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竹林深處人家

鎖定
黃蒙田 (1919——)廣東台山人,現居香港·當代畫家,散文家· 原名黃草予,又名黃茅,一九一九年七月出生,廣東台山人。
中文名
竹林深處人家
作    者
黃蒙田
故    鄉
廣東台山人
出    生
一九一九年七月

竹林深處人家作者簡介

一九三六年畢業於廣州市立美術專門學校西洋畫系。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後,放棄美術創作實踐,集中美術業務工作,同時進行寫作。

竹林深處人家主要作品

竹林深處 竹林深處
《湖畔集》(1972年),《山水人物集》(1976年),
《湖光山色之間》(1976年),
《春暖花開》(1977年)等.
作品集:《竹林深處人家》、《花間寄語》《抒情小品》《藝苑交遊錄》
所著《竹林深處人家》一文被選入中國語文教材七年級教科書。

竹林深處人家原文

《竹林深處人家》
江南竹鄉,並不是沒有別的植物,但竹子之多,給你的印象似乎是,那裏除了竹,其他什麼植物都不存在了。其實不是沒有而是看不到。遠遠望去一連幾座山頭,從山麓一直到山頂,不,從平地開始就全鋪着竹,一層又一層的,不但分不出竹枝、竹子和竹葉,連房子、小徑和小橋流水都看不到,彷彿全被竹的海洋淹沒了。當一陣風吹過的時候,竹海上湧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湧到很遠,你很難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綠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氣勢,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我們沿着一條路邊是小溪的石子路深入竹海去。兩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見底,把路的上空蓋着,此刻陽光猛烈,在這裏卻絲毫感覺不到,彷彿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過。要不是當地的朋友帶路,恐怕很快就會迷途,因為在我看來,竹林裏的大路小徑以至竹樹,都是差不多的,路上又沒有標誌或街名。有時看到前面一叢像屏風一樣的竹擋着去路,心裏想已經到盡頭了。但是到了前面,那一叢竹忽然像機關佈景似的移開,我們已經發現另一條山路讓出來,很有點“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穿過一處最密的竹海,我們便來到一處較高的竹塢,在這裏可以越過先前路上的竹樹頂看得更遠、更高。舉目四顧,除了竹子,還是竹子。前面是一座接着一座的山,但你不可能看到綿延的山勢和一點泥土,也不可能看到竹塢深處那裏有缺口通到山背後去,因為你能看到的只是竹子。和我一同去的是一位畫家,他説,在竹海面前,如果要我畫它,實在束手無策。你看,那樣密的竹林,簡直找不出一點層次,彷彿整個大自然就是竹林構成的。陪我們來的當地的朋友卻滿意地笑了,他不是從畫家的觀點去考慮問題,畫家的話只説明瞭這裏的竹林旺盛。是名副其實的竹鄉,而這不正是意味着這裏的竹材和竹筍的豐收嗎?這當然是件好事情。他是以竹林為家的護林員,是專管栽種竹樹和保護竹林的。
竹塢裏面對着遼闊的竹的海洋,看到整個世界都是綠色,除了近處的竹葉在微風中擺動發出沙沙的響聲,再也聽不到別的聲音。我心裏在想着,寧靜的竹海里難道沒有人家?回過頭來,發現山麓的竹林上出現了縷縷輕煙。那是霧還是山嵐?都不是,那是竹林深處人家的炊煙。那位當地朋友説,那裏有村莊,有人家,只是在竹海上面連一點痕跡也看不到,如果不是燒飯的時候,就連這一點炊煙也沒有。朋友,我們竹海里的村莊可熱鬧呢。
於是我們便向深藏在竹海里的山村進發。先前看到的炊煙輕繞竹林,彷彿就在不遠之處,但是從山塢再鑽入竹海里,越山澗,過竹橋,爬石路,比想像的要遠得多。後來逐漸地聽到雞鴨一類家禽的叫聲,知道山村近了,再後來又看見孩子們趕着山羊回來,我們已經踏進村莊的街道上了。在路邊,在空地上,在人家的門口,幾乎全晾着新鮮的筍乾,和曬着黃色帶着斑點的竹箬。竹鄉里的竹材早就運到外地去支援經濟建設了,只有這兩樣東西留在鄉里進行加工。
有一點我是猜到了,竹鄉里的房子,儘可能利用本地出產的竹材,棟樑是竹的,天棚是竹的,連板壁、地板。門窗也無一不是竹的。家家户户用的,不論傢俱和器皿全都是竹子做的,這是走進任何一家人家首先得到的鮮明、突出的印象。放眼望去,凳子和椅子、台子、涼牀、碗櫥、衣櫃、茶几、搖籃。雞籠和兔籠,還有斗笠和各種用具,全都是各種竹子製成的,接山泉用的水管是竹子,甚至穿的鞋子也是竹箬做的。在這樣的人家裏,我呼吸到一種濃郁的鄉土氣息,感到非常舒適。主人從門外抓一大把晾在匾簞裏的鹽筍子來招待我們,又用山泉水沏上一杯碧螺春,茶裏面有一股清香的新竹的氣息——事實上這裏連空氣也充滿了竹的清香。我想,在竹林深處人家,在到處是竹具的環境裏,再也沒有比用山泉沏當地出產的碧螺春和吃新曬的尖筍子更和諧更有情調了。
我們正要離去,忽然傳來了女孩子們的歡笑聲。那聲音隱蔽在竹林深處,看不見人,聲音卻越來越近。後來她們終於撥開竹林出現了,原來是一羣拾竹箬的女孩子回來了。
以後很長一段時間,每當我回憶起竹林深處的情景,好像立刻就聞到了竹子散發出來的清香,彷彿周圍都是一片柔和、寧靜的青綠。

竹林深處人家主旨

課文通過描繪竹林的無邊無垠、深不可測、密不見底和竹鄉人民的閒適安寧、祥和快樂的生活,表達了對祖國山河壯麗,物產豐富的讚美,為欣欣向榮的生活的謳歌,以及對勤勞樸實的山村人民的熱愛。

竹林深處人家問題

1,作品前三個自然段從三個觀景點描繪了不同的竹林景物,請分別找出一處,加以概括(每處的概括不超出40字).
遠處所見 從平地開始就全鋪着竹,其餘什麼也看不見,彷彿全被竹的海洋淹沒了.
深入竹林所見 兩旁高大的竹林把路的上空蓋着,我們彷彿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過.
登臨竹塢所見 除了竹子,還是竹子.前面是一座接着一座的山,但你不可能看到綿延的山勢和一點泥土,也不可能看到竹塢深處那裏有缺口通到山背後去,因為你能看到的只是竹子.
2,作者對竹子的描寫很有特色,按下列要求從文中各找出一處同竹子相關的句子.
從色彩上找 你很難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綠色的竹海有多深.
從聲音上找 除了近處的竹葉在微風中擺動發出沙沙的響聲,再也聽不到別的聲音.
從氣味上找 當我回憶起竹林深處的情景,好像立刻就聞到了竹子散發出來的清香.
3,面對竹海,畫家和護林員各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和感受.
答:畫家認為那樣茂密的竹林簡直找不出一點層次,彷彿整個大自然就是竹林所構成的,如果要他繪畫,實在束手無策;護林員則認為竹林如此茂密,正顯示了竹和筍的豐收,當然值得欣慰,禁不住滿意地笑了.
4,請簡要分析作品內容與文題(竹林深處人家)的關係.
答:這篇文章的內容正好切合文題.因為文題是"竹林深處人家",而內容正緊扣着"竹林"和"人家"兩部分.作者先寫從竹林深處所見竹林的廣闊茂密,然後寫進入竹林深處,到達竹鄉,最後寫竹鄉人家的生活.
5,本文有很多值得我們品味的地方,請從語言的角度自己設計一個有討論價值的問題,並簡要説明問題設計的理由(不能抄用試卷上的題目).
問題: 本文用了許多貼切的比喻,請找出一句,並作簡要分析.
理由: 用許多貼切的比喻是本文描寫竹林特點的主要方法之一.讀者通過對文中比喻句的分析,能夠加深對這一修辭方法在描寫景物中的作用的理解,提高品味,運用語言的能力.
6,景物描寫不僅要寫出景物的特點,還要"寓情於景",傳達出作者的情感.請結合自己的體驗,簡要談談作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答:作品通過記敍和描寫江南竹鄉的秀麗的風光,竹林深處人家的生活特色和生活情趣,表達了作者對竹鄉風光的喜愛,對勤勞,樸實的山村人民的熱愛,對竹鄉人家寧靜,簡樸,和諧,自然的生活的嚮往
7,課文的重點是在“竹林”還是“人家”,如果是人家,為什麼要用大篇幅來描寫竹林?
答:重點在人家,因為課文寫竹林,意在具體描繪竹子豐收的景象,為後文人家的歡笑聲作鋪墊;課文詳寫竹林景色,竹海無邊,不僅表現了江南竹鄉的美麗富饒,而且也與課題“深處”二字相切合。

竹林深處人家重點品析

1.“遠遠望去一連幾座山頭,從山麓一直到山頂,不,從平地開始就全鋪着竹,一層又一層的。”句中“鋪”字能否換成“長”字?
答:“鋪”字寫出了竹林綿延不絕、無邊無際的勢態,富有表現力,換成“長”字就顯得平淡。
2.“當一陣風吹過的時候, 竹海上湧着暗浪 ,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湧到很遠。”體會句中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
答:竹林無邊無際,輕風吹拂,竹林一齊向一個方向輕搖,用“竹海”“暗浪”來形容此情此景,形象貼切,既寫出了竹林的寬廣,又寫出了竹海的深沉。再配以“湧”和“推”這兩個動詞,於是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氣勢就鮮明地浮現在讀者眼前,極具表現力。
3.“兩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見底,把路的上空蓋着,此刻陽光猛烈,在這裏卻絲毫感覺不到,彷彿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過。”句中的”海底隧道”該如何理解?
答:“海底隧道”是用來比喻被兩邊茂密高大的竹林夾在中間的林蔭小路,既形象又貼切。
4.“有時看到前面一叢像屏風一樣的竹擋着去路,心裏想已經到盡頭了。但是到得前面,那一叢竹忽然像機關佈景似的移開,我們已經發現了另一條山路讓出來,很有點‘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這裏作者描繪的是怎樣的一種情景?
答:竹林綿延,山路曲折。向前看,一叢竹林像屏風隔斷了視線;走過去,一拐彎,路又展開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