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秋夜長

(唐代王勃詩作)

鎖定
《秋夜長》是唐代詩人王勃創作的一首雜言古詩。這是一篇寫思婦征夫這一傳統主題的作品,前十三句為詩的第一部分,描寫了思婦為遠戍邊疆的丈夫趕製寒衣的情景,將其愁思表現得悽惻動人,後六句為詩的第二部分,點出女主人公愁思的源頭,包含對戀人分離的同情和對統治者窮兵贖武的抨擊。這首詩描寫細膩,寓情於物,兼有民歌風味,是深刻地反映社會現實的佳作。
作品名稱
秋夜長
出    處
《全唐詩》
作    者
王勃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體裁
雜言古詩

秋夜長作品原文

秋夜長
秋夜長,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層城綺閣遙相望
遙相望,川無樑,北風受節南雁翔,崇蘭委質時菊芳
鳴環曳履出長廊,為君秋夜搗衣裳
纖羅對鳳凰,丹綺雙鴛鴦,調砧亂杵思自傷
思自傷,征夫萬里戍他鄉
鶴關音信斷,龍門道路長
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 [1] 

秋夜長註釋譯文

秋夜長詞句註釋

⑴秋夜長:樂府雜曲舊題,詩題取自曹丕雜詩》:“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
⑵未央:沒有到盡頭。
⑶白露:秋天的露水。澄:清澈、明淨。
⑷層城:神話中指崑崙最高處。張衡思玄賦》:“登閬風之層城兮。”此借指高大城樓。綺閣:雕畫美麗的樓閣。
⑸川無樑:河上沒有橋。比喻所念之人無法相見。
⑹受節:季節交替。
⑺崇蘭委質:叢蘭為節而死。崇蘭,叢蘭,叢生的蘭草。委質,本指獻身為臣的禮節。這裏指花落。時菊:應時開放的菊花。
⑻鳴環:指身上佩戴的環佩相互碰撞發出聲響。曳履:拖着鞋子。履,一作“佩”。
⑼搗:捶,擊打。製衣的布帛須先置砧上用杵搗過。
⑽纖羅:薄而透氣的絲織品。對:成雙。
⑾丹綺:紅色而有花紋的絲織品。
⑿調砧:把布帛均勻放置砧石上。砧,古代搗衣用的砧石。亂杵:因心思不寧故搗衣時動作顯得紛亂。
⒀征夫:當兵出征在外的男子。
⒁鶴關:隱指遼東邊關,即徵高麗之前線。暗用《搜神後記丁令威化鶴歸遼東事。
⒂龍門:今山西河津,王勃家鄉。此指思婦所居。
⒃寒衣:冬天禦寒的衣服,如棉衣、棉褲等。 [1]  [2]  [3]  [4-5] 

秋夜長白話譯文

秋夜漫長,還沒有到盡頭。明月照在秋天的露水上反射出明淨的光,遠遠望着層層高樓和華麗的樓閣。
遠遠相望,河上沒有橋樑。北風帶來季節交替,大雁向南飛翔,叢生的蘭草凋落在地,芬芳的菊花應時開放。
環佩叮噹、拖着鞋子走出長廊,在秋夜裏為丈夫趕製寒衣。
纖羅上繡着成對的鳳凰,丹綺上有一對鴛鴦,擺弄着搗衣石,胡亂揮動着棒槌。
因思念而憂傷,丈夫在萬里之外戍守邊疆。
邊關斷了音信,國門道路漫長。
丈夫在天的另一方,寒衣徒然芳香。 [5] 

秋夜長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於詩人早年應舉入仕之前。詩人於麟德元年(664)十五歲時曾上書右相劉祥道,極論出兵遠征高麗給人民帶來災難,詩或當作於其時。在詩人的記憶裏,唐王朝一直處在戰爭之中,連年對外征伐。詩人反擴張的思想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他巧妙地把這種思想融入詩文作品中,以抒發自己的政治理想。這首《秋夜長》是詩人作品中反映現實的佳作之一。 [3]  [5] 

秋夜長作品鑑賞

秋夜長整體賞析

這首詩表現的是征夫思婦這一傳統的主題。詩中把對深秋景物的描寫和思婦對征夫的思念融為一體,造成了濃重的清冷悲涼的氣氛,從而把思婦的心情很好地表達了出來。
全詩可以分為兩部分,“秋夜長”至“調砧亂杵思自傷”為前半部分,描寫了女主人公為自己遠戍邊疆的丈夫趕製寒衣的情景,將她的愁思表現得悽惻動人。她在悽清的秋夜裏輾轉難眠,於是起身看着明月下的“層樓綺閣”,想去丈夫身邊,可惜的是“川無樑”,南飛的大雁、凋零的蘭草以及盛開的菊花都引發了她更深的思念。想到寒冷的冬天就要來臨,她環佩叮噹、拖着鞋子去為丈夫準備寒衣。可她沉浸在無限思念與傷感之中,無心勞作,只是胡亂地“調砧亂杵”,無節奏地隨意捶打着。
“思自傷”至末尾為後半部分,“思自傷,征夫萬里成他鄉”二句承上啓下,正式點出女主人公愁思的源頭。接下來,詩人沒有進一步渲染她的憂思,而是用“鶴關音信斷,龍門道路長。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四句戛然收尾,那綿綿的愁思,尤其是思念遠離家鄉的親人的悽苦,讓讀者感同身受,起到言有餘而意無窮的效果。這四句既包含對戀人分離的無限同情,又隱含對統治者窮兵贖武的抨擊與抗爭。
詩中對人物有極細膩的心理描寫,寓情於物,運用了誇張和比興的手法,表達了女主人公煩亂、悲哀、怨恨、纏綿悱惻等複雜的思想感情。詩人擅長吸取《詩經》、漢樂府的精髓,此詩有民歌風味,但表達感情更為細膩。在“上官體”統治詩壇的時代,詩人能創作出如此深刻地反映社會現實的佳作,實屬不易,讓那些痴迷寫豔詩、宮廷詩的文人望塵莫及,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筆。 [2]  [5]  [6] 

秋夜長名家點評

明代陸時雍唐詩鏡》:氣格嶒崚。“北風受節雁南翔”語最古雅。
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懷遠自傷之詞,乃託閨婦之情,以寫其意。前半感秋夜景物以起思,後半緣秋夜情緒以致慨。通章以“為君秋夜搗衣裳”作主,承上接下,連橫轉折,莫不新奇合響,直令齊、梁短舌,陳、隋擱筆。 [7] 

秋夜長作者簡介

王勃(649—676),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應舉及第,曾任虢州參軍。後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驚而死。少時即顯露才華,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辭齊名,並稱“初唐四傑”。他和盧照鄰等皆企圖改變當時“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的詩風(見楊炯《王子安集序》)。其詩偏於描寫個人生活,也有少數抒發政治感慨、隱寓對豪門世族不滿之作,風格較為清新,但有些詩篇流於華豔。其散文《滕王閣序》頗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子安集》。 [8] 
參考資料
  • 1.    孫建軍.全唐詩選注.北京:線裝書局,2002:276-277
  • 2.    姚奠中.山西曆代詩人詩選.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48-49
  • 3.    繆鉞.唐詩精華.成都:巴蜀書社,1995:57
  • 4.    李小梅.唐代情詩精萃.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224-225
  • 5.    高芸.只為大唐添錦色 初唐四傑詩詞賞析(上).北京:應急管理出版社,2022:8-11
  • 6.    張永芳.古代情詩三百首.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106
  • 7.    王兆鵬.小磨詩坊 秋.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2018:24
  • 8.    蕭滌非.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