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祖國處處有親人

鎖定
《祖國處處有親人》是一首70年代初期流行於瀋陽軍區的座唱東北二人轉,現已發行。70年代初期流行於瀋陽軍區的座唱東北二人轉《祖國處處有親人》。
其中個別唱段,如:趙大娘也不吃也不喝,兩行熱淚流出了眼窩;大娘啊別難過,就要見到你兒趙智國……
中文名
祖國處處有親人
流行地區
瀋陽軍區
類    型
東北二人轉

目錄

祖國處處有親人歷史淵源

1950年,東北大學畢業的那炳晨被組織上分配到長春市文工團擔任小提琴手,從而也多多少少圓了他的音樂之夢,但當時的他只是一名音樂的演奏者而不是音樂的創作者。他多麼想當一名音樂創作者呀!用全世界通用的七個音符創作出偉大的作品,藉以表述自己對祖國山川的熱愛、對人生的感悟。為此,他不斷給自己“充電”、不斷做些創作前的準備。
機會終於來了。1955年,伴隨着城鄉建設社會主義的高潮,國家號召文化系統挖掘民族遺產、向民間文化學習。時任長春市文化局戲劇科科員的那炳晨被組織上派到二人轉老藝人程喜發的身邊學習,有趣的是那年那炳晨25歲,程喜發71歲。那炳晨的專長是西洋樂器;程喜發是唱蹦蹦跳跳的打底兒,從年齡上有“代溝”從學科上有分野。當時,那炳晨雖然洋學問學一身,可卻有一顆向民間學習的心。他用他的虔誠和熱忱感動了這位名冠東三省的二人轉丑角、藝名為“程傻子”的老藝人,他向那炳晨敞開了心扉,毫不保留的把自己的藝術見解和藝術積累傾囊而出。
那炳晨震驚了,他為民間藝人飽受的磨難所震驚;他為民間藝人強大的吸納能力而震驚!他震驚東北二人轉音樂竟如此博大精深且豐富多彩;他象採礦人終於發現了一座富礦而欣喜若狂,在和程喜發五十多個日日夜夜的相處中,他放下知識分子的架子向這位老藝人執弟子-禮,因而他們成了心貼心的忘年交。同時,他為了吸收更多民間藝術營養,他曾經走鄉串屯,四處搜求。那段日子,他與農民們一嘮就是一宿,一住就是幾個月,他像一個不知疲憊的淘金者,在二人轉音樂天堂裏求索。自此那炳晨真正地愛上了二人轉、愛上了東北民歌、愛上了這個有着廣泛羣眾基礎、有着強大的生命力土色土香的民間藝術。
1956年,組織上又派那炳晨擔任長春市東北地方戲隊公方代表。那炳晨不但欣然受命,他還勒呵呵地放下了小提琴操起了民族樂器——二胡。此時的那炳晨猶如一匹駿馬,縱橫馳騁在二人轉藝術那廣袤的舞台上。他仔細分析東三省二人轉藝術各種流派的藝術特點;他從各自不同的唱腔特點中細細體味着各種藝術精髓和藝術精神。通過老藝人的口傳心授,那炳晨整理了幾百出二人轉的曲目,記錄了四千餘張曲譜卡片、上千條“藝訣”。他不斷的豐富自己,不斷的完善自己,他要在二人轉這個藝術王國裏圓了自己的藝術之夢,要在二人轉這個藝術天地裏體現自己的全部人生價值。
1959年,吉林省新劇種實驗劇團(吉林省吉劇團前身)剛剛成立之時,那炳晨便被派到新劇種從事創編組工作。吉林省委明確規定新劇種必須以東北二人轉和東北民歌為母體,這無疑給那炳晨展示自己才華、展示自己的積累提供了最好的機會。經過半年多的努力,他和其他幾個同行終於創編完成了實驗劇團的第一個實驗劇目《藍河怨》。以後他又和別人合作陸陸續續完成了吉劇《桃李梅》、《搬窯》、《雨夜送糧》等劇目的編曲工作。這些作品的音樂創作,形成了吉劇獨立的風格和神韻。一直到2018年~,這些劇目仍然被年輕一代的吉劇音樂工作者視為經典之作。
1972年1月那炳晨在北京接到了坐唱《處處有親人》的創作任務,那時他的週期性支氣管炎正在發作,可他被劇本中流淌出的生活氣息和人間真情深深的感染了。他秉筆直書,一氣哈成,只用了一個晚上就創作完成了《處處有親人》的譜曲工作。這個坐唱一時風靡全國,給當時沉悶的舞台吹來了一股新鮮的風。《處處有親人》的誕生無可爭辯地奠定了他在東北二人轉音樂創作領域的領先位置;無可爭辯地向人們昭示他令人歎服的藝術造詣。自此以後,那炳晨的創作一發不可收。《小鷹展翅》、《常春指路》、《養豬阿奶》、《十月春風傳喜訊》《包公賠情》、《老倆口爭燈》、《縣長下鄉到咱家》、《揚八姐遊春》、《白山心歌》、《三放參姑娘》、《啞女出嫁》、《豬八戒醉酒》…….。
由此,那炳晨在吉林省二人轉界颳起了一股颶風,各地人民廣播電台在為聽眾編排的文藝節目中幾乎天天聽到那炳晨的名字。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於1984年曾以《鄉音悦耳、腔曲通心》為題用了60分鐘的時間向國內外聽眾介紹了“二人轉作曲家那炳晨”。吉林人民廣播電台也在“文藝廣播小辭典”節目裏專設了《那炳晨》條目,以示對這位人民藝術家的尊重和褒獎。

祖國處處有親人水粉畫

嶺南是我國華僑最多的地區之一,在當時,祖國人民懷念在海外的僑胞和希望能儘快團聚的心情在美術作品中也有所反映。文革期間最早表現這一題材也是從水粉宣傳畫開始。1975年,梁照堂、李醒韜創作的《祖國處處有親人》的水彩畫,出現,在廣州火車站的巨大牆壁上。這件作品以火車站為背景,一位年輕的列車員,領着一位攜帶孫女的華僑踏上了祖國的土地。這件作品也是採用逆光的藝術處理,反映出社會主義陽光明媚、欣欣向榮的寓意,特別是畫家對老華僑的表情處理生動而感人,同時反映出藝術家渴望與海外親人團聚的內心情感。這在文革後畫家仍然還在繼續進行着這方面題材的創作:如梁照堂、李醒韜在1978年合作的水粉畫《故鄉甜在赤子心》1979年創作的《炎黃子孫向祖國》等作品,畫家運用水粉畫藝術把內心的渴望通過宣傳畫的形式表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