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章魚毒素

鎖定
章魚毒素是一種從章魚唾液腺和唾液中分離提取的毒素蛋白,有藥用價值。 [1] 
中文名
章魚毒素
外文名
cephalotoxin
類    型
一種有毒的活性蛋白成分
別    名
頭足類毒素
用    途
親肌和加強動物胃腸道的運動機能
危    害
毒性很強的神經毒素,致命

章魚毒素簡介

1959年Ghitetti等人從商烏賊(Sepia officinalis)、大腕蛸(Octopus racropus)和麝香蛸(Eledonemoschata)的唾液腺和唾液中分離出一種有毒的活性蛋白成分,並將其定名為章魚毒素或頭足類毒素。此毒素蛋白對熱非常敏感,分子量在5kD以下,能夠被胰蛋白酶所滅活,水解後可以得11或18個氨基酸殘基。該種毒素能夠干擾可興奮膜Na+通透性,而阻斷神經末梢的傳導,很快導致神經肌肉麻痹、特別是膈神經傳導阻斷,引起呼吸因難,甚至衰竭,但卻對心臟無明顯毒性作用。 [1] 

章魚毒素危害

章魚的毒素是一種毒性很強的神經毒素,它對具有神經系統的生物是非常致命的,其中包括我們人類。當生物被章魚攻擊後,毒素在被攻擊對象體內干擾基自身的神經系統,造成神經系統紊亂,這種神經系統的紊亂往往是致命的。在毒素注射到生物體內時,有毒分子會迅速擴散,毒素會破壞生物體的生命系統,每一個有毒分子都在尋找生物體內的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的地方,在那裏,它們會攔截指揮肢體運動的特定化學物質支傳遞信息,神經系統由此被破壞,被攻擊對象的整個神經系統癱瘓,雖然還活着,卻已經無力反抗,任由藍環章魚擺佈。在人體內,藍環章魚的毒素侵害着所有受人腦支配的肌肉,被攻擊的人雖然神志清醒,卻不能交流,不能呼吸。如果不做人工呼吸的話,他會漸漸窒息。

章魚毒素醫學用途

章魚毒素在許多方面都具有顯著的藥理作用。例如,非常微量的章魚毒素能夠使試驗動物動脈血壓明顯降低,它的活性遠遠的超過包括血管緩激肽和組胺在內的常見降血壓縮氨酸。章魚毒素還具有提高冠狀動脈血流的能力,加強心臟輸出和消除胸骨後疼痛,同時也能增強心肌活性和減少外周血管阻力。而章魚毒素具有珍貴的藥理特性還在於它能夠在靜脈注射時提高人血的纖維蛋白溶解活性,防止血栓形成,比如章魚Eledone cirrhosa的唾液腺在很低濃度下對哺乳動物紅血球有溶血活性。其血管舒張作用是硝酸甘油1000-10000倍之多,並有望開發成為抗心絞痛藥物。研究還證明章魚毒素可以提高人體白血球吞噬細胞的活性和毛細血管滲透性,親肌作用和加強動物胃腸道的運動機能。 [2] 

章魚毒素救治措施

遭藍環章魚齧咬的第一時間急救方式是按住傷口並施以人工呼吸。人工呼吸的急救必須持續,直到傷患恢復到能夠自行呼吸的狀態為止;而這往往需要數小時之久。即使是在醫院,也只能夠對傷患進行呼吸與心跳的維持治療,直到毒素濃度因身體代謝而降低。兒童因體型較小,若遭齧咬症狀會最嚴重。若在發紺以及血壓降低的症狀出現之前就施以人工呼吸治療,傷患就可能保住性命。成功撐過24小時的傷患,多半能夠完全康復。即使傷患已無反應,也應立即且全程施以循環輔助;因為河豚毒素會癱瘓肌肉,傷患即使神智清楚也無法呼吸或做出任何反應。

章魚毒素研究對象

章魚毒素研究最多的是澳大利亞的藍帶章魚Hapalochlaena maculosa毒素,別稱藍環章魚。
章魚有100多種,有些有毒,對人有危害。章魚的頜像鸚鵡的喙,咬的力量很大,能將觸腕抓到的食物撕咬着吃。當它咬到目標後,就將毒液經唾液腺注入獵物的傷口。據報道,因被章魚咬傷而斃命的事例有不少。其中之一是在澳大利亞,一位潛水者抓到一隻小的藍環章魚,大小隻有20釐米,覺得很好玩,讓它從胳膊上爬到肩上,最後爬到頸部背面,在那裏呆了幾分鐘,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它朝潛水員頸部咬了一口,並咬出了血,沒過幾分鐘,受害者感覺像是病了,兩小時後不幸身亡。
在日本與澳大利亞之間的太平洋海域中到處都棲息着藍環章魚,它們靠捕食小蝦小蟹和受傷的魚類為生。它的體型只有高爾夫球大小,體表為黃褐色,因此很容易隱身於周邊環境中。這種章魚個頭雖小,但分泌的毒液足以在一次齧咬中就奪人性命。由於目前還沒有解毒劑,因此它是已知的最毒的海洋生物。藍環章魚主要生活在太平洋,它是一種極為危險的動物,它嘴裏分泌的毒液能將人置於死地。被這種章魚蜇刺後幾乎沒有疼痛感,一個小時後,毒性才開始發作。幸運的是藍環章魚並不好鬥,很少攻擊人類。它們通常生活在海邊,因為身體上鮮豔的藍環而得名,如果遇到危險,它會發出耀眼的藍光,向對方發出警告。
雖然藍環章魚不算是好鬥的動物,但在被激怒後它也會發起攻擊,而大多數對人類的攻擊僅僅發生在藍環章魚被從水中提起來或被踩到的時候。在被激怒時,這種章魚身上會出現藍色的圓環或條紋,在美麗的外表下是觸之即可能喪命的危 險。這種章魚能注射使神經肌肉麻痹的毒素,片刻間就可致人於死地。對傷者必須不斷做急救呼吸,直至送到能提供人工呼吸的醫院為止。人工呼吸應持續約24小時,以確保所有毒素排出體外。
參考資料
  • 1.    陳慧萍, 吳文言, 徐安龍. 海洋肽類活性物質研究概括. 海洋科學, 2001, 25 (11): 25-31
  • 2.    傅餘強, 顧謙羣, 方玉春, 等. 海洋生物中蛋白質、肽類毒素的研究新進展. 中國海洋藥物, 2000, 15(2): 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