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背飛蝨

鎖定
白背飛蝨是半翅目飛蝨科白背飛蝨屬昆蟲。 [4-5]  頭頂、前胸背板和中胸背板中域黃白或薑黃色,但前胸背板複眼後方有一暗褐色斑,中胸背板側區黑色或淡黑色;頭頂端半兩側脊間、額、頰和唇基雄蟲為黑色,雌蟲為灰黃褐色;觸角淡褐色,基節下面色較深暗;胸部腹面及腹部雄蟲極大部分為黑褐色,雌蟲為灰黃褐色,僅中胸腹板及腹部背面有一些黑褐色斑;各胸足除基節外,其餘各節為污黃色;前翅淡黃褐幾透明,有的翅端具煙污色暈斑,翅斑明顯,黑褐色。短翅型體色概如長翅型。
白背飛蝨分佈在蒙古,韓國,日本,尼泊爾,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印度等地。 [6]  在中國分佈於各地。 [5]  成蟲多生活在稻叢基部葉鞘上。有趨光性、趨綠性和遷飛特性。 [9]  每年發生代數因地區而有所不同。 [7]  成蟲多在中午交配,長、短翅型間的雌雄蟲可以相互交配。雌蟲交配後2-6天開始產卵,卵塊產於水稻葉鞘肥厚部分的組織中。每一卵塊,有卵5-28粒,多數為5-6粒。每隻長翅型雌蟲能產300-400粒。 [8] 
白背飛蝨為害水稻、小麥、玉米、甘蔗、高粱﹑粟、茭白、稗、遊草、看麥娘等。 [5]  防治方法如下,在田間處於低齡若蟲高峯期時,可每畝用吡蟲啉70%水分散粒劑2-4克;或噻嗪酮25%可濕性粉劑50克,或氯蟲·噻蟲嗪40%水分散粒劑6-8克,加水50千克於莖、葉處均勻噴霧。 [10] 
[1] 
中文名
白背飛蝨
別    名
火蠓子,火旋
拉丁學名
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亞    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亞    綱
有翅亞綱
同翅目
亞    目
頭喙亞目
飛蝨科
白背飛蝨屬
白背飛蝨
分佈區域
我國南至海南島,北至黑龍江各稻區,東南亞各國均有分佈。

白背飛蝨簡介

[中文名] 白背飛蝨
[學名] 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
[ 目 ]同翅目
[ 科 ]飛蝨科
[寄主]水稻麥類玉米高粱

白背飛蝨分佈

全國所有稻區均有發生;前蘇聯(庫頁島),朝鮮,日本,太平洋島嶼,東南亞,澳大利亞(北部)。

白背飛蝨形態特徵

成蟲:有長翅型和短翅型兩種。長翅型成蟲體長4-5毫米,呈灰黃色,頭頂較狹,突出在複眼前方,顏面部有3條凸起縱脊,脊色淡,溝色深,黑白分明,胸背小盾板中央長有1個五角形的白色或藍白色斑。雌蟲的兩側為暗褐色或灰褐色,而雄蟲則為黑色,並在前端相連。翅半透明,兩翅會合線中央有1個黑斑。短翅型雌蟲體長約4豪米,呈灰黃色至淡黃色,翅短,僅及腹部的一半。
卵:尖辣椒形,細瘦,微彎曲,長約0.8毫米,初產時呈乳白色,後變為淡黃色,並出現2個紅色眼點。卵產於葉鞘、葉中肋等處組織中,卵粒單行排列成塊,卵帽不外露。
若蟲:近梭形,長約2.7毫米初孵時呈乳白色,有灰斑,後呈淡黃色,體背有灰褐色或灰青色斑紋 [2] 

白背飛蝨生物學特性

中國海南省南部年生11代,嶺南7~ 10代,長江以南4~7代,淮河以南3~4代,東北地區2~3代,新疆、寧夏兩自治區1~2代。
恆温30℃、25℃和20℃下,卵期分別為6天,9.7天和11.3天左右;若蟲期分別為14.3天,18.5天和19.4天。在自然變温的相近平均氣温下,各蟲態歷期稍有縮短。產卵前期,短翅雌蟲為3~4天,長翅雌蟲為4~7天。在25℃左右,完成一代約需26天。卵的發育起點為10.4℃。在5℃恆温時,各蟲態存活的最長時間,卵為7天,低齡若蟲7.9天,高齡若蟲3.4天,雌成蟲3天,雄成蟲5天。喜暖,抗寒力弱。在中國能終年繁殖的地區,僅限於海南南部和雲南最南部。雲南中部最冷月平均氣温9℃以上及濕度較高的地區,能少量越冬。暖冬年份越冬北界在26°N左右;冷冬年份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縣(22°N)也難以查到蟲源。
成蟲、若蟲吸食稻株汁液,雌成蟲並用產卵器刺入稻株組織產卵,造成傷口,增大稻株的養分消耗和水分的散失,還為一些弱寄生菌侵染創造了條件。一般水稻苗期和分櫱期受害後,從下至上的葉片端部發黃,分櫱減少,植株矮縮甚至枯死;拔節期,孕穗期受害,下部和中、上部葉片發黃,植株短縮,葉鞘、莖稈上褐色傷痕密集,實粒數減少;乳熟期受害,千粒重下降,青頭穗增加,甚至植株倒伏或乾枯。一般百叢稻株(抽穗—乳熟期)有蟲1200~1500頭為害15~20天,稻穀約減產5%。在水稻成熟期,蟲口密度高,高温、乾燥條件下,各代長翅型成蟲出現比率高;在水稻拔節孕穗期,蟲口密度低,多雨日的條件下,短翅型雌蟲出現比率高,短翅雄蟲少。
長翅型成蟲在卵巢發育成熟前有較強的趨光性和趨綠性,若蟲和成蟲一般棲息在稻株下部,抽穗後多在劍葉主脈和穗軸取食、產卵。取食分櫱期、孕穗期稻株的若蟲,雌蟲卵巢發育進度快;取食乳熟期稻株的若蟲,雌蟲卵巢發育進度慢。3~4齡後,若蟲和成蟲不耐擁擠,田間蟲量分佈較均勻,為害面大。若蟲成活率和雌蟲繁殖量隨蟲口密度上升而下降。成蟲遷飛能力強。

白背飛蝨發生規律

我國南方有冬秧或冬季再生稻和落粒自生苗能存活的地區才能越冬,各地每年遷入的初發蟲源比褐飛蝨早,持續時間長,且峯次多。年發生世代因地而異,吉林每年發生2代,遼寧3代,江蘇、河南3-4代,湖南、四川6代,貴州6-8代,廣西6-9代。在25℃下完成一世代約26天。發生區分別在6月中旬至8月中旬為害分櫱至圓稈拔節期的早、中稻,在南嶺以南的晚稻區9月中、下旬受害亦重,常年為害較重韻稻區有西南、南嶺、閩北、漢水流域、淮河流域及以北稻區。
白背稻蝨亦屬長距離遷飛性害蟲,我國廣大稻區初次蟲源由南方熱帶稻區隨氣流逐代逐區遷入,其遷入時間一般早於褐飛蝨,一年發生1~11代不等。白背稻蝨在稻株上的活動位置比褐飛蝨和灰飛蝨都高。成蟲具趨光性,趨嫩性,生長嫩綠稻田,易誘成蟲產卵為害;卵多產於水稻葉鞘肥厚部分組織中,也有產於葉片基部中脈內和莖稈中,有5—28粒,多為5~6粒。長翅雌蟲可產卵300~400粒,短翅型比長翅型產卵量約多20%。若蟲一般都生活在稻叢下部,位置比褐飛蝨高。3齡以前食量小,為害性不大,4~5齡若蟲食量大,為害重。白背稻蝨的温度適宜範圍較大,在30℃高温或15℃低温下都能正常生長髮育,而對濕度要求較高,以相對濕度80—90%為適宜。一般初夏多雨,盛夏乾旱的年份,易導致大發生。在水稻各個生育期,成、若蟲均能取食,但以分櫱盛期、孕穗、抽穗期最為適宜,此時增殖快,受害重。
各地從始見蟲源到主要為害期,一般歷時50~60天,主要為害期前的10~20天遷入蟲量最多,稱為主要遷入蟲峯,是發生期和發生量短期預測的主要依據。南方雙季稻區,除早、中稻上的一個主要為害時期外,9月份在雙季晚稻拔節至穗期還有一個主要時期。成蟲遷入稻田繁殖一代後,即有一定數量的長翅成蟲向外遷出,特別是主要為害代所產生的長翅型成蟲大部分遷出。由於各地氣候特點和水稻栽培制度的關係,大部分地區一年內只有一段主要遷出期,約一至三星期不等。8月下旬以後,季風方向在中國發生轉換,這時,北方稻區的種羣在東北氣流的運送下,向南回遷,7~8月份中國沿海的颱風,影響遷出和降落,對中國中、南部雙季晚稻、中稻的蟲量增減影響顯著。
長翅型成蟲在羽化後不久,卵巢發育至1級末、2級時遷飛。當遷飛到適生環境後,才交配產卵。在水稻的各生育期內均可產生一定比率的遷飛個體,以穗期以後的比率最大。一般蟲口密度低,遷飛比率小,反之則大。在成蟲發生期,一天內的遷出時間受光照強度的制約,一般20℃以上,5~100勒範圍內遷出率最大,呈早、晚弱光雙峯型。因此,遷出成蟲在空間多為集團運行。遷飛高度春、秋季多數為1000~1500米,夏季1500~2500米,少數高達3000米。在高空,蟲體呈滑翔狀態,運行方向主要順高空氣流,受氣流輻合帶影響而迫降。南北遷飛的距離和範圍與雨帶的推移基本相符。
白背飛蝨
白背飛蝨(7張)
發生程度,除蟲源基數外,與當時田間的水稻生育期、品種抗蟲性、水肥管理、氣温、雨量和天敵數量有關。條件適宜,有利於白背飛蝨大量增殖,種羣數量迅速增加。大發生年,蟲口一般可增殖40倍以上。在感蟲品種,尤其是感蟲的雜交水稻品種上繁殖量更大。水稻分櫱和拔節期對其繁殖數量的增加最為有利。氮肥施用過量,灌深水,密植的稻田對蟲口增殖有利。抗蟲品種的選育和抗蟲性機制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進展較快。國際水稻研究所已測定出抗白背飛蝨的抗性基因5個,其中4個是顯性基因和1個隱性基因,分別命名為Wbph1,2,3,5和Wbph4;公佈抗原351個(包括野生稻品種84個)。成蟲的適温範圍為13~34℃,最適氣温為22℃~28℃,32C以上大大降低;若蟲在25℃以上,30℃以下,相對濕度80%以上時成活率高;低於20℃,高於30℃成活率降低。雨日多,降雨量較大的月份,有利於成蟲的遷入和定居。卵孵期和若蟲期要求較高的濕度條件,在卵孵盛期和低齡若蟲期,大雨和暴雨有強烈的沖刷作用,高齡若蟲期和成蟲期,天氣乾旱加重對稻株的為害程度。天敵種類已知80種以上,卵期寄生性天敵主要有長管稻蝨纓小蜂:若蟲和成蟲期主要寄生性天敵有螯蜂、肖跗188、線蟲等;捕食性天敵主要有黑肩綠盲蝽,蜘蛛類、隱翅蟲類等,對白背飛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白背飛蝨危害特點

成蟲產卵在葉鞘中脈兩側及葉片中脈組織內,每卵條粒數2-31粒,平均7.3粒。若蟲羣棲於基部葉鞘上為害,受害部先出現黃白斑,後變黑褐色,葉片由黃色變棕紅色,重者枯死,田中出現黃塘。

白背飛蝨防治方法

1) 農業防治:選用抗(耐)蟲水稻品種,進行科學肥水管理,創造不利於白背飛蝨孳生繁殖的生態條件。
2) 生物防治:白背飛蝨各蟲期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敵種類較多,除寄生蜂、黑肩綠盲蝽、瓢蟲等外,還有蜘蛛、線蟲、菌類對白背蝨的發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保護利用好天敵,對控制白背飛蝨的發生為害能起到明顯的效果。
3) 化學防治:根據水稻品種類型和飛蝨發生情況,採取重點防治主害代低齡若蟲高峯期的防治對策,如果成蟲遷入量特別大而集中的年份和地區,採取防治遷入峯成蟲和主害代低齡若蟲高峯期相結合的對策。

白背飛蝨越冬概況

白背飛蝨專食性很強,常見其嗜食水稻,也在稗草和野生稻上食。國內調查結果表明,普通野生稻可能是白背飛蝨越冬的重要寄主,其冬季沒有滯育或休眠現象。其冬季分佈動態、過冬的温度指標和生物指標,與褐飛蝨基本相同。在暖冬的越冬北界,大致在北緯25°~26°,以最冷月極端低温在0℃以上,再生稻和落粒苗冬季存活區為界 [3] 
參考資料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告 第333號  .農業農村部[引用日期2020-09-17]
  • 2.    黃國洋,林偉坪主編,農作物主要病蟲害防治圖譜,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01,第19頁
  • 3.    向子鈞著,湖北省水稻病蟲發生預測與綜合防治,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06,第57頁
  • 4.    楊星科總主編;張雅林本卷主編,秦嶺昆蟲志 3 半翅目 同翅亞目,世界圖書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7.12,第485頁 第486頁
  • 5.    黃新動,趙雲柱,韋加貴主編,農業綠色防控技術與有害生物綜合防控綜述,寧夏人民出版社,2017.12,第121頁
  • 6.    中國動物主題數據庫  .中國動物主題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7-04]
  • 7.    曾昭慧,李厚忠主編,植保實用技術新編,科學普及出版社,1993.02,第62頁
  • 8.    中國農作物病蟲害編輯委員會編,中國農作物病蟲害 上,農業出版社,1979.12,第136頁
  • 9.    黃新動,趙雲柱,韋加貴主編,農業綠色防控技術與有害生物綜合防控綜述,寧夏人民出版社,2017.12,第123頁
  • 10.    黃國洋,林偉坪主編,農作物主要病蟲害防治圖譜,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01,第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