎而出。筆雖然沒有錐子那樣的鋒尖,但它卻比錐子更為厲害,簡直是無堅不摧。這裏,作者寫錐子取其形狀,比較具體;寫筆取其用途,比較抽象,人們得通過想象進行補充。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能看出筆桿子的重要,很不簡單。
其次,把筆端和刀端、舌端相比。《韓詩外傳》中説:“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筆端,避武士之鋒端,避辯士之舌端。”作者別具慧眼,他認為三端之中,應以筆為“冠”,其它二端都不能和它相比。因為筆的威力無窮,剛柔並濟,柔可勝過舌頭,辯士無功;剛可勝過刀刃,武士卻步。通過比較,表明首先要重視的自然是筆端,所以作者給筆下一“冠”字。
這首詩用典、比擬、誇張,句句寫筆,句句襯人,寫得凌厲果斷、鋒芒四逼,一個抱負不凡、渴望建功立業的少年形象呼之欲出。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楊收十三歲時寫了《筆》,名聲大震,被視為“神童”。慕名來訪者,踏破了門坎,擠倒了籬笆,他實在有些應接不暇,頗感煩惱。於是寫詩挖苦道:“爾幸無贏角,何用觸吾蕃?若是升堂者,還應自得門。”(見《舊唐書·楊收傳》) [2]  [5] 

名家點評

中國國學研究會研究員黃培需《中國神童詩》:這首詩表現了少年詩人希望自己能脱穎而出,靠筆做出一番事業的遠大志向。 [4] 

作者簡介

楊收,字藏之,同州馮翊(今陝西大荔)人,又一説為江蘇蘇州人,十三歲即能文能詩,時人稱為“神童”。會昌元年(841年)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時楊玄價兄弟掌機務,招來方鎮賄賂,屢有請託,收不能盡從,玄價以為異己,從中加害,楊收遂被罷相,流放驩州(今屬越南),賜死。後昭雪。 [1]  [4] 
參考資料
  • 1.    王啓興主編.校編全唐詩 中: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01:2917
  • 2.    王定祥,黎時龍編.唐人詠物絕句評註選繹: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12:66
  • 3.    唐麒主編.中外慧童智謀總集(最新修訂圖版版):時代文藝出版社,2004年04月:144
  • 4.    黃培需編著.中國神童詩:河南大學出版社,2017.02:35-36
  • 5.    黃益庸,衣殿臣編著.歷代神童詩 上:大眾文藝出版社,2000.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