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禹王廟

(陝西省西安市鄠邑區秦渡鎮禹王廟)

鎖定
禹王廟,指百姓為紀念大禹治水,期盼年年風調雨順而建立的以供奉大禹為主要目的的廟宇。
禹王廟(yu wang miao)位於西安市鄠邑區秦渡鎮南偏西約四公里,此地原有禹王廟一座。明萬曆十九(1591)年前,廟西側居人成村,村取廟名得名:禹王廟村。
中文名
禹王廟
位    置
西安市鄠邑區秦渡鎮南偏西約四公里

禹王廟史料記載

《禹貢》一書中記載的“導河積石,至於龍門”,以及《詩經·韓奕》中的詩文“奕奕梁山,維禹甸之。”等,説的都是大禹帶領着百姓經過艱苦卓絕的奮鬥,終於鑿開龍門,降伏了洪魔,使得黃河得以安瀾,百姓得以安居樂業。沿黃河的昝村、梁帶村、史帶村、王帶村等村落都建有禹王廟,以祈求大禹保佑他們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但是後來由於戰火或及破四舊等原因,其他地方的大禹廟大多已遭毀壞,秦渡鎮的禹王廟村則保留下了禹王廟的“龍泉”。草堂寺鐵鐘、記有:户縣秦鎮“禹王廟”明末《户縣誌》禹王廟村,明朝萬曆十九年(1591)前有禹王廟。清乾隆《户縣新志》、清康熙·《户縣誌》:三過村東有禹王廟。
民國《重修户縣誌》均載有:户縣秦鎮地處灃河西岸紀念大禹治理灃河的“禹王廟”。禹王廟村處灃河西岸,中國最早的詩集《詩經》曰:“灃水東注,唯禹之績”,宋代《長安志》灃水下注:“昔堯時洪水,而灃水亦氾濫為害,禹治之使入渭,東注於河,禹之功也”。後人為紀念大禹治灃水之功在此修築禹王廟。

禹王廟民間傳説

關於大禹治水的傳説,考績地理歷史,《史記·集解》:“崇國蓋在豐、鎬之間。”户縣就是古崇國。《連山易》:“鯀封於崇。鯀,禹父。説明户縣是禹父親鯀的封地,是禹父親的長期生活居住地,禹生長於户縣無疑。《史記·夏本紀》:“禹以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
説明户縣的有扈氏也是禹的後人。《史記·夏本紀》:“啓與有扈大戰於甘之野。”的記載。有扈氏、啓均為大禹的兒子,為大禹死後的王位繼承,大戰於户縣的甘河、甘峪口一帶。宋·《長安志》灃水下注:“昔堯時洪水,而灃水亦濫為害,禹治之使入渭,東注於河,禹之功也。”説明大禹為官後治理了户縣的灃河。
《詩經》有大禹治理灃河“灃水東注,是禹之績”的上古水利史。大禹治理過澇河,《山海經》中有“牛首之山,澇水出焉”的山水記述;這説明,户縣是禹父鯀的封地。禹誕生並長期生活與户縣,禹成年後治理了户縣的灃河、渭河。禹將户縣又封於其子有扈氏。禹死後,禹子啓得到王位,禹子有扈氏不服,兩子大戰與户縣的甘河一帶。所以傳説的真實性很大。

禹王廟相關典故

大禹治水,古籍多有記載,《禹貢》一書中記載的“導河積石,至於龍門”,以及《詩經 韓奕》中的詩文“奕奕梁山,維禹甸之”。大禹為上古賢人,治水以安百姓,鑄造九鼎一定天下,功高至尾。
全國各地均有祭祀,原先禹王廟和土地廟、龍王廟、關帝廟一樣,為數眾多,後多毀於戰火,秦鎮的禹王廟是關中地區不可多得的遺存龍王廟,至今香火依舊。要是找禹王廟不好找,現在有一個尼姑住在廟裏,把禹王廟改成了“弘法寺”,廟裏面有龍泉井,石刻龍頭還在,但是龍泉已經乾涸。2009-03-12日前, 西安市文物普查工作隊在位於户縣秦渡鎮禹王廟村中廣場前的戲樓檐牆右下角處發現一塊“聖水觀常住記”碑,該碑原立於禹王廟內,解放後禹王廟被毀,石碑遭破壞斷為兩節。
1974年修建戲樓時,碑石被鑲嵌在戲樓前牆基部,刻制時間為元代中期,為近期以來發現最早的石碑,該碑為現存元代重要的記事碑,史料價值極高;民間“高冠丟了桶,禹王廟(地處灃河下游)撈起”的傳説,其實撈起的地點就指出的是村內的“禹王龍泉”,雖説無從證實,但流傳甚廣,估摸不是空穴來風,且合乎邏輯思維,似可相信。而掉進高冠潭的人其所以難得生還,甚至連屍體都不容易浮上來,除了漩渦的向心力這個原因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就是水往深處流動的強大慣性難以抗拒。

禹王廟保存完好

現在您可以到陝西省西安市户縣秦渡鎮禹王廟村一睹保存完好的“龍泉”,當地在90年代曾經抽取此泉水化驗,呈現“軟性”特別適合人體使用,以上摘之“中華世紀網”劉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