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祭黃帝文

(毛澤東《祭黃帝陵文》)

鎖定
1937年4月5日,在中華民族祭祀祖先的傳統節日清明節之際,為進一步營造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聯合抗日的社會輿論,國共兩黨分別派出代表,共赴位於陝西黃陵縣橋山的黃帝陵,舉行國共兩黨共同公祭黃帝陵儀式,這是國共兩黨自成立以來,首次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共同公祭中華民族祖先黃帝陵。中國共產黨派出的公祭代表是林祖涵(林伯渠),中國國民黨派出的公祭代表是張繼。兩黨公祭代表在公祭儀式上,分別宣讀兩黨的《祭黃帝陵文》,中國共產黨的《祭黃帝陵文》系毛澤東親筆撰寫。 [1] 
共同公祭黃帝陵幾個月後,中國共產黨提出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制定出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抗日的正確路線。會議結束之日的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佈命令,中國工農紅軍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中共中央軍委發佈上述命令的當日,朱德、彭德懷、任弼時一行,從洛川縣出發前往黃陵縣拜謁了黃帝陵。當朱德一行來到黃帝陵拜謁時,毛澤東親筆手書的《祭黃帝陵文》原稿,還原封不動地陳列在黃帝陵所在的軒轅廟內供案上。於是朱德一行一邊仔細閲讀毛澤東撰寫的《祭黃帝陵文》,一邊品味領會祭文的深刻內容。任弼時認真品味領會祭文的深刻思想後,言簡意賅地指出:“這是我們共產黨人奔赴前線誓死抗日的‘出師表’。”如今毛澤東撰寫的《祭黃帝陵文》已刻寫成碑文,聳立在黃帝陵所在的軒轅廟內西側。 [2] 
作品名稱
祭黃帝陵文
作品別名
共產黨人誓死抗日的‘出師表’
作    者
毛澤東
創作年代
1937年
作品出處
毛澤東詩詞選注
文學體裁
祭文
創作地
延安

目錄

祭黃帝文原文

祭黃帝文 祭黃帝文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四月五日,中華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人民抗日紅軍總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鮮花時果之儀致祭於中華民族之始祖軒轅黃帝之陵,而致詞曰:
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祀綿,嶽峨河浩。
聰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
世變滄桑,中更蹉跌。越數千年,強鄰蔑德。
琉台不守,三韓為墟。遼海燕冀,漢奸何多!
以地事敵,敵欲豈足?人執笞繩,我為奴辱。
祭黃帝文 祭黃帝文
懿維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奮戰,區宇以寧。
豈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國,讓其淪胥?
東等不才,劍屨俱奮。萬里崎嶇,為國效命。
頻年苦鬥,備歷險夷。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論軍民,不分貧富。
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內政。億兆一心,戰則必勝。
還我河山,衞我國權。此物此志,永矢勿諼。
經武整軍,昭告列祖。實鑑臨之,皇天后土。
尚饗! [3] 
1937年3月清明節,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派代表共祭黃帝,當時中共代表林伯渠誦讀此文。

祭黃帝文解釋

這篇“出師表”,採用傳統祭文撰寫形式,開頭説明致祭時間、致祭人、致祭人委派代表、致祭祭品等情況。正文采用四言古體,共56句,可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前8句),高度概括了軒轅黃帝建立華夏民族的豐功偉業;第二部分(第9句至第28句),追溯了自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以來,日本帝國主義不斷髮動和擴大對中國的侵略,中華民族正面臨着亡國滅種的危險境界;第三部分(第29句至篇尾),毛澤東昭告明志:誓死保衞祖國江山,與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直到“還我河山,衞我國權”,取得抗日戰爭最後勝利。同時提出“民族陣線,救國良方”的抗日主張,呼籲各黨各界,團結堅固,同仇敵愾,共禦外侮,使赫赫始祖之偉業,如鳳凰之再生。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