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秦艽

(中藥)

鎖定
秦艽,中藥名。為龍膽科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μlla Pall.、麻花秦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粗莖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或秦艽Gentiana dahurica Fisch.的乾燥根。前三種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秦艽”和“麻花艽”,後一種習稱“小秦艽”。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秦艽和麻花艽曬軟,堆置“發汗”至表面呈紅黃色或灰黃色時,攤開曬乾,或不經“發汗”直接曬乾;小秦艽趁鮮時搓去黑皮,曬乾。
別    名
秦膠
秦糾
左秦艽
中文學名
秦艽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龍膽目
龍膽科
龍膽屬
秦艽
分佈區域
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採收時間
春、秋二季採挖
用    量
3~10g
毒    性
無毒 (《神農本草經》)
貯    藏
置通風乾燥處

秦艽入藥部位

植物根。

秦艽性 味

味辛、苦,性平

秦艽歸 經

歸胃、肝、膽經

秦艽功 能

有祛風濕,清濕熱,止痹痛,退虛熱的作用。

秦艽主 治

用於風濕痹痛,中風半身不遂,筋脈拘攣,骨節痠痛,濕熱黃疸,骨蒸潮熱小兒疳積發熱。

秦艽相關配伍

1、大秦艽湯:秦艽、生地、石膏、羌活、防風、白芷、細辛黃芩當歸、白芍、川芎、熟地、白朮、茯苓、甘草、獨活。治風濕痹痛,手足不仁。(《活法機要》)
2、秦艽鱉甲湯:秦艽、鱉甲柴胡地骨皮當歸知母青蒿、烏梅。治骨蒸壯熱、肌肉消瘦、舌紅頰赤、氣粗、盜汗。(《衞生寶鑑》)

秦艽用法用量

3~10g。

秦艽禁 忌

久痛虛羸,溲多、便滑者忌服。
1、《本草經疏》:下部虛寒人,及小便不禁者勿服。
2、《本草匯言》:凡病陰虛血燥,精竭髓衰之證,非配大劑滋養藥不可。
3、《本草從新》:大便滑者忌用

秦艽炮製方法

將原藥除去雜質,切去蘆頭,温水泡洗後撈出,瀝乾餘水,麻袋蓋悶至藥材柔軟,切斜厚片,曬乾。飲片近圓形斜厚片,表面棕黃色,有扭曲的縱皺紋。炒秦艽:將秦艽片置炒鍋內,以文火加熱,炒至藥片表面微有焦斑為宜,取出攤晾。

秦艽生理特性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60釐米。直根粗壯,黃圓形,多為獨根,或有少數分叉者,微呈扭曲狀,黃色棕色。莖單一,圓形,節明顯,斜升或直立,光滑無毛。基生葉較大,披針形,先端尖,全緣,平滑無毛,莖生葉較小,對生,葉基聯合,葉片平滑無毛,葉脈5出。聚傘花序由多數花簇生枝頭或腋生作輪狀,花冠先端5裂,藍色或藍紫色。蒴果長橢圓形。種子細小,距圓形,棕色,表面細網狀,有光澤。花果期7-10月。

秦艽產 地

分佈在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遠東地區,中國大陸的內蒙古、寧夏、河北、陝西、新疆、東北、山西等地。

秦艽相關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小便利。
2、《名醫別錄》:療風,無問久新;通身攣急。
3、《藥性論》:利大小便,瘥五種黃病,解酒毒,去頭風
4、《日華子本草》:主骨蒸,治疳及時氣。
5、《本草綱目》:秦艽,手足不遂,黃疸,煩渴之病須之,取其去陽明之濕熱也。陽明有濕,則身體痠痛煩熱有熱日晡潮熱骨蒸。 [1] 
6、《本草徵要》:治風先治血,血行則風自滅,故療風無論新久。入胃袪濕熱,故小便利而黃疸愈也。
7、《中國藥典》:用於骨蒸潮熱,又能退除虛熱 [2] 
[3] 
參考資料
  • 1.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國言實出版社,2012年版
  •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版
  • 3.    高學敏.《中藥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年5月
  • 4.    吳劍坤主編.中草藥圖鑑[M].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