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穆罕默德·阿里

(埃及近代政治家,阿里王朝的創立者)

鎖定
穆罕默德·阿里阿拉伯文:محمد علي باشا‎,英文:Muharomad Ali;1769年3月4日-1849年8月2日),全名穆罕默德·阿里·本·易卜拉欣(英文:Muhammad Ali ibn Ibrahim),出生於卡瓦拉(今屬希臘共和國)。埃及近代政治家,奧斯曼帝國駐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王朝的創立者(1805年-1848年在位) [1] 
阿里早年從事煙草買賣。1798年應徵入伍,兩次參加抗擊拿破崙侵埃戰爭。後利用埃及權力真空的機會,獲得當地人民支持,於1805年被擁立為埃及總督,名義上臣服奧斯曼帝國,實為獨立政權 [2]  。1807年擊敗英國干涉軍。1811年消滅馬穆魯克勢力,統一埃及。曾先後出兵鎮壓漢志瓦哈比派起義,征服蘇丹,參與希臘獨立戰爭。1831至1833年發動第一次土埃戰爭,相繼佔領巴勒斯坦、敍利亞等地,企圖建立一個以埃及為中心的阿拉伯帝國。1839年發動第二次土埃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但在英、俄等列強幹涉下被迫撤軍,僅保留埃及總督的世襲權及對蘇丹的管轄權。1848年遜位於其子易卜拉欣。1849年病故於亞歷山大,享年80歲 [1] 
阿里統治埃及期間,進行了大刀闊斧的現代化改革。他以改革土地制度為先,發展農業,重視教育,創辦了以軍工業為主的埃及第一批近代工業。同時改組陸軍,聘請外國教官訓練新軍,建立海軍。阿里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使埃及在19世紀30年代末成為地中海東部強國,也是最早推行西化改革的阿拉伯國家。他因此被譽為“現代埃及的奠基人” [3] 
概述內圖片:1840年Auguste繪阿里像 [4] 
全    名
穆罕默德·阿里·本·易卜拉欣(英文:Muhammad Ali ibn Ibrahim)
別    名
穆罕默德·阿里(阿拉伯文:محمد علي باشا‎,英文:Muharomad Ali)
所處時代
近代
民族族羣
阿爾巴尼亞人
出生地
奧斯曼帝國-魯米利亞省-卡瓦拉(今屬希臘共和國)(今希臘卡瓦拉)
出生日期
1769年3月4日
逝世日期
1849年8月
逝世地
亞歷山大
安葬地
開羅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
主要成就
推翻馬穆魯克,穩定埃及秩序
推行近代化改革,增強埃及軍事力量
對外擴張埃及版圖,成為地中海東岸強國
信    仰
伊斯蘭教拜克塔什教團、阿勒維派 [5] 

穆罕默德·阿里人物生平

穆罕默德·阿里早年經歷

穆罕默德·阿里 穆罕默德·阿里
穆罕默德·阿里全名穆罕默德·阿里·本·易卜拉欣。原系阿爾巴尼亞人,1769年3月4生於希臘沿海城鎮卡瓦拉當時屬於奧斯曼帝國的魯米利亞省)一個駐軍小頭領家庭。父親是當地的下級軍官(護路隊隊長)易卜拉欣·阿加。 [2] 
阿里有兄弟姊妹17人,家庭經濟困難。早年喪母,14歲時父親去世,因而投靠伯父。伯父死後,在外獨自謀生。後被城防軍長官看中,收為養子,將其撫育成人。在此期間,阿里學習了騎馬、射擊等軍事技能,並隨軍在地方徵税、鎮壓暴動,成為了一名小軍官。同時,阿里還深入馬其頓山區,收購廉價煙草,帶到卡瓦拉,高價賣給歐洲商人。此時,阿里結識了法國商人利昂,學習經商本領,並初步瞭解到了國外的情況。卡瓦拉城防軍長官死後,阿里繼承了他的遺產,並娶了自己的表姐、一個富家寡婦為妻。 [2] 

穆罕默德·阿里崛起埃及

  • 兩次抗法
拿破崙遠征埃及 拿破崙遠征埃及
1798年7月,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東方軍司令拿破崙率軍入侵埃及,奧斯曼帝國被迫向法國宣戰。29歲的阿里應徵入伍,作為卡瓦拉當地軍(約300人)的副官(實際負責指揮軍隊),跟隨奧斯曼正規軍前往埃及。奧軍1萬8千人長途跋涉,在亞歷山大港附近的阿布基爾登陸,遭遇6000名以逸待勞的法軍攻擊,潰不成軍,溺死者甚多。卡瓦拉軍也全軍覆沒,阿里僥倖被駐紮在阿布基爾的英國海軍從水中救起,隨即逃回卡瓦拉。 [2] 
1801年初,阿里再次參加奧斯曼軍隊,在敍利亞、巴勒斯坦等地招募阿爾巴尼亞人,重整為一支強大的阿爾巴尼亞騎兵隊。當年,奧軍再次進駐埃及,同英國一起對法作戰。5月9日,阿里的騎兵利用夜晚法軍防備鬆懈之時,發起突襲,在西奈半島的羅馬納取得勝利。由於他能征善戰,計謀深遠,很快被奧斯曼軍隊統帥胡斯魯任命為阿爾巴尼亞軍團(埃及總督的主力部隊)的指揮官。 [2] 
  • 奪取政權
在奧斯曼帝國統治埃及期間,馬穆魯克是埃及政治結構的一個重要階層,在他們統治下的埃及內政腐敗,經濟衰落,人口減少,起義不斷。拿破崙對埃及的入侵,沉重打擊了馬穆魯克的勢力。而埃及統治階級中的伊斯蘭教長、新興商人也希望結束混亂的局勢。阿里抓住時機,一方面利用靈活多變的政治手腕,製造馬穆魯克和奧斯曼政府的矛盾,並不斷變換聯合、打擊的對象,削弱對手;另一方面利用埃及人民的情緒和力量,向人民表示好感,千方百計地壯大自己的力量。
1801年9月,法軍撤出埃及,奧斯曼帝國恢復了對埃及的統治,而馬穆魯克則在英國的扶植下重新抬頭,成為埃及的統治階級。面對這種情況,阿里於1803年先與馬穆魯克結盟,對抗奧斯曼政府。他指使缺餉士兵在開羅發動兵變,在達米埃塔港擊敗奧軍,俘虜統帥胡斯魯。奧斯曼政府所派的新帕夏也在1804年被士兵投入海中。至此,奧斯曼政府在埃及的影響力被大大削弱。 [2] 
代表穆罕默德·阿里政權的紋徽 代表穆罕默德·阿里政權的紋徽 [6]
之後,阿里轉而對馬穆魯克下手。他利用、挑撥馬穆魯克集團的內部矛盾,使他們互相殘殺。1804年3月11日,駐紮在開羅的阿爾巴尼亞軍公開襲擊馬穆魯克貝伊奧斯曼帝國封給地方官吏和軍官的稱號,僅次於帕夏)們的住宅,迫使他們投降。阿里還同駐在亞歷山大港的奧斯曼軍事長官胡爾希德秘密來往,暗中結成同盟。後來,阿里利用埃及的教長、紳士和富商的支持,借埃及人民的名義宜布胡爾希德為埃及總督,打擊了馬穆魯克的勢力。 [2] 
在打擊了馬穆魯克的力量後,阿里開始收買伊斯蘭教長、紳士及商人,以獲取其支持。胡爾希德先請求奧斯曼政府將阿里調回阿爾巴尼亞,但在埃及教長、商人等階層的要求下,被迫收回決定。趁阿里在上埃及與馬穆魯克交戰時,胡爾希德再從敍利亞調來援軍進駐開羅,這些士兵姦淫擄掠,不得民心。阿里聞訊後,以索取軍餉為名,馬上返回開羅。他表面上服從胡爾希德,暗中煽動當地士紳,要求胡爾希德調走敍利亞軍,並佈置軍隊包圍開羅。 [2] 
在胡爾希德拒絕士紳的要求後,他們在1805年5月宣佈廢黜胡爾希德,改立阿里為埃及總督,並派代表團前往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即伊斯坦布爾),請求蘇丹塞利姆三世的允准。塞利姆三世無可奈何,只得於同年7月正式任命阿里為埃及的帕夏。 [2]  至此,穆罕默德·阿里王朝Muhammad Ali Dynasty)實際已經建立。
1806年,塞利姆三世宣佈罷免阿里,重新派姆撒為埃及帕夏。阿里一面賄賂姆撒,使其主動讓位;一面派長子易卜拉欣(易卜拉欣帕夏)前往君士坦丁堡,向奧斯曼政府進貢,以表忠心。適逢第七次俄土戰爭進行,塞利姆三世無暇南顧,於是在11月再度承認阿里為埃及帕夏。 [2] 
  • 擊敗英國干涉軍
英國不願看到埃及統一政權的建立,且擔憂法國再次侵佔埃及,於是決定先發制人,消滅阿里。1807年3月20日,英國干涉軍5000人在亞歷山大港登陸,因守將投降,輕而易舉地佔領了此地。為保證亞歷山大港的糧食供應,英軍於3月29日對羅塞塔發動進攻,但遭遇失敗,指揮官斃命,120人被俘。阿里動員埃及人民對抗英軍,在開羅組織志願軍北上,並加強了開羅的守備。4月9日,4000名英軍反攻羅塞塔,並攻佔了艾布·曼蘇爾。羅塞塔守軍堅守城池20天,最後與赴援的志願軍裏應外合,消滅英軍400人,俘獲400人。英軍屢遭挫敗,只得於9月14日與阿里議和,撤出埃及。 [2] 
對英國的勝利,使阿里初步鞏固了政權,並獲得了“勝利者”的稱號。 [2] 
  • 鞏固政權
薩拉丁城堡大屠殺時的穆罕默德·阿里(坐者) 薩拉丁城堡大屠殺時的穆罕默德·阿里(坐者)
對英作戰結束後,埃及內部對阿里政權威脅最大的是伊斯蘭教長和馬穆魯克勢力。這些教長依靠掌管的宗教地產,承包土地税,剝削農民。英國武裝入侵埃及失敗後,伊斯蘭教長的地位日益提高,他們的代表人物奧馬爾·麥克萊姆甚至與阿里平起平坐,成為阿里的一個心頭大患。阿里羽翼豐滿後,採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利用教長之間的矛盾,集中力量打擊奧馬爾·麥克萊姆,將他流放到杜姆亞特。從此,伊斯蘭教長不再是埃及政治舞台上一股舉足輕重的力量。 [7] 
之後,阿里決心消滅馬穆魯克,以穩固政權。他表面上對馬穆魯克上層人士表示關懷,邀請他們來埃及居住 [2]  。暗中卻開始計劃將其一網打盡。1811年3月1日,阿里以委任他的第二個兒子圖松領兵出征漢志沙特阿拉伯王國西部沿海地帶)為名,邀請開羅附近的馬穆魯克大小頭領及其隨從前來開羅的薩拉丁城堡出席宴會。放鬆戒備的馬穆魯克頭領僅帶着少數侍從赴宴,宴會結束後,阿里立即關閉大門,對馬穆魯克首領發動突然襲擊,結果只有一人漏網,其餘盡數被殲(關於被殺的馬穆魯克人數,有74人和近500人等不同説法 [8]  )。 [2]  [7] 
緊接着,阿里在全埃及展開大搜捕,並派易卜拉欣前往上埃及剷除馬穆魯克勢力。經一年多的清剿,共消滅1000多人,馬穆魯克餘黨或倉皇逃竄各地,或宣誓效忠阿里,部分餘黨逃亡蘇丹 [9]  。至此,影響埃及達500年之久的馬穆魯克作為一股政治勢力不復存在,他們的包税領地被沒收並收歸國有。 [2] 

穆罕默德·阿里四面擴張

阿里一旦完成創國基業後,對外稱霸的野心就開始膨脹。自1811年起,他不斷向外擴張,掠奪領土,奴役其他民族,企圖建立一個新的阿拉伯帝國 [7] 
  • 佔領漢志
易卜拉欣帕夏 易卜拉欣帕夏
1811年,阿里應奧斯曼政府要求,派兒子圖松出兵漢志,鎮壓沙特家族瓦哈比教派反對奧斯曼統治的起義。埃及軍隊在阿拉伯半島遇到阿拉伯人民的英勇抵抗,傷亡慘重。阿里遂親自出徵,經1年8個月苦戰,將起義鎮壓。 [10]  [7]  [11] 
1816年,起義再度爆發,阿里派易卜拉欣出征漢志,每到一處就破壞水井,焚燬房屋,屠戮百姓。1818年9月,埃軍佔領了漢志的大部分地區,控制了伊斯蘭教聖地麥加麥地那。不過,在長達7年的戰爭中,埃及軍民傷亡多達10萬人,付出了沉重代價。 [10]  [9]  [7]  [11] 
  • 征服蘇丹
為控制整個尼羅河流域,打擊逃往棟古拉的馬穆魯克殘餘勢力,擴大與非洲內陸的貿易,並佔有黃金、寶石和其他資源,掠奪蘇丹財富,擄掠蘇丹青年來擴充軍隊,阿里決定入侵蘇丹。 [7]  [12]  [13] 
1820年,阿里以討伐盤踞在蘇丹北部的馬穆魯克殘餘為旗號,派其子伊斯梅爾率軍4000開始向蘇丹地區擴張。伊斯梅爾勢如破竹,不僅消滅了馬穆魯克殘餘,迫使蘇丹北部森納爾城的芬吉蘇丹獻城投降,消滅了芬吉蘇丹國,還從富爾人手中奪取了科爾多凡地區。到1821年,伊斯梅爾已經控制了蘇丹除達爾富爾和紅海沿岸的所有地區。到1823年,蘇丹大部形式上是奧斯曼帝國的屬地,實際上卻成了埃及的領地。阿里將蘇丹劃分為4個行政區,並於1825年在青尼羅河和白尼羅河的交匯處建造新城,命名為喀土穆,作為埃屬蘇丹的行政中心。 [9]  [7]  [12] 
  • 希臘獨立戰爭
主詞條:希臘獨立戰爭
1821年3月,希臘本土爆發起義,1822年起義者宣佈希臘獨立。隨後奧斯曼帝國蘇丹馬哈茂德二世Mahmud Ⅱ)派兵鎮壓,但進展緩慢。
納瓦里諾海戰中被大火焚燒的埃土艦隊 納瓦里諾海戰中被大火焚燒的埃土艦隊
1824年7月,阿里與馬哈茂德二世達成協議,同意派兵協助鎮壓希臘起義,條件是埃及軍隊佔領摩里亞後,馬哈茂德二世允許阿里獲得克里特、大馬士革、的黎波里、敍利亞的控制權。在觀望列強態度及反覆推諉後,阿里決定答應馬哈茂德二世的請求,於1825年2月派易卜拉欣率16艘戰艦,搭乘17000步兵、700騎兵及4箇中隊的炮兵在伯羅奔尼撒半島登陸,埃軍憑藉優勢,迅速佔領了特里波利斯及半島絕大部分地區。1826年4月,易卜拉欣強行攻克希臘西部重鎮邁索隆吉翁,8月佔領雅典。至1827年6月,科林斯地區以北的希臘國土重新被奧斯曼帝國佔領,希臘起義軍節節潰敗。 [10]  [7] 
就在此時,支持希臘獨立的英國、法國和俄羅斯開始對希臘戰爭進行干涉。1827年7月,英、法、俄三國簽署《倫敦條約》,要求交戰雙方停戰,儘管阿里率先表示願意接受,但馬哈茂德二世拒絕接受協約。9月,英、法、俄出兵,切斷奧斯曼帝國同埃及方面的運輸線。10月20日,諾瓦里諾海戰爆發,三國聯合艦隊與埃奧艦隊進行4小時的激烈海戰,埃奧艦隊遭重創,64艘艦艇中至少有29艘被擊沉。戰後,阿里單獨與三國媾和,易卜拉欣於1828年10月率餘部撤回埃及。 [7]  1830年4月,奧斯曼帝國接受《倫敦議定書》,承認希臘獨立。 [10] 
  • 極盛時期
阿里·與易卜拉欣、約瑟夫·塞夫上校在一起 阿里·與易卜拉欣、約瑟夫·塞夫上校在一起
敍利亞地理位置重要、物產豐饒。早在1810年,阿里便打算以巨資向奧斯曼帝國換取敍利亞的統治權。到19世紀20年代,埃及方面又聲稱敍利亞獨立地位難保。而阿里支援奧斯曼帝國鎮壓希臘起義一事,使自身國力大損,於是,他將目光重新轉至敍利亞。諾瓦里諾海戰後,阿里要求馬哈茂德二世履行諾言,將敍利亞和克里特劃歸自己管轄,但馬哈茂德二世只願交出克里特,這導致了埃奧之間的關係破裂。 [14] 
1830年,阿里再次要求馬哈茂德二世兑現承諾,未被答覆。1831年10月31日,阿里以與阿卡總督阿卜杜拉之間的爭吵為藉口,派易卜拉欣自西奈半島直取巴勒斯坦(屬於大敍利亞的一部分)。 [10] 
易卜拉欣率軍3萬(一稱4萬)水陸並進,打出重建阿拉伯帝國的聖戰口號,得到了阿拉伯人的支持。埃軍接連攻陷阿里什、加沙、雅法等地,黎巴嫩酋長公開支持阿里,敍利亞人也希望借埃及脱離奧斯曼帝國。1832年4月,馬哈茂德二世下詔解除阿里及易卜拉欣的職位。5月27日,埃軍攻克阿卡,6月15日奪取大馬士革,7月在霍姆斯附近以傷亡100人的代價全殲奧斯曼軍近4000人,繳獲奧方所有火炮。不久後,霍姆斯、阿勒頗相繼陷落,埃及方面很快便佔領了整個敍利亞。為防止奧斯曼帝國反擊,易卜拉欣直入安納托利亞,埃軍勢如破竹,12月21日在科尼亞Konya)戰役再次以3萬軍隊大破大維齊爾親自帶領的6萬奧軍。 [14]  [10] 
全盛時期的阿里王朝版圖 全盛時期的阿里王朝版圖
應奧斯曼帝國的請求,1833年2月20日,一支俄羅斯帝國的艦隊及1.8萬人的部隊駛抵君士坦丁堡。易卜拉欣在攻克屈塔希亞後,距君士坦丁堡僅有三天行程,更有進逼布爾薩、進一步推進的打算。英國和法國為限制俄國在奧斯曼的影響力,遂出面斡旋,馬哈茂德二世也害怕俄國的威脅,而阿里不想開罪歐洲列強。在此情況下,4月8日(一説3月29日),埃奧簽訂《屈塔希亞協定》(Agreement of Kutahya)。奧斯曼政府撤銷革除阿里父子職務的決定,承認阿里對埃及、漢志、克里特的統治權,並將敍利亞和阿達納劃歸阿里管轄,易卜拉欣成為傑德拉、大馬士革、阿勒頗和阿達納的總督;埃及則從安納托利亞撤軍,並承認奧斯曼蘇丹對埃及的宗主權。 [14]  [10] 
至此,阿里的勢力達到了頂點,其王朝版圖東起敍利亞沙漠,西至利比亞沙漠,北至地中海和托羅斯山脈,南至阿拉伯海和蘇丹南部,一個地跨亞非兩洲的帝國勃然興起。當時的英國政治家帕麥斯頓勳爵這樣評價道:“他的真正計劃是要建立一個包括所有説阿拉伯語的國家在內的阿拉伯王國。”按照《全球通史》的説法,“這一計劃是要在小亞細亞以南的奧斯曼行省以外創立一個阿拉伯帝國”。 [15] 

穆罕默德·阿里功虧一簣

穆罕默德·阿里 穆罕默德·阿里
第一次埃土戰爭後,埃及與奧斯曼政府的關係進一步惡化,馬哈茂德二世親近列強,伺機奪回領土;阿里也不滿於《屈塔希亞協定》,想再用一場戰爭取得獨立的地位,脱離奧斯曼帝國。奧斯曼政府在1837年提出保留阿里家族世襲埃及總督,及對漢志佔領地的控制權,以換回其餘被埃及佔領的地區,這一要求被阿里拒絕;同時,阿里將希望埃及獨立的想法告知英國,但未得到支持。 [10] 
1838年8月,英國與奧斯曼帝國簽訂《奧斯曼-英國貿易協定》,這一協定損害了埃及的利益,招致阿里的強烈反對。而馬哈茂德二世也在英國唆使下,積極備戰。同年,阿里在法國的支持下,宣佈停止向奧斯曼帝國納貢。1839年4月,奧斯曼軍渡過幼發拉底河進攻敍利亞,馬哈茂德二世以未履行稱臣納貢義務為由,對埃及宣戰。由哈菲茲帕夏率軍進攻敍利亞。由於哈菲茲不聽軍事顧問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的勸告,因而陸海兩路軍均出師不利。5月,易卜拉欣在阿勒頗附近的尼濟普首次擊敗奧軍。6月24日,埃奧雙方在尼濟普再度遭遇,集結數萬軍隊進行決戰,奧軍全線崩潰,約有4千人死傷,1.2萬至1.5萬人被俘,並丟失大批彈藥。易卜拉欣指揮埃軍再次越過托羅斯山脈攻入安納托利亞;進入地中海的奧斯曼艦隊指揮官艾哈邁德·費沃茲帕夏臨陣叛變,率25艘戰艦及2萬多名水兵向埃及投降。 [14]  7月1日,馬哈茂德二世突然逝世,由他16歲的兒子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繼位,奧斯曼帝國的統治瀕臨崩潰 [16]  [10] 
埃及對奧斯曼帝國取得的巨大戰果使歐洲列強感到擔憂。1840年7月15日英國、奧地利、俄羅斯和普魯士、奧斯曼撇開支持阿里的法國,達成《倫敦協定》,即《解決近東事件的條約》。 [7]  以保障阿里對埃及的世襲統治及他終身對阿卡的管理為條件,要求埃軍從敍利亞的後方和黎巴嫩沿岸撤出。阿里以為能得到法國的援助,於是拒絕這些要求(但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不願孤身對抗各列強)。隨後,英國和奧地利的海軍封鎖尼羅河三角洲海岸,9月11日炮轟貝魯特要塞,11月3日阿卡要塞投降,埃及在敍利亞的駐軍也因敍利亞人民的反抗而被迫撤退(因易卜拉欣在當地橫徵暴斂)。當亞歷山大港受到威脅時,阿里被迫歸還奧斯曼艦隊,同意倫敦協議的條款,宣佈臣服蘇丹,恢復定期納貢,並放棄了對克里特、阿達納和漢志的統治,撤出敍利亞,作為代價換取他的後代在埃及的世襲統治權。 [14]  [10] 
1841年1月30日,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又頒佈數道敕令,對倫敦協議作具體説明。敕令重申阿里家族對埃及的世襲統治權及其本人對蘇丹的終身管轄權,同時規定埃及軍隊在和平時期不得超過1. 8萬人,未經蘇丹許可不得建造戰艦,上校以上軍官的任命必須得到蘇丹的批准等。2月,易卜拉欣率軍從敍利亞撤回埃及。 [16]  [10] 
1840年《倫敦條約》和1841年蘇丹所作的補充規定,對阿里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它標誌着以埃及為中心的阿拉伯帝國的瓦解”。在此之後,儘管阿里作了最大努力,使埃及軍隊仍在保留了8萬人的規模,但其實力已不能和過去相比擬,埃及的主權已遭踐踏,英法勢力在埃及日益增強,埃及開始走上了半殖民地的道路。 [16] 
1839年在亞歷山大的穆罕默德·阿里 1839年在亞歷山大的穆罕默德·阿里 [17]

穆罕默德·阿里抱憾病逝

穆罕默德·阿里肖像,David Wilkie繪(1841年) 穆罕默德·阿里肖像,David Wilkie繪(1841年)
1843年以後,幾乎就在敍利亞災難和埃及被迫放棄進口税和政府的壟斷後,阿里的神志越來越糊塗(有説法猜測與他之前獲得的治療痢疾硝酸銀的副作用有關 [18]  )。不僅他的思想和行動混亂,而且他越來越多疑。比如1844年他獲得了埃及的債務達到8000萬法郎的消息後,狂怒了整整六天 [19] 
英國輝格黨上台後,主張與阿里緩和關係。1843年,英國政府送給阿里一艘汽艇,維多利亞女王還送給他一張肖像,英國東印度公司也送給他禮品。另外,法國國王也授給他勳章。英法兩國還邀請易卜拉欣去訪問。但這些事情都沒有引起阿里多大的興趣。 [2] 
1845年,易卜拉欣因風濕性疼痛和肺結核被送到意大利療養。1846年,阿里赴君士坦丁堡與蘇丹和好。他對蘇丹説:“易卜拉欣已經老了而且病了,阿巴斯(易卜拉欣二弟的兒子)還是個小孩子。到時候小孩子就要統治埃及了。他們怎麼能保住埃及呢?”他獲得蘇丹的保證,讓他的家庭世襲埃及後回到埃及。 [2] 
1848年,阿里遜位於易卜拉欣,但病入膏肓的易卜拉欣在同年11月便去世,由阿巴斯(阿巴斯一世)即位。此時阿里已經神志不明到別人無法告訴他易卜拉欣之死的程度。 [2] 
1849年8月2日,阿里病故於亞歷山大拉斯埃丁宮Ras el-Tin Palace),享年80歲 [3]  。葬於開羅的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

穆罕默德·阿里為政舉措

穆罕默德·阿里政治

穆罕默德·阿里 穆罕默德·阿里
阿里政府仿效歐洲國家改革行政制度。在中央設立高級國務會議,領導政府各部工作。國務會議下設陸軍、海軍、教育和建設等部。為了便於統治,阿里政府簡化了行政區劃,把原來16個區歸併為7個省,各省下設若干縣和鄉。這樣從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完備的行政機構。 [7] 
阿里政府為了鞏固政權,採取嚴厲的手段整頓社會治安,使社會秩序大為改觀。據朱馬爾記載:“穆罕默德·阿里政權取得的一個最重要的和最令人愕然的成果是整頓了社會秩序。過去,人們不要説跨進沙漠,就是在田間也會遭到搶劫,如今即便穿過離尼羅河遙遠的地區也平安無事。” [7] 

穆罕默德·阿里經濟

在經濟方面,阿里倡導獨立自主,全面發展工農業生產和國內外貿易。
  • 農業
穆罕默德·阿里騎馬塑像,位於埃及亞歷山大 穆罕默德·阿里騎馬塑像,位於埃及亞歷山大
在埃及這樣一個落後的農業國,經濟改革能否成功主要取決於農業生產。阿里執政後,首先着力於改革舊的土地制度和賦税制度。早在1808年,阿里就派專人去調查和登記全國的耕地。1809年,他要求所有包税人呈報他們包税土地的數目。到1814年,政府宣佈廢除租税承包制度,把包税人所管轄的土地收歸國有。同時,阿里又用管理不善和沒有土地憑證等名義,把伊斯蘭教會的土地也沒收過來。他將沒收來的一部分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每户農民可分得3至5費丹的土地。農民每年向政府繳納定額的租税。阿里還把沒收來的一部分土地賜給他的親屬和軍官,使他們成為新的土地貴族。同時,阿里將原來五花八門的苛捐雜税合併為一種土地税,由國家統一按土地優劣確定税額。由於實行了度量衡的標準化並對全國土地進行了丈量,向國家納税的實際土地面積大增,因而在農民負擔減輕的同時,增加國家的税收,極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國家的財政收入。 [2-3] 
阿里所實行的土地政策,實際上並沒有觸動封建的生產關係,農民仍舊是農奴,以前是屬於個別封建主的農奴,現在是國家(即阿里及其家族)的農奴,阿里本人就成為埃及最大的地主。但阿里的這些措施,還是在一段時間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有利於農業發展。 [2] 
接着,阿里採取了一系列扶助農業發展的配套措施。他組織力量興修水利,疏通舊溝渠,開挖了一條命名為馬哈茂德新運河,將尼羅河水引至亞歷山大及其周圍地區,使埃及耕地的總面積擴大了約200萬費丹(1費丹約合6.3市畝)。 [2-3] 
阿里的另一個重要措施是增加農作物種類。他在上埃及大量種植長纖維棉花、煙草、玉米、大麥、小麥和稻子等經濟作物,並利用迅速擴大的歐洲紡織業急需原料的機會,組織力量培植優質長纖維棉花。這種棉花於1821年進入英國後大受歡迎,此後三年,埃及的棉花出口猛增了200倍。 [2-3] 
  • 工業
在工業領域,阿里採取允許少量企業由私人資本家經營,限制私營手工業生產和大力發展官辦工廠的方針,努力建立埃及自己的民族工業。 [3] 
他注重從西歐各國引進技術,購買設備,聘請外國技師培訓本國技術力量,吸收資金,使埃及民族工業在初創時期便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和較快的發展速度。他特別重視發展同軍事有關的工業,創辦了以軍事工業為主的埃及第一批近代機器工業,火藥廠、槍炮製造廠、造船廠紛紛建立起來,其中亞歷山大造船廠規模最大。全廠共有5千5百人,分成15個車間,主要製造戰艦,並仿製和維修機器。該廠生產的戰艦絲毫不比歐美各國生產的最新式戰艦遜色。 [2-3]  [20] 
同時,阿里積極發展與國計民生有關的民用工業和農副產品加工工業。這一階段,紡織、造紙、糧食加工等行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紡織工業的發展最快,到1829年已建立了近30家棉紡廠,擁有紡織機1459台、織布機1215台。到19世紀30年代,工人的總數達3萬,埃及近代民族工業已初見規模。 [2-3] 
  • 貿易
穆罕默德·阿里與他的官員,現藏於埃及軍事博物館 穆罕默德·阿里與他的官員,現藏於埃及軍事博物館
工農業的發展大大促進了埃及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繁榮。為恢復埃及昔日所具有的歐亞非三大洲貿易中轉站的地位,阿里大興土木,發展陸路和水路交通運輸,創辦尼羅河航運公司,使國內交通四通八達。 [2-3]  [7] 
為了促進貿易發展,阿里政府改革幣制。用本國鑄造的貨幣取代土耳其貨幣,並確定本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貨幣比值,以穩定物價。同時利用行政手段向人民銷售本國產品,豁免出口税以鼓勵本國商品的出口。在全國實行國家壟斷制度,產品由國家專門機構統購統銷,在國外開設商館經辦進出口貿易,規定棉花、煙草、靛青和其它出口物資不得自由買賣。從1816年起,對手工業產品也實行了專買政策,出口物資的95%,進口物資的33%,都控制在政府手中。結果,開羅等城市因日趨活躍的商業活動而繁榮起來,亞歷山大再次成為東地中海的貿易中心。 [2-3]  [7] 
農業和工商業的發展使埃及經濟出現了空前未有的繁榮景象,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埃及國庫的收入也直線上升:1798年僅為15.8萬埃鎊,1818年躍升至150.2萬埃鎊,到1842年已接近300萬埃鎊。 [3] 

穆罕默德·阿里軍事

Henri Daniel Plattel繪阿里像(1840) Henri Daniel Plattel繪阿里像(1840) [21]
軍事是維護埃及民族獨立,建立阿拉伯帝國的重要保證。阿里曾説:“我們所幹的每一件事都意義重大,但最重要的莫過於增加槍支。” [4]  他廢除傳統的僱傭兵制度,實行徵兵制;按照歐洲方式改組陸軍,創辦軍官學校以及步兵、炮兵等各種學校,聘用西方軍事專家訓練新軍。1820年,他在阿斯旺創辦第一所步兵學校,聘請法國人和意大利人做教官。法國軍官塞夫上校任校長,並派遣留學生赴法國和意大利等國學習軍事。 [7] 
此外,阿里還大力發展海軍。1810年起至19世紀20年代中期,埃及建立了地中海艦隊和紅海艦隊。艦船除開羅造船廠自己建造外,大多從國外訂購。諾瓦拉海戰大敗後,阿里決定依靠埃及本國的人力和物力重建埃及艦隊。1829年,埃及政府修建了規模龐大的亞歷山大造船廠。 [7] 
到1839年,埃及已擁有23萬陸軍,32艘戰艦,海軍15543人,成為中近東地區一支最強大的武裝力量。 [7]  1840年《倫敦條約》和1841年奧斯曼蘇丹所作的補充規定,限制了和平時期埃及軍隊的規模不得超過1. 8萬人。經阿里努力,仍保留了8萬人的規模。 [16]  [10] 

穆罕默德·阿里外交

阿里的對外政策,被認為包含兩個目標。首先,要阻止奧斯曼帝國恢復直接統治的企圖,爭取成為獨立的民族國家。在兩次埃土戰爭後,他基本上達到了這一目標。按照1840年11月的《英埃協定》,雖然埃及承認土耳其宗主權,但埃及和蘇丹已成為他的世襲領地。其次,為了埃及的獨立,阿里決心抵制歐洲的侵略和干涉,可能時也爭取盟友,長期奉行親近法國的政策。但在19世紀20年代的東方危機及兩次埃土戰爭期間,阿里始終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未能避免歐洲的干涉。 [10]  [22] 
英、俄等列強為維護自身在近東的利益,長期對阿里政權採取的是敵對態度。1838年的《英土商務協定》擴大實施於埃及後,加深了英國對埃及的經濟侵略,使阿里原來興辦的工廠紛紛倒閉,工人人數鋭減,失業問題嚴重。 [10]  [22] 

穆罕默德·阿里文教

  • 創辦學校,培育人才
讓·弗朗索瓦·門泰爾所繪的阿里(1847) 讓·弗朗索瓦·門泰爾所繪的阿里(1847)
19世紀初,埃及的教育狀況十分落後,埃及人多為文盲。即使數量很少的接受教育者,也只是在清真寺學習一些宗教常識。阿里在文化、教育方面也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倡導以世俗教育取代伊斯蘭宗教教育,建立各種技術專科學校,如醫科學校、炮兵學校、工程學校和農科學校,聘請外國專家講課,以培養專門的人才。 [3]  [7] 
為了向這些專科學校輸送具有一定科學和文化知識的學生,政府還創辦了世俗小學和中學,普及中小學教育。這些學校最初由軍事部門管理,後來逐漸設立了專門的教育管理機構,出現了教育部和教育委員會。同時,阿里政府派遣大批留學生去歐洲學習等措拖。據統計,從1813年至1847年,埃及共派出留學生311名。他們留學的科目主要有軍事、醫學、生物、化學和農學等學科,其中不少人學成回國後在軍政部門承擔了重任,造就出埃及第一代新型的知識分子。 [3]  [7] 
  • 重視翻譯出版事業
阿里重視翻譯出版事業,開辦外語學校,培養翻譯人員,組織力量把大批外國軍事和科技書籍譯成阿拉伯文土耳其文。在翻譯過程中,翻譯人員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因為阿拉伯文中缺乏與西方科學相對應的術語。於是,語言學家展開了對阿拉伯文的研究,創造新的術語,改革阿拉伯文的詞彙和語法,使它適合於表達新科學和新技術。所以“直到今日,阿拉伯各國一致承認埃及的阿拉伯文是標準的阿拉伯文”。 [7] 
為推動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阿里政府還創辦了印刷廠。1821年,埃及第一家印刷廠布拉克印刷廠(又名帕夏印刷廠)正式創建,出版、發行阿拉伯、波斯和土耳其等各種文字的書籍。在此期間,出現了都蘇基、謝爾戈維、德爾威什、希哈本丁等著名學者。1828年,埃及創辦了第一份報紙《埃及事件報》,報道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 [3]  [7]  [12] 
以上這些措施,使19世紀上半葉埃及的文化、教育、科研事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培養了大量科學家、藝術家、工程師、教師、軍官和行政管理人員,從而在思想、技術、人才等方面為各領域的改革創造了有利條件。 [3] 

穆罕默德·阿里醫學

為了配合新軍的建立,阿里政府大力發展醫學。1826年,設立醫科學校,畢業的學生多數被派到軍校服務,每一個軍營都配備醫生。阿里政府還創建醫院,現代埃及尼羅河畔的蓋斯·阿因大醫院就位於阿里時代醫科學校的舊址上。 [7] 

穆罕默德·阿里歷史評價

穆罕默德·阿里埃及

阿里為建立一個以埃及為中心的阿拉伯人主權國家,以富國強兵為總方針,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進行了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通過改革,埃及遏制了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發展為地中海東部的強國。一些埃及史學家對阿里持肯定觀點,稱讚他“把埃及從若干世紀的沉睡中喚醒”。 [4] 
但連年對外戰爭使農業因戰爭持續受到勞動力減少、征斂不斷加強的衝擊,工業越來越無法抵擋歐美國家的競爭,而長期覬覦埃及的英法也不斷加強入侵,使埃及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埃及人民這樣評價阿里説:“他建造了一座宮殿,但毀掉的是整個埃及。” [7]  埃及官方在1962年的全國行動憲章中,指出阿里為了私利把國家引向了一條徒勞無益的冒險道路。 [4] 

穆罕默德·阿里其他國家

Louis Dupré筆下的穆罕默德·阿里 Louis Dupré筆下的穆罕默德·阿里
德國思想家卡爾·馬克思曾讚揚阿里是“唯一能用真正的頭腦代替‘講究的頭巾’的人”,稱讚他統治下的埃及是當時“奧斯曼帝國的唯一有生命力的部分”。 [3] 
曾供職於阿里時期埃及政府的英國、法國人認為他是埃及的民族英雄,把他看做與彼得一世、拿破崙一樣的人物。也有人認為改革是阿里為實現其個人野心而演出的一齣戲。 [4] 
中國清代大臣林則徐等從中國的現實出發,關注阿里改革,對其富國強兵的措施頗為讚賞;清代伊斯蘭學者馬德新在《朝覲途記》高度評價了阿里在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説:“王(指阿里)大智大勇,善治理。” [23] 
美國史學家L.S.斯塔夫裏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稱穆罕默德·阿里為“天才的阿爾巴尼亞冒險家”,並評價道:
  • 穆罕默德·阿里的歷史意義在於,他是第一個意識到西方技術的意義並有效地利用西方技術來為自己的目標服務的中東的統治者。他的成就很多,且都是革命性的······不過,這些成就一度使埃及轉變為一個可怕的強國。 [24] 
  • 由於拿破崙的遠征和穆罕默德·阿里的極其巨大的努力,埃及在阿拉伯世界中成為西方思想的最重要的橋頭堡。 [15] 
中國學者陸庭恩《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阿里不是埃及人,然而他是埃及近代史上一個傑出的人物,是一個有所作為的統治者。他切除了數百年來侵害埃及社會肌體的馬穆魯克這個毒瘤。他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建設,使埃及的社會經濟得到了定的恢復和發展;而且這種建設是在不依靠外債的情況下進行的。他的統治使埃及成為中近東一個舉輕重的國家,有力地抵禦了歐洲殖民主義者的侵略。阿里比他的前輩或同時代的人在客觀上多做了一些好事,所起的進步作用是無可非議的。 [2] 

穆罕默德·阿里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及生卒年
簡介
父親
易卜拉欣·阿加
卡瓦拉的護路隊隊長。
長子
易卜拉欣(1789-1848)
易卜拉欣帕夏,第二任埃及總督(1848.9-11)。
次子
穆罕默德·艾哈麥德(1794-1816)
元帥,埃及總督阿巴斯一世之父。
三子
阿卜杜爾·哈里姆(1795-1818)
——
四子
伊斯梅爾·伊斯坎達·阿里·卡米爾(1796-1822)
中將,參與征服蘇丹,後在蘇丹被殺。
五子
賈法爾(?-1810)
——
六子
努曼(?-1815)
——
七子
阿卜杜爾·哈里姆(1819-1821)
——
八子
伊斯坎達(1821-1823)
——
九子
阿卜杜爾·哈里姆(1821-1829)
——
十子
穆罕默德·賽義德(1822-1863)
埃及第四任總督(1854-1863)。
十一子
哈里姆(?-1823)
——
十二子
馬赫穆德(1825-1829)
——
十三子
侯塞因(1825-1847)
——
十四子
阿卜杜爾·哈里姆(1826-1830)
——
十五子
穆罕默德·阿里·薩迪克(1828-1836)
——
十六子
穆罕默德·阿卜杜爾·哈里姆(1830-1894)
中將。
十七子
伊斯坎達(1831/1833-1834)
——
十八子
穆罕默德·阿里·希什曼(1833-1861)
中將。
長女
陶希達(Tawhida,1787-1830)
——
次女
哈迪亞·納茲莉(Khadija Nazli,1791-1825/1860)
——
三女
宰納布(Zainab,1799-1821)
——
四女
魯基亞(Rukiya,1807-1810)
——
五女
魯基亞(1811-1814)
——
六女
薩爾瑪(Salma,?-1815)
——
七女
祖萊哈(Zulaikha,?-1815)
——
八女
法蒂瑪(Fatima,?-1822)
——
九女
法蒂毛魯西亞(Fatima ul-Ruhiya,?-1823)
——
十女
宰納布(1822-1823)
——
十一女
宰納布(1824年~1829年)
——
十二女
宰納布(1825年10月12日~1882年4月11日)
建立了宰納布醫院。
十三女
艾莎(Aisha,1828年~1833年)
——
注:穆罕默德·阿里的兄弟姐妹有17人之多。他的妻妾眾多,至少有15位妻子,她們共為其生下了18子13女。
表格主要參考資料: [2]  [13] 

穆罕默德·阿里後世紀念

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

位於埃及開羅的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 位於埃及開羅的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
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英文:Mosque of Muhammad Ali)位於阿拉伯埃及共和國開羅舊城的薩拉丁城堡。始建於1830年,歷時27年才完工,是穆罕默德·阿里的墳墓,具有土耳其的建築風格,以伊斯坦布爾的清真寺為原型建造的。它有一個巨大的拱頂和兩座鉛筆形的尖塔,這一特徵是埃及其他清真寺所沒有的。室內裝潢豪華,有大型的枝型吊燈,無數電燈,以及反射着燈光的石英玻璃等。天井拱頂的四周,飾有畫着第一代四位哈里發名字的圓盤。清真寺的外牆壁是用雪花石瓷磚鑲嵌的,所以又被稱為雪花石清真寺。寺西南有一圍欄。 [25] 

穆罕默德·阿里文學

號稱“美國文學之父”的19世紀美國小説家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撰有《穆罕默德和他的繼任者》(Mahomet and His Successors 1850)。 [26] 
參考資料
  • 1.    金重遠.大辭海·世界歷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504
  • 2.    陸庭恩編著.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01:1-21,34-36
  • 3.    穆罕默德·阿里:埃及改革開放的先驅  .人民網.2013-03-27[引用日期2020-08-17]
  • 4.    朱漢國 主編;馬世力 副主編.歷史選修·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出版社,2021年1月 第23次印刷:73-75
  • 5.    Albert Hourani et al., The Modern Middle East: A Read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p.71
  • 6.    陳杰 編著.奧斯曼帝國: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02:64-67
  • 7.    王海利 著.世界歷史文化叢書 埃及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03:152-159
  • 8.    H. Wood Jarvis, Pharaoh to Farouk, (London: John Murray, 1956), 124.
  • 9.    哈全安 著.埃及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03:40-41
  • 10.    王三義.晚期奧斯曼帝國研究(1792-1918):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5:129-132,135-144
  • 11.    陳顯泗 主編.中外戰爭戰役大辭典:湖南出版社,1992-12:597
  • 12.    蘇聯科學院非洲研究所 編;顧以安,翁訪民 譯.非洲史 1800-1918: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08:117-118
  • 13.    顧堅.16~19世紀土耳其帝國對蘇丹征服考.揚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教育部區域與國別研究基地蘇丹研究中心.阿拉伯研究論叢,2018.01:77-89
  • 14.    安維濱,孫鴻章.中外戰典: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3-11-1:23
  • 15.    (美)斯塔夫裏阿諾斯(L.S.Stavrianos) 著;吳象嬰,梁赤民 譯.全球通史 1500年以後的世界: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05:422
  • 16.    趙永倫.從19世紀上半期的兩次土埃戰爭看列強在近東的政治角逐.貴州大學人民武裝學院.凱里學院學報,2010.8.第4期:29-33
  • 17.    Interview with Mehemet Ali in his Palace at Alexandria (May 12th 1839) lithograph published 1849.
  • 18.    "...the silver nitrate his doctors gave him earlier to cure his dysentery was taking its toll...", Afaf Lutfi as-Sayyid Marsot, Egypt in the reign of Muhammad Ali, Chapter 11, page 255; Cambridge Press, 1983
  • 19.    Afaf Lutfi as-Sayyid Marsot, Egypt in the reign of Muhammad Ali, Chapter 11, page 252; Cambridge Press, 1983
  • 20.    朱庭光 主編;秦曉鷹,孫耀文 本冊主編(該條目撰寫者為楊灝城).外國曆史名人傳·現代部分 上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重慶出版社,1984:517-523
  • 21.    Méhémet - Ali (Muhammed Ali) Pacha d'Egypte 1840 by Henri Daniel Plattel  .The Annex Galleries[引用日期2020-11-28]
  • 22.    王繩祖 主編.國際關係史:1814-1871.第2卷: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274-275
  • 23.    沐濤 主編;許永璋 著.古代中非關係史稿:上海辭書出版社,2019:281-282
  • 24.    斯塔夫裏阿諾斯.全球通史(第七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568-569
  • 25.    蘇雅,高珊 編.埃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01:36-37
  • 26.    趙正道.《穆罕默德和他的繼任者》第(1-4章)翻譯報告.廣西師範大學,2016: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