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竹紅菌

鎖定
竹紅菌寄生於海拔2900m以上的箭竹林,圍生於箭竹的節間或近節處,以其乾燥的子座供藥用。子座近半球形或近不規則的球形,直徑5-20mm,堅硬,一側有抱竹莖而生的凹痕;表面紅褐色或灰褐色,有不規則的啄狀突起及小孔;內部紅色至深紅色;氣微腥,味苦、稍澀。藥材以個大,堅硬,表面紅褐色,內部紅色深者為佳。
中文名
竹紅菌
別    名
竹砂仁
竹小肉座菌
竹果
竹花
拉丁學名
Hypocrella bambusae (Berk. et Br.) Sacc
真菌界
亞    門
子囊菌亞門
核菌綱
肉座菌目
肉座菌科
竹紅菌屬
分佈區域
雲南、四川、西藏

竹紅菌形態特徵

子座近半球形,直徑0.7-2cm,較鬆軟。新鮮時表面呈粉紅色或淺肉色,幹後變為灰黃色或紅褐色,較堅硬。表面有不規則的喙狀突起,內部粉紅色至深紅色 。子囊殼單列 ,埋生於子座外圍,殼壁透明無色,橢圓形,620-700μm×520-680μm 。子囊細長,350-430μm×16-20μm。子囊孢子8個,蠕蟲形,螺旋狀紐曲在一起,270-310μm×8-8.9(-10)μm,透明無色或微黃色,有橫隔,成熟後斷裂成段,每段長20-30μm,側絲細長稍長於子囊,頂端略膨大。

竹紅菌生態習性

生長在雲杉冷杉林中,及在箭竹屬(Sinarundinaria)的竹子節間或近節處圍生或生於竹子的幼芽梗部。

竹紅菌經濟用途

此菌味澀。可藥用,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胃痛,也可作為滋補劑或治療婦科病。已研究篩選出一種竹紅菌甲素(hypocrellin A)對革蘭氏陽性細菌,小鼠和人具有光過敏作用,可作為光化療藥物

竹紅菌來源

竹紅菌是雲南省眾多民族藥物中獨具特色的品種之一,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發現其光敏作用的有效成分竹紅菌素以來,相關的研究和產品開發有了長足進展,臨牀應用也不斷拓展。竹紅菌是雲南特色民族用藥,來源於肉座菌科植物竹生小肉座菌Hypocrella Bambusae(B.et Br.)Sacc.的乾燥子座,主要寄生在雲南西北部高寒地區的箭竹上。在滇西北的納西族白族彝族等民族醫藥中應用廣泛
納西族:藥材稱為“悶巴”(劍川)、“邁博”(麗江),具有清熱、解毒、除濕、消腫等功效,水煎內服,用於腎炎、膀胱炎、尿道炎等.
彝族:藥材稱為“瑪恩”(劍川)、“瑪代”(魏山)、“瑪斯尼”(寧浪),具有清熱、解毒、散癰、止癢、消腫等功效,水煎內服,也可研粉後以酒調糊外敷,治療瘡癰初起,紅腫熱痛,但瘡癰已化膿者忌用。
白族:藥材稱為“竹炎”(鶴慶)、“竹厚”(大理)、“竹華”(雲龍),具有舒經、活絡、祛風、除濕等功效,泡藥酒內服,用於跌打勞傷、關節疼痛
藥材粉末呈紅色至紅棕色。菌絲團淡棕色,有色菌絲呈紅棕色,無色菌絲成束或散在,常附着有呈顆粒狀的色素塊。擬薄壁組織黃棕色,細胞多角形,較小。粘液細胞內含黃棕色至紅褐色顆粒狀物。散在大量棕色和紅褐色團塊。 [1] 

竹紅菌化學成分

化學分析表明,竹黃中含有多種單體化合物。王景祥等人從福建仙遊縣出產的竹紅菌中,經醇提、硅膠柱層析分離等技術,分離鑑定了4種晶體,分別是甘露醇硬脂酸竹紅菌甲素(hypocrelline A,HA)、竹紅菌乙素(hypocrelline B,HB)。

竹紅菌鑑別

(1)取子座橫切面,置紫外燈下觀察,子囊殼部位顯藍色熒光,其餘部位顯棕紅色熒光,滴加稀鹼液後,菌絲變為綠色,熒光消失。
(2)本品乙醇浸出液顯鮮紅色,在465nm處有最大吸收峯。

竹紅菌功效

解毒止癢、託瘡生肌。

竹紅菌主治

治療女陰白斑、止癢、瘡瘍久不收口。

竹紅菌性味歸經

辛、澀,平。入肝經。

竹紅菌用法用量

內服:6一12克,水煎服。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

竹紅菌動植物資源分佈

分佈於雲南。

竹紅菌考證

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
參考資料
  • 1.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