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稻飛蝨

鎖定
稻飛蝨是同翅目飛蝨科昆蟲。 [5]  體形小,像微小的蟬;口成針狀;成蟲有半透明的翅2對;頭部一般較尖,觸角粗短並在末端有1根剛毛;後足脛節末端的內側有粗刺。 [6] 
稻飛蝨呈世界性分佈。多棲居在近水源、地勢低窪、雜草叢生且生態環境較穩定的地方。喜濕,不耐高温乾旱。 [7]  具有遷飛性和趨光性,且喜趨嫩綠色。 [8]  植食性,其中褐飛蝨和白背飛蝨對水稻有專食性。 [7]  一般成蟲羽化後3—5天開始產卵,7—10天內產卵高峯,一生可產卵200—600多粒。 [9]  天敵種類很多,寄生於卵的有稻蝨纓小蜂、褐腰赤眼蜂等;寄生於成蟲的有稻蝨螯蜂、稻蝨線蟲等;捕食性天敵有黑肩綠盲蝽、蜘蛛、步甲、瓢蟲等。 [5] 
稻飛蝨成蟲、若蟲在稻叢下部刺吸汁液為害,其唾液腺分泌有毒物質,能阻塞輸導組織或引起稻株萎縮。可通過清除田間雜草以減少越冬蟲源、保護利用其天敵或者噴灑藥劑等方式來進行防治。 [5] 
中文名
稻飛蝨
別    名
蠓子蟲
火蠓蟲
響蟲
拉丁學名
褐飛蝨:Nilaparvata lugens Stal、白背飛蝨: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灰飛蝨: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昆蟲綱(Insecta)
同翅目(Homoptera)
飛蝨科(Delphacidae)
稻飛蝨
分佈區域
全國各稻區均有分佈

稻飛蝨歷史沿革

2023年3月7日,稻飛蝨被農業農村部列入《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2023年)》;2020年發佈的《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告第333號)同時廢止。 [4] 

稻飛蝨形態特徵

稻飛蝨(一)褐飛蝨

成蟲:
褐飛蝨 褐飛蝨
有長翅和短翅兩型。全體褐色,有光澤。
長翅型體長(連翅)4~5mm;
短翅型雌蟲3.5~4mm,雄蟲2.2~2.5mm,翅長不達腹末。
前胸背板和小盾片都有3條明顯的凸起線。後足第一跗節外方有小刺。深色型腹部黑褐色,淺色型腹部褐色。雄蟲抱器端部不分叉,呈尖角狀向內前方突出;雌蟲產卵器第一載瓣片內緣呈半圓形突起。
卵:香蕉形,乳白至淡黃色,卵粒在植物組織內成行排列,卵帽與產卵痕表面等平。
若蟲:共5齡。初孵時淡黃白色,後變褐色,近橢圓形。5齡若蟲第3、4節腹背各有1個明顯的山字形淺斑。若蟲落入水面後足伸展成一直線。 [2] 

稻飛蝨(二)白背飛蝨

成蟲:
有長翅和短翅兩型。
長翅型體長(連翅)3.8~4.6mm;
白背飛蝨 白背飛蝨
短翅型體長2.5~3.5mm。
雄蟲淡黃色,具黑褐斑,雌蟲大多黃白色。雄蟲頭頂、前胸和中胸背板中央黃白色,僅頭頂端部脊間黑褐色,前胸背板側脊外方複眼後方有1暗褐色新月形斑,中胸背板側區黑褐色,前翅半透明,有黑褐色翅斑;額、頰區、胸、腹部腹面均為黑褐色。雌蟲額、頰區及胸腹部腹面則為黃褐色。雄蟲抱握器於端部分叉。
卵:長0.8~1mm,長橢圓形,稍彎曲,一端稍大。卵塊中卵粒呈單行排列,卵帽不外露,外表僅見褐色條狀產卵痕。
若蟲:體淡灰褐色,背有淡灰色雲狀斑,共5齡。1齡體長1mm左右,末齡體長月2.9mm,3齡見翅芽。從3齡腹部第3、4節背面各有1對乳白色近三角形斑紋。若蟲落水其後足伸展成一直線。 [2] 

稻飛蝨(三)灰飛蝨

成蟲:
有長翅和短翅兩型。
長翅型雌蟲體長(連翅)4~4.2mm,雄蟲體長3.5~3.8mm;
灰飛蝨 灰飛蝨
短翅型雌蟲2.4~2.8mm,雄蟲2.1~2.3mm。
雌蟲黃褐色,雄蟲黑色。頭頂略突出,在頭頂上由脊形成凹陷,排成三角形;顏面額區雌雄均為黑色。雌蟲中胸背板中部淡黃色,兩側暗褐色,雄蟲中胸背板全部黑色,翅半透明,帶灰色;前翅後緣中部有一翅斑。雄性抱握器端部不分叉,如小鳥形。
卵:香蕉形,長約1mm,初產時乳白半透明,後期淡黃。卵雙行排列成塊,卵蓋微露於產卵痕外。
若蟲:共5齡,末齡體長約2.7mm,深灰褐色,前翅芽明顯超過後翅芽。3~5齡若蟲腹背斑紋較清晰,第3、4腹節背面各有1淡色八字紋,第6~8腹節背面的淡色紋呈一字形。在水稻生長季節,若蟲多呈乳黃或淡褐色,秋末、冬春多呈灰褐色。胸、腹部背面兩側色較深。若蟲落水其後足伸展成八字形。 [2] 

稻飛蝨地理分佈

稻飛蝨國外分佈

褐飛蝨:主要分佈於亞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島嶼的產稻國。
白背飛蝨主要分佈於東亞、東南亞、南亞、埃及、大洋洲及太平洋諸島。
灰飛蝨:主要分佈於東亞、東南亞,歐洲,北非等地。 [2] 

稻飛蝨國內分佈

3種飛蝨在我國各省、自治區均有發生。
褐飛蝨:為偏南方種類,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為害嚴重。
白背飛蝨:為廣跨偏南方的種類,為害性僅次於褐飛蝨。
灰飛蝨:為廣跨偏北種類。 [2] 

稻飛蝨危害

稻飛蝨(一)害狀

稻飛蝨
稻飛蝨(2張)
(1)成、若蟲刺吸危害。田間受害稻叢常由點、片開始,遠望比正常稻株黃矮,俗稱“冒穿”、“黃塘”或“塌圈”等。
(2)雌蟲產卵為害。
(3)排泄物常招致黴菌滋生,影響水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
(4)傳播植物病毒病。褐飛蝨能傳播水稻叢矮縮病等;白背飛蝨能傳播水稻黑條矮縮病等;灰飛蝨能傳播水稻條紋葉枯病等。 [2] 

稻飛蝨(二)食性

褐飛蝨食性單一,在自然情況下只取食水稻和普通野生稻;白背飛蝨主要為害水稻,兼食大麥、小麥、粟、玉米、甘蔗、野生稻、早熟禾、高粱等;灰飛蝨取食水稻、小麥、大麥、玉米、高粱、甘蔗等禾本科植物。 [2] 

稻飛蝨生活史及習性

稻飛蝨(一)生活史

褐飛蝨
為遠距離遷飛性害蟲。在我國各地發生的代數,隨緯度和年總積温、遷入時期、水稻栽培期而不同。海南:12代;廣東、廣西:8-9代;江淮:3-4代;北緯35°以北:1-2代。越冬北界大體在1月份12℃的等温線(北緯23°-26°,北迴歸線附近)。
低温和食料缺乏是限制其越冬的兩個關鍵因子,因此,水稻(包括野生稻)在冬季能否存活作為褐飛蝨能否在當地越冬的生物指標。
褐飛蝨各蟲態無滯育越冬的特徵。我國每年初次發生的蟲源主要由亞洲大陸南部和熱帶終年發生地由南向北遷飛而來。每年春、夏隨暖濕氣流由南向北推進而逐代逐區向北遷移,常年可出現5次自南向北遷飛。3月下旬到5月,隨西南氣流由北緯19°以南終年發生區遷入,主降在珠江流域及閩南等地,在早稻上繁殖2代後,於6月間早稻黃熟時產生長翅型成蟲向北遷飛,主降在南嶺南北,波及長江以南;7月上旬從南嶺南北稻區遷入長江流域,並波及淮河流域;7月下旬至8月上旬長江以南雙季稻成熟時,遷至江淮間和淮北稻區;8月下旬至9月上旬淮北及江淮單季稻成熟時,開始隨南向氣流向南遷移,常年可出現3次回遷。 [2] 
白背飛蝨
為遷飛性害蟲。在我國由南向北發生代數因地而異。海南省南部年發生11代,長江以南4-7代,淮河以南3-4代,東北地區2-3代,新疆、寧夏兩自治區1-2代。在北緯26°左右地區一卵在自生稻苗、晚稻殘株、遊草上越冬,在此以北廣大地區蟲源由越冬地遷飛而來。 [2] 
灰飛蝨
在我國由北向南年發生4-8代,華北地區4-5代。在各地均可越冬。在福建、廣東、廣西和雲南南部,冬季3中蟲態均可發現,其他各地主要以3、4齡若蟲在麥田、綠肥田、溝邊、河邊的禾本科雜草上越冬,尤以背風向陽處為多。氣温高於5℃時,能爬上寄主取食;低於5℃時,潛伏在寄主根際和土壤縫隙中不食不動。當早春旬平均温度10℃左右,越冬若蟲開始羽化,12℃以上達羽化高峯。 [2] 

稻飛蝨(二)主要習性

飛蝨成蟲均可分為短翅型和長翅型兩種。短翅型為居留型,繁殖勢能較高;長翅型為遷移型。1-3齡是翅型分化的關鍵蟲期,其中1齡若蟲的營養狀況與翅型的分化關係尤為密切。 [2]  [1] 
褐飛蝨
成蟲對生長嫩綠的水稻有明顯趨性,長翅成蟲有明顯趨光性。成蟲、若蟲喜陰濕環境,在孕穗期植株上吸食量最大。正常條件下每雌平均產卵200-700粒。在生長季節20多天就可繁殖1代。 [2] 
白背飛蝨
其習性與褐飛蝨相似,主要區別是白背飛蝨雄蟲僅為長翅型,飛翔能力強,一次遷飛範圍廣;雌蟲繁殖能力較褐飛蝨低,平均每雌產卵85粒;成、若蟲棲息部位稍高,不耐擁擠,田間分佈比較均勻,水稻受害比較一致,幾乎不出現“黃塘”。 [2] 
灰飛蝨
若蟲的遷移性較弱,拔秧或收割後能暫棲田埂邊雜草上,然後就近遷入作物田危害,越冬若蟲有較強的耐飢餓能力。 [2] 

稻飛蝨防治要點

稻飛蝨農業防治

(1)選育抗蟲豐產水稻品種。如汕優10、汕優64等;
(2)栽培和管理措施,創造有利於水稻生長髮育而不利於稻飛蝨發生的環境條件。
對水稻種植要合理佈局,實行連片種植,防止稻飛蝨來回遷移,輾轉為害。
在水稻生育期,要實行科學管理肥水:施肥要做到控氮、增鉀、補磷;灌水要淺水勤灌,適時烤田,使 田間通風透光,降低田間濕度,防止水稻貪青徒長。灰飛蝨可結合冬季積肥,清除雜草,消滅越冬蟲源。 [2]  [1]  [3] 

稻飛蝨生物防治

(1)保護利用自然天敵,調整用藥時間,改進施藥方法,減少施藥次數,用藥量要合理,以減少對天敵的傷害,達到保護天敵的目的。其次,可採用草把助遷蜘蛛等措施,對防治飛蝨有較好效果。
(2)放鴨啄食。 [2]  [1]  [3] 

稻飛蝨油類防治

分櫱期的稻田,每667㎡用輕柴油或廢機油0.5-1kg,拌潮沙30-40kg,均勻撒入田中,待油擴散後,用小棍或掃帚等震動稻株,將飛蝨震落於水面,觸油而死;乳熟期後,採用油水潑澆,即待油擴散後,用木勺舀田中油水,反覆潑澆稻株基部,殺死飛蝨。油類防治應注意在滴油前要保持田水3-5cm深,隔日後換清水。 [2]  [1]  [3] 

稻飛蝨藥劑防治

應用藥劑防治要採取“突出重點、壓前控後”的防治策略。防治適期是2齡若蟲盛發期。常用藥機有:撲蝨靈(噻嗪酮),在低齡若蟲盛期噴霧,藥效長達1個月,且對天敵安全,是防治稻飛蝨的特效藥。異丙威(葉蟬散)、速滅威、混滅威等。水稻生長後期,植株高大,要採用分行潑澆的辦法,提高藥效。施藥時,田間保持淺水層,以提高防治效果。 [1]  [2]  [3] 

稻飛蝨藥劑指導

抽穗期
在水稻孕穗期或抽穗期,2~3齡若蟲高峯期,可用下列藥劑:
58%吡蟲·殺蟲單可濕性粉劑52~86g/畝;
44%吡蟲·井·殺單可濕性粉劑100~120g/畝;
20%吡蟲·三唑磷乳油100—120ml/畝;
10%噻嗪·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50g/畝;
25%吡蟲·辛硫磷乳油80~100ml/畝;
52%噻嗪·殺蟲單可濕性粉劑80~100g/畝;
26%敵畏·吡蟲啉乳油60—80ml/畝;
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20g/畝;
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25~35g/畝;
48%毒死蜱乳油60~80ml/畝;
5%丁烯氟蟲腈懸浮劑30~50ml/畝,對水50kg均勻噴霧。
穗末期
在水稻孕穗末期或圓稈期,孕穗期或抽穗期,或灌漿乳熟期,可用下列藥劑:
25%噻嗪·異丙威可濕性粉劑100~120g/畝;
50%二嗪磷乳油75~100ml/畝;
25%速滅威可濕性粉劑100~200g/畝;
30%敵敵畏乳油100~150ml/畝;
20%異丙威乳油150~200ml/畝;
20%仲丁威乳油150~190ml/畝;
45%殺螟硫磷乳油55~95ml/畝;
45%馬拉硫磷乳油95~l10ml/畝;
50%混滅威乳油50~100ml/畝
25%甲萘威可濕性粉劑200—260g/畝,對水50kg均勻噴霧,兼治二化螟三化螟稻縱卷葉螟等。
參考資料
  • 1.    李雲瑞 主編.農業昆蟲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 2.    仵均祥 主編.農業昆蟲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8
  • 3.    肖曉華. 稻飛蝨測報及防治技術探討[J]. 現代農業科技, 2007, 2007(11): 55-57.
  • 4.    《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2023年)》公佈  .農業農村部公報[引用日期2023-05-19]
  • 5.    王學順,作物病蟲草害防治,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21.03,第149頁
  • 6.    秦道珠,南方稻區水稻栽培理論與技術,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06,第372頁
  • 7.    魏松紅主編,水稻病蟲害及其防治技術,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12,第70頁
  • 8.    彭紅,朱志剛作,水稻病蟲害識別與綠色防控圖譜,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21.08,第118頁
  • 9.    秦道珠,南方稻區水稻栽培理論與技術,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06,第3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