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禹王廟

(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禹王廟,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伏山鎮堽城壩村北、大汶河南岸200米處。原名汶河神廟,廟祀禹王。 [1]  據清咸豐《寧陽縣誌·秩祀》記載:“汶河神廟,在埋城壩。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員外張盛建壩,因立廟。” [2] 
禹王廟座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佔地30餘畝。沿中軸依次為大道、廣場、廟門、神道、正殿、禹王台等建築,東西兩側為掖門、東西兩廡。禹王廟承載了中國遠古大禹治水、明代埋城壩水利工程、以及相關時代社會經濟發展的諸多內涵,為研究當地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2] 
2000年5月,禹王廟被山東省建設廳、文化廳公佈為山東省歷史優秀建築。2006年12月7日,禹王廟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禹王廟
地理位置
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伏山鎮堽城壩村北、大汶河南岸200米處
所處時代
[6] 
佔地面積
約 30 畝 [1] 
保護級別
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禹王廟歷史沿革

禹王廟創建年代不祥,據清咸豐元年重修《寧陽縣誌·秩祀》記載:“原名汶河神廟,在堽城壩,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員外郎張盛建壩,因立廟。”
清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全面重修禹王廟。
1995年,寧陽縣委、縣政府又重修了大殿、月台、神道和東西兩廡,並建了圍牆。
1999年初,禹王廟正式對遊人開放。 [2]  [3] 
寧陽禹王廟

禹王廟建築佈局

禹王廟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74米,南北長 218米。沿中軸線依次為廟門、神道、正殿、假山等建築,東西兩側有掖門、東西兩廡﹑石碑及古柏樹11株。廟正門一間,面闊3米,進深3.5米,高約5米,灰瓦硬山頂,飾吻獸,兩扇實踏大門飾鋪首銜環,施門釘40枚,門額懸“禹王廟”三字貼金雲龍木匾。門前置石獅一對,廟門兩側各開一掖門。廟門內側為鐘樓、鼓樓遺蹟,僅殘存柱礎。 [2] 

禹王廟主要建築

禹王廟廟門

禹王廟廟門 禹王廟廟門
禹王廟廟門面闊3米,進深3.5米,高約5米。灰瓦硬山頂,飾吻獸。兩扇實踏大門飾鋪首銜環,門釘40枚,門額懸“禹王廟”一貼金雲龍木匾。門前置石獅一對,廟門兩側各開翼頂掖門。 [1] 

禹王廟虹渚殿

虹渚殿為穿堂式清代建築,灰瓦歇山頂,蟠龍大脊。面闊15.9米,進深7.8米,高6.2米。門額篆“風調雨順”四字。殿內塑禹王像,端坐在神龕之內。

禹王廟文物遺存

  • 碑刻
禹王廟碑刻
禹王廟碑刻(2張)
鐘樓、鼓樓至兩廡之間立有龜趺螭首石碑兩通。東碑為明成化十一年(1475)“造堽城石堰記”碑,由明代文淵閣大學士商輅撰文,由徵仕郎、中書舍人、鄉貢進士、東吳李應禎篆額書丹;西碑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同立堽城堰記”碑,由户部尚書兼翰林院大學士萬安撰文,布政使司樊輔書丹。 [1] 
  • 古柏
禹王第一柏
禹王第一柏(2張)
禹王廟存有數百年樹齡的古柏11株,胸圍均在兩米以上,院內有一株古柏被稱為大禹化身,樹幹直徑達1.52米,號稱“齊魯第一柏”;廟門內的兩株檜柏形如華蓋,樹幹直徑均在1.5米以上,尤其令人稱奇的是一株開花、一株結果,當地人稱為“夫妻柏”。 [2]  [5] 

禹王廟相關傳説

傳説大禹在外治水13年,積勞成疾,病死在汶水之濱,人們為了紀念大禹,把他安葬在這裏,不久便長出一顆翠柏,他的妻子女嬌來到這裏尋他,得知大禹已不在人世,悲痛欲絕,化作一株柏樹,與大禹日夜相守、不離不棄。 [4] 

禹王廟文物保護

2006年12月7日,禹王廟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禹王廟所獲榮譽

2000年5月,禹王廟被山東省建設廳、文化廳公佈為山東省歷史優秀建築。 [1] 

禹王廟旅遊信息

禹王廟地理位置

禹王廟,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伏山鎮堽城壩村北、大汶河南岸200米處。 [1] 

禹王廟交通路線

在泰安市乘坐5路/62路公交車,到泰安汽車總站換乘502路公交車,在罡城壩站下車,步行1.4千米即到達禹王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