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科隆大劇院

鎖定
科隆大劇院是著名劇院,又叫哥倫布大劇院,位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鬧市中心,也是位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七月九日大街廣場上的著名劇院,更是座典型的文藝復興式的龐然大物,僅次於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和米蘭拉斯卡拉劇院的世界第三大歌劇院。
中文名
科隆大劇院
所屬國家
阿根廷
地    址
布宜諾斯艾利斯
始    建
1889 年
建    成
1908 年

科隆大劇院附屬機構

夜晚的科隆大劇院 夜晚的科隆大劇院
科隆大劇院的附屬機構很多,簡直像一座小型的音樂城。有音樂學校、舞蹈學校、舞美設計學校,以及圖書館、檔案館、聲樂藝術博物館、古樂器博物館等等。劇院龐大的地下室中,有各種專門的服務性設施,像為戲劇、舞蹈演出而設的服裝廠、製鞋廠等等,設備一應俱全,整座劇院擁有的職工,在1400人左右。

科隆大劇院景觀

科隆大劇院
科隆大劇院(5張)
科隆大劇院在街頭濃密的月桂樹的掩映下,既顯出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建築風格,又具有德國建築宏偉堅固和法國建築裝飾優美的特徵。
科隆大劇院在街頭濃密的月桂樹的掩映下,既顯出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建築風格,又具有德國建築宏偉堅固和法國建築裝飾優美的特徵。
科隆大劇院 科隆大劇院
內部結構劇院的大理石走廊裏有無數根圓柱如一尊尊雕像,有耀眼的金箔。多拉多沙龍更如鶴立雞羣。滿屋黃金飾鍍,那一排排晶瑩透亮的稜形吊燈,把屋子映照得一片輝煌。巨大的禮堂,四壁金光燦燦,腳下鋪着紅色天鵝絨地毯,透出一派奢華。在2500個觀眾席外,還能容納1000個站着的觀眾。單是正廳前排就有632個座位,座位之間寬敞舒適。這棟建築物有意大利也有法國式,它在夏天不演出,但供人蔘觀,有固定開放,內部又是個富麗堂皇,可容4200觀眾,不同樓層不同票價,這個馬蹄形的劇場面積7050m2,舞台寬35.25m,深34.5m,是世界最大的舞台。 入口的正門,有高大的前廊,廊柱,門檻,牆面,台階,扶欄,全部是雕刻精美的大理石。劇場大廳呈馬蹄形,面積7050 平方米,並圍繞着7 層包廂,擁有觀眾座位3200 個。廳內設有世界最大的舞台,長35.25 米,深34.5 米。紅色的天鵝絨帷幕繡滿了典雅的圖案。大廳的穹頂還裝飾着阿根廷著名畫家勞爾·索爾迪(Raúl Soldi)畫的51 幅音樂舞蹈題材的繪畫。世界第一流的劇團、芭蕾舞團以及著名的歌唱家、鋼琴家、芭蕾舞大師和歌劇明星,都把能到這座藝術之宮來演出引以為榮。在靠近天花板的牆上,題滿了曾在這裏演出過的各國著名樂隊和世界名劇的名稱。劇場內還有觀眾休息廳、藝術家休息廳、會議廳、宴會廳、排練場、練功室和交響樂團演奏廳等。每個廳裏都有著名音樂家、作曲家、樂隊指揮的塑像,走廊上則懸掛着令人目不暇接的名劇劇照、名畫和其它藝術品。

科隆大劇院設計

科隆大劇院於1889 年始建,由名建築師弗朗西斯科·塔布里尼設計,1908 年建成。
科隆大劇院
科隆大劇院(2張)
19世紀末,隨着城市建設的蓬勃發展,到處都在建造劇場,這種形勢,激發了著名建築設計師佛朗西斯科·塔布里尼建造一座大劇院的創作靈感。他的設想是要使這座大劇院超凡脱俗,讓世界上所有的劇院都黯然失色。不幸的是,劇院1889年動工,這位雄心勃勃的建築師1892年便離開了人世。此後由維克多·米諾和朱麗奧·多爾莫繼承了他的事業。1908年5月25日科隆大劇院終於落成。米諾本人是這樣評價這座大劇院的:以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為基調,在其法國式的建築中,加入了雍容、華麗、多樣以及一種異乎尋常的超凡脱俗,此外,還兼有德國式的堅固。
科隆劇院是按照19世紀巴黎歌劇院和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等歐洲大劇院的傳統建築形式設計的,具有濃郁的歐洲古典劇院風格。既有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建築風格,又有德國建築的宏偉堅固和法國建築優美大方的特點。劇場呈馬蹄形,周圍有三層包廂、四層樓座,設有總統和市長專人包廂。劇場內的主調顏色是大紅和金黃。樂池可容120人並可由升降機抬高到舞台水平,供大型交響樂或交響合唱隊演出使用。舞台長35.25米,寬34.5米。1931年安裝了轉動舞台,便於更換舞台背景。
世界很多著名藝術家和藝術團體都曾來此登台演出,在劇院的大廊廳'金廳'還時常舉行藝術報告會和小型音樂會。

科隆大劇院發展歷史

科隆大劇院 科隆大劇院
科隆大劇院位於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擁有40多座劇院,其豐富多彩的歌劇演出,不但在南美大陸各城市中首屈一指,而且劇目廣泛,質量上乘,即便是與歐洲、北美那些最負盛名的藝術都市相比,也毫不遜色。其中始建於1857年的科隆大劇院(TeatroColón),無論是建築規模還是藝術水平,都居拉丁美洲各大劇院之冠。 不過,新大陸上興建的劇院,和意、法、德、奧諸國的老牌劇院比起來,歷史自然要晚上那麼一二百年。實際上,在19世紀初的時候,布宜諾斯艾利斯市還只有一家小而簡樸的科裏西奧劇院而已。那時劇院無力上演整出的劇目,只是由來訪的外國劇團,演一些意大利歌劇的片段。
這座最早的劇院,後來被阿根廷一個獨裁軍閥叫胡安·羅薩斯的,給強行解散。但布宜諾斯艾利斯市的藝術事業,仍舊日益繁榮,劇院越修越多,演員陣容越來越大,其中除了當時世界各地爭相聘請的意大利藝術家之外,也不乏本地的演員。只是劇目還是清一色的意大利作品,偶爾也有法國的。意大利作曲家多尼采蒂的歌劇,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獨領風騷,風靡一時。
經過幾十年不斷拓展,歌劇藝術逐漸吸引了一批批新的觀眾,高水平的演出,也總能叫座,於是舊有的劇院,開始不敷使用,人們需要一座容量更大、裝備更完善的新劇院。
1857年4月,第一座科隆劇院以威爾第的《茶花女》拉開了首演的帷幕,劇院有2500個座位,它的名字“科隆”,在西班牙文裏,是哥倫布的意思。新建的劇院,立即成為阿根廷全國的歌劇中心,19世紀六七十年代,意大利人費拉里是劇院的指揮,他大權獨攬,很有影響,不但使劇院的劇目幾乎與歐洲同步,更推出了一批世界首演的作品。
後來為了籌措經費,蓋一座新的科隆大劇院,老劇院被作價95萬比索,賣給了國家銀行。老劇院在1887年賣出,而新劇院一修就是20年,到1908年5月25日,這座科隆大劇院才落成開幕,首演劇目仍是威爾第的作品,歌劇《阿依達》
科隆大劇院自首演之日起,就一直保持着它與意大利藝術家結下的不解之緣。繼首演威爾第的《阿依達》之後,阿根廷政府又特別委託意大利裔的指揮家帕尼扎,為劇院的第一個演出季,譜寫了一部歌劇《曙光女神》。隨後擔任劇院經理的西亞齊又聘請託斯卡尼尼為劇院指揮,托斯卡尼尼為劇院帶來了《阿蘭娜與藍鬍子》等好幾部作品在南美洲的首演。
科隆大劇院的下一任意大利經理沃爾特·莫齊,則不但延攬了許多意國歌手,對法、德兩國的優秀藝術家,也優禮相聘。在1922年,他特別請到以詮釋貝多芬知名的老一輩德國指揮大師魏恩加特納,以及著名歌唱家勒曼,懷德本和希潑擔綱演出瓦格納的全套《尼伯龍根指環》與《帕西法爾》。此外許多著名的大師如克倫佩勒、昂塞爾美、弗裏茨·佈施、老克萊伯和阿爾培·沃爾夫等,都在科隆大劇院擔任過重要的指揮職務。1931年,科隆大劇院成為布宜諾斯艾利斯市的市立劇院。
到了獨裁者庇隆統治時期,劇院的藝術水準有所下降,這主要是財政方面的困難造成的。但在1955年的革命之後,劇院先前的傳統很快得到恢復。1958年是科隆大劇院落成50週年,為此舉行的隆重慶典,包括由英國指揮大師比徹姆指揮的歷代經典之作,從莫扎特的《魔笛》、貝多芬的《費德里奧》,到威爾第的《奧賽羅》、比才的《卡門》,直到聖桑的《參孫與達利拉》,這在當時,是一件轟動一時的文化盛事。
雖然1973年阿根廷政府更迭,使科隆大劇院從人事管理到藝術傾向都有很大轉變,但它的很多傳統仍得以保留。劇院一直聘請當代最傑出的國外藝術家,上演的作品,無論是法國、德國或是意大利的,一律用原文演出。觀眾來此觀劇,着裝也需特別講究,禮服是不可少的。另外科隆大劇院多年來一直保持着舊式的國際演出季傳統,每年從5月份開始,到9月份結束。
2020年9月,當選世界劇院聯盟理事會成員。 [1] 

科隆大劇院文化

科隆大劇院 科隆大劇院
這座南美的著名大劇院,實際上還是一座豐富的戲劇博物館。在劇院的靴鞋收藏室裏,陳放着4.2 萬雙不同時代、不同性別和不同年齡、職業和身份的人穿的各種款式的靴鞋。從羅馬皇帝穿的華麗皮靴、公主纖足穿的水晶鞋、貴族夫人和小姐穿的軟底鞋一直到獵人穿的獸皮靴和山民穿的木鞋,琳琅滿目。這裏還收藏有一雙色彩絢麗的中國古代的靴子,那是1956 年中國京劇團訪問阿根廷時,扮演“美猴王”的著名京劇演員李少春穿過的“齊天大聖”的靴子。
在劇院的服裝收藏室裏,陳放着9 萬多套各式服裝。這些都是劇院成立近90 年曆次演出用過的服裝。既有原始人禦寒的獸皮、乞丐穿的破衣爛衫,也有奇士防身的甲冑、傳教士身上的黑袍和貴夫人的禮服。這許多服裝,每套都有檔案記載着使用的年代、演出的劇目以及劇中人和演員的名字。
科隆大劇院 科隆大劇院
至於收藏着上百萬件各種道具的庫房,更是研究民族歷史和社會民俗的資料寶庫。數以千計的造型各異的燈具和燭台、皇宮陳設的雕花傢俱和鄉間小酒店的桌椅板凳等等,應有盡有。
劇院的地下室裏,還設有一座規模可觀的舞台美術工廠,演出用的各種服裝、道具和若大的佈景,都在這裏製作。

科隆大劇院交通

布宜諾斯艾利斯不僅是阿根廷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是經濟中心。全市擁有8萬多家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佔全國的三分之二,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交通樞紐,該市的埃塞薩國際機場設備先進,共有國際航線26條。它也是全國最大的港口,海運航線可達世界五大洲,全國進出口貨物的58.9%在該市港口裝卸。它有9條鐵路通往全國各地,市內有6條地鐵。它還是全國公路網的中樞,公路四通八達,通往全國各地。

科隆大劇院老城區

聖特爾莫區是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著名老區和旅遊區,它反映了建城以來各個時期發展的特徵,被定為歷史文化保護區。區內的紀念碑、教堂、雕塑、廣場,甚至是一些餐館和民舍都充滿着神奇色彩,吸引着無數的旅遊參觀者。多列戈廣場是該區的中心,每逢週末,這裏的舊貨市場人山人海,許多人來此尋覓古董,更多的人來此欣賞廣場上民間藝人的探戈舞演出。
聖特爾莫區西面的拉博卡區是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發源地和最早的港口,它是另一個著名老區和旅遊區。這裏是探戈舞的發源地,區內有一條叫卡米尼託(意為“小路”)的老街,阿根廷著名的探戈歌唱家卡洛斯·加爾德爾所唱的名曲《小路》就是歌唱這條街。卡米尼託街兩旁是由洋鐵皮搭建的房屋,鐵皮上塗上了五顏六色的油漆,十分引人注目。街上有許多出售畫、工藝品和其他旅遊紀念品的小攤,還有一些民間藝人進行探戈舞的演出,吸引了不少旅遊者。阿根廷著名的“博卡”足球隊就源於此。
市東面綠蔭濃密的帕萊莫區有“布宜諾斯艾利斯之肺”之稱,區內花草繁茂,湖水如鏡,街道寬闊。尤其是玫瑰公園,在春天來時各種玫瑰競相開放,色彩斑斕。區內的街心公園,不僅有許多著名雕塑,有民族英雄紀念碑和解放共和國紀念碑,還有許多風格迥異的涼亭、長椅和精美的鑄鐵街燈。區內還有動物園和植物園,植物園佔地7.8萬平方米,擁有世界上最主要的植物。每到週末,帕萊莫林地內的道路禁止機動車輛進入,慢跑、騎自行車和進行各種球類運動的人們在此鍛鍊身體,園中還舉行豐富多彩的社區文藝演出,不少居民前來觀看或參加表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