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窗中列遠岫

鎖定
《窗中列遠岫》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前兩句總寫從謝朓樓的窗户中所看到的自然美景。中間六句詳細描寫了遠山的美麗景色。最後四句寫對這些自然景觀的感受,還寫了登謝朓北樓的感受。這首詩語言自然流暢而涵藴豐富。
作品名稱
窗中列遠岫
作    者
白居易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窗中列遠岫作品原文

窗中列遠岫
天靜秋山好,窗開曉翠通。
遙憐峯窈窕,不隔竹朦朧
萬點當虛室,千重疊遠空
列檐秀氣,緣隙助清風
碧愛新晴後,明宜反照中。
宣城郡齋在,望與古時同。 [1] 

窗中列遠岫註釋譯文

窗中列遠岫詞句註釋

⑴岫(xiù):山峯。《爾雅》:“山有穴曰岫。”
⑵天靜:澄靜、寧靜的天空。
⑶曉翠:知道、懂得的意思,作動詞用。曹雪芹所著《紅樓夢》大觀園中的一處建築,名曰“曉翠堂”,為元妃省親期間所用,上題“桐剪秋風”匾額。
⑷窈窕(yǎo tiǎo):指深遠貌。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窈窕以尋壑。”
⑸朦朧(méng lóng):看不分明,不清楚。這裏是指一種美的境界。
⑹當:作動詞用,面對着。
⑺虛室:空室。 晉·陶潛《歸園田居》詩之一:“户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⑻疊遠空:其翠通不隔音,見系重併疊遠空。
⑼列檐(yán):排列的廊檐。檐,房頂伸出牆壁的部分。
⑽攢(zǎn):積聚。
⑾清風:徐徐吹來之風。
⑿反照:山光之明最宜昏中返照。
⒀宣城郡齋: 指謝朓北樓。 [2] 

窗中列遠岫白話譯文

天氣平靜秋山多麼美好,早晨開窗便與翠綠接通。
遙望峯巒幽遠令人喜愛,近處竹枝葳蕤未能遮蒙。
看那萬點幽深如同虛室,瞧那千重碧綠疊上遠空。
綠色列滿檐前凝聚秀氣,綠色映入竹間更助清風。
碧綠招人愛於開簾之後,景色最鮮明在反照之中。
謝眺的郡齋到今天還在,開窗望與古時完全相同。 [3] 

窗中列遠岫創作背景

唐貞元十五年(799年),白居易在哥哥白幼文和任宣州溧水縣令的叔叔白季康的介紹下,參加了宣歙觀察使崔衍舉行的鄉貢考試,應試中正是這首五言排律《窗中列遠岫詩》和另一首《宣州試射中正鵠賦》,以橫溢的才華贏得了崔衍的賞識,白居易和另一個秀才侯權一起,被推舉去長安參加進士考試。所以這首詩是應試之作。 [1]  [4] 

窗中列遠岫作品賞析

窗中列遠岫整體賞析

這首詩的題目就是“窗中引遠岫”,開頭兩句,總寫從謝朓樓的窗户中所看到的自然美景,並就便點出了季節、地點與方位。登上雄踞陵陽山巔的謝朓北樓,憑欄遠眺,青山綠水盡收眼底。“天靜秋山好,窗開曉翠通” 是説在一個澄靜、寧靜的秋天,滿山翠綠,開窗見景,一覽無餘。
緊接着詩人用三副聯寫了三幅圖景。第一幅圖景寫了山林、竹海。“遙憐峯窈窕,不隔竹朦朧”,遙憐,遠望,愛憐。窈窕,山峯幽深。這是説,遠遠看那山峯,深遂幽靜,但山峯雖高,它阻擋不了翠竹的朦朧。朦朧,這裏是指一種朦朦朧朧美的境界。第二幅圖景寫了樹叢、峯巒。“萬點當虛室,千重疊遠峯”,樹叢萬點,峯巒疊障,這些在窗户裏看得真真切切,清清楚楚。第三幅圖景寫列檐、緣隙。“列檐攢秀氣,緣隙助清風”,這是説,排列的廊檐聚攢着秀氣,邊緣的裂縫颳着清風,詩人從遠眺寫到近觀。這些詩句,用詞生動,對偶工整,很像一幅幅蕭疏淡遠的水墨畫,平淡而又富有思致。
詩的最後四句,寫詩人的感受。一是寫對這些自然景觀的感受。“碧愛新晴後,明宜反照中”,碧愛,碧綠可愛。明宜,光明適合、適當。説新晴後的碧綠天空是最令人喜愛,反照中的光明是最明亮的。二寫登謝朓北樓的感受。“宣城郡齋在,望與古時同”,宣城郡齋,是謝朓出任宣城太守在於陵陽山頂建造的一座高齋”。唐初,人們為懷念他,在“高齋”舊址新建一樓,取名“謝朓北樓”,後來許多名人雅士登樓憑弔,賦詩抒懷。謝脁也曽有詩云:“窗中列遠岫,庭際俯喬林。”此處白居易不僅是在寫景,意詩古境,歷歷在目,而且是在説事。作者最後説,現在與謝朓那個時候一樣宣城的人文多麼昌盛。白居易表面藉以表達對謝脁重文的懷念,而實際上在歌頌當時的當權者,故贏得崔衍的肯定、讚許與推薦。
中國詩人非常喜歡從窗中攬景。如杜甫的《絕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蘇軾的《南堂五首》:“客來夢覺知何處?掛起西窗浪接天”等,這種實際上表現了人們的一種空間意識。在這裏白居易詩人運用排律的特點,勾畫出一幅幅秋天的圖景,適時盡傳達出自己對古人的愛慕及今人的讚揚,自然流暢而涵藴豐富。 [2] 

窗中列遠岫名家點評

清·黃生《唐詩評三種》:“起句排對,故次韻用流水句,衍出‘列’字,倍覺生動。第五句括盡全題,對雖欠完,而氣力已敵。以下實賦窗中之景,一聯幽細,一聯奇傑。” [5] 

窗中列遠岫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6] 
參考資料
  • 1.    謝思煒撰.白居易詩集校注 第六冊:中華書局,2006年07月:2831
  • 2.    藺德生,趙萍著.御用文體試貼詩:語文出版社,2011.05:106
  • 3.    陸偉然,範震威著.唐代應試詩註譯: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98-99
  • 4.    彭安湘,.白居易研究新探: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01月:34-35
  • 5.    (清)黃生等撰.唐詩評三種:黃山書社,1995年12月:808
  • 6.    蕭滌非.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