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北二人轉

鎖定
東北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
2006年東北二人轉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組織開展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檢查和調整工作,東北二人轉保護單位為通遼市科爾沁區戲曲劇團、黑山縣文化館、鐵嶺文化藝術演藝集團有限公司、海倫市北派二人轉傳承保護中心、綏稜縣文化館、吉林省藝術研究院。 [1] 
中文名
東北二人轉
批准時間
2006年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遼寧省黑山縣、鐵嶺市吉林省
遺產類別
曲藝
遺產編號
Ⅴ—35

東北二人轉二人轉簡介

東北二人轉 東北二人轉
東北二人轉,亦稱“蹦蹦”,是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間藝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最初的二人轉,是由白天扭秧歌藝人在晚間演唱東北民歌小調(俗稱“小秧歌”),後來,隨着關內居民的增多,加上長期以來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豐富了二人轉的內涵。在原來的東北秧歌東北民歌的基礎上,又吸收了蓮花落東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驢皮影以及民間笑話等多種藝術形式逐漸演變而成。因此表演形式與唱腔非常豐富。在民間中流傳着 "寧舍一頓飯,不捨二人轉"的説法,可見"二人轉"在羣眾中的影響之深。
可以説,二人轉最能體現東北勞動人民對藝術美的追求。
二人轉一名始見於1934年的《泰東日報》 ,1953年全國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匯演前,才統稱為二人轉。 是東北土生土長的載歌載舞的民間藝術之一。它集中反映了東北民歌、民間舞蹈和口頭文學的精華,深受廣大城鄉人民的喜愛。
東北二人轉以唱為主,有舞有做又有“説口”,它幽默熱鬧,粗獷潑辣,有濃厚的東北色彩。它的唱詞與鼓詞相似,長的達千句,短的二、三句,一般的二、三百句。 二人轉由男(“下裝”)、女(“上裝”)、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裝”以“手玉子”、“下裝”以小木棒為道具。
二人轉音樂以九腔十八調七十嗨嗨之稱,其主要腔調有“胡胡腔”、“柳子腔”、“嗨嗨腔”、“二窩子腔”、“迷子腔”、“喝喝腔”、“茉莉花調”、“鋪地錦調”、“鴛鴦扣”、“小拜年”、“茨兒山”、“叫五更”、“文嗨嗨”、“武嗨嗨”、“十三嗨”、“喇叭牌子”、“句句雙”、“五匹馬”、“滿堂紅”、“柳青娘”、“紅柳子”、“三節板”、“窮棒子調”、“四平調”、“大悲調”、“小悲調”等。
二人轉的演唱形式多樣,有分段輪唱、分句,化唱、一句分唱、接唱、對唱、幫唱、一人幫唱、眾人幫唱等。 二人轉包括“雙玩意兒”(或“雙調”、“對口”)、“單出頭”、“拉場戲”等表演形式。常演節目有《打鳥》、《賣線》、《陰功報》、《古城》、《藍橋》、 《西廂》 、《壩橋》、《雙鎖山》、《華容道》、《遊宮》、《報號》、《賠妹》、《盤道》、《禪魚寺》、《楊八姐遊春》等。

東北二人轉發展歷史

二人轉起源並流行於東三省,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但由於清末的社會動盪以及戰爭的緣故,文獻記載大多不全,長期以來僅是在民間的流傳,具體無從考證。
有記載,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懷德縣八家子老爺廟(普濟寺)的廟會上就曾演出過蹦蹦戲。早期的二人轉沒有女演員,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裝。
隨着流行地域的不同,二人轉在發展中曾經形成東路、西路、南路、北路四個流派。其中東路以吉林市為中心,表演擅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遼寧的黑山縣為中心,講究板頭和演唱;南路以遼寧營口為中心,表演歌舞並重;北路以黑龍江的北大荒為中心,追求唱腔的優美動人,故此歷史上曾有二人轉"南靠浪(舞),北靠唱,西講板頭,東耍棒"的民諺。後來各路表演取長補短,互相融合,表演的側重不再像以前那樣明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二人轉”的叫法才得以流傳。四平、遼源、吉林、長春、鐵嶺等大、中城市,及西豐、榆樹、梨樹、德惠、雙遼、扶余、鎮賚等縣,相繼成立地方戲隊(演出二人轉)。一九五五年,女演員開始逐漸增多,二人轉的演出基本結束了男扮女裝的歷史。自此,男女開始分腔,演唱講求科學發聲方法。六十年代,"二人轉"的劇種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加強了編導工作,開拓了二人轉的新劇目,豐富了音樂伴奏,改進了服飾,充實了舞蹈美術,演員手持道具的種類有了發展變化。在內容上對古典劇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堅持剔除"低級、庸俗、醜惡的表演";發展"健康、幽默、風趣的優良傳統"。音樂唱腔要克服"單調、貧乏的傾向";在表演上要求做到"唱的好聽,舞的優美,逗的風趣,扮的逼真,絕活精湛",五功綜合,雅俗共賞。
改革開放以後,"二人轉"曲牌又不斷出新,伴奏樂器增加了揚琴、琵琶等,併兼用武場鼓、鑼、鈸。演員手持道具又增加了花傘、紗巾、長綢。根據塑造人物的需要,服飾又得到相應的改進。舞台演出運用燈光色彩的變幻,烘托戲劇情境,綜合藝術質量不斷提高。此間湧出了大量精彩曲目,如《馬前潑水》、《回杯記》、《包公斷後》、《包公賠情》、《西廂·聽琴》、《雙比武》、《馮奎賣妻》、《水漫藍橋》等。這些作品深受廣大人民羣眾的喜愛,久演不衰。

東北二人轉特色

二人轉的演出形式,有"唱大車店"、"唱秧歌會"、"唱茶社"、"唱屯場"等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演出方式是"唱屯場"。每年秋後三大時節,掛鋤,冬閒,都有"唱屯場",通常按以下順序表演:
"打通":指秧歌鑼鼓的頭鼓,二鼓,三鼓來招引觀眾。
"三場舞":丑角上場喊"要想賣,頭朝外,船家打漿划過來",以此引旦角上場,兩人共舞"三場舞"。
"喊詩頭":"三場舞"後,旦角下場,丑角"起霸"接"喊詩頭"。"詩頭"類似戲曲的"自報家門"或"定場詩",多數"詩頭"與正劇無關,只是為了靜場。
"説口":旦角上場,與丑角"説口"。"説口"可分為零口、定口和套口。"零口"是演員見景生情,逢場做戲,現編現説的口語;"定口"是與劇情緊密相關的唸白,包括交代情節,人物對話;"套口"多為與劇情無關聯的民間故事及笑話。
"唱小帽":這是正文前唱的民間小調。
"唱正文":演員用唱、説、做、舞等各種手段來演示劇情。

東北二人轉表演手段

二人轉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是二人化裝成一醜一旦的對唱形式,邊説邊唱,邊唱邊舞,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一種是一人且唱且舞,稱為單出頭;一種是演員以各種角色在舞台上唱戲,這種形式稱"拉場戲"。
對於演員的表現手法,有"四功一絕"之説。"四功"即唱、説、做、舞;"一絕"指用手絹、扇子、大板子
、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動作。四功"唱"為首,講究味、字、句、板、調、勁;"説"指説口,以插科打諢為主;"做"講究以虛代實;而"舞"主要指"三場舞"。二人轉的"一絕",以手絹花和扇花較為常見,這部分與東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別具一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風擺柳","仙人摘豆","金龍盤玉柱","黑虎出山","金鼠歸洞","纏頭裹腦"等高難動作。有的舞者雙手持手玉子,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兩塊,有"雙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輪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種打法。

東北二人轉音樂唱腔

二人轉的音樂唱腔極為豐富,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之稱。其結構為曲牌聯綴體,積累的曲牌約有三百多支,比較常見的有五十六支,其中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紅柳子、抱板、三節板、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調、大救駕、小翻車、哭糜子、大悲調、五字錦、壓巴生、靠山調等。
二人轉的傳統曲目很多,計有三百多個。藝人有"四梁四柱"之説。"四梁"指的是大四套曲目,有《鋼鑑》、《清律》、《潯陽樓》和《鐵冠圖》。"四柱"指的是小四套曲目,有《西廂》、《蘭橋》、《陰魂陣》和《李翠蓮盤道》。這也是二人轉藝人的拿手曲目。此外,還有《雙鎖山》、《華容道》等。近幾十年來,又有大批的新創作曲目,如《豐收橋》、《接姑娘》、《柳春桃》等,均深受人們歡迎。
二人轉唱詞以七言和十言為主,兼有長短句式;表演講究唱、説、做、舞四功的綜合運用,其中唱功講究"字兒、句兒、味兒、板兒、腔兒、勁兒",高亢火爆,親切動聽;説功分"説口"、"成口"(亦稱套口)和"零口",醜逗旦捧,多用韻白,也有説白和數板,語言風趣幽默,招人討笑;做功(亦稱扮功)講究以身段和動作輔助演唱,強調手、眼、身、法、步等功法的綜合運用;舞功以跳東北大秧歌舞為主,也吸收有其他民間舞蹈和武打的成分,並有耍扇子、耍手絹、打手玉子、打大竹板等雜技性的絕活穿插其間,舞台效果十分熱鬧火爆。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東北二人轉二人轉術詞

東北二人轉説口

是二人轉形成地方色彩和獨特藝術風格的有機組成部分。通常所説的唱、扮、説、舞“四功”中的“説”,指的就是“説口”,甚至認為,“唱醜唱醜,必得説口,不説口不算唱醜。”唱上裝的不“説口”,只給下裝“勾口”或“捧口”。建國以後,伴隨着二人轉藝術的新發展,“説口”已經突破了下裝説,上裝捧或勾的侷限,在好多演出當中,旦角也有“説口”。“説口”的種類和名稱,一些藝人和研究者的説法還略有分歧,尤其是對於重要名詞術語更欠規範化。一般來説,大致可以分人成口、零口、專口、髒口和新口。對於二人轉的“説口”,建國以後,陸續地發表了不少史料和專著。如:王鐵夫在《二人轉研究》中,有關於“説口”的論述;王肯記錄整理的《二人轉史料》第一集中,有關於“醜”、“口”和“相”的論述;王兆一記錄整理的《二人轉史料》第二集在李青山談藝部分中,有關於“二人轉的説口”的論述;王桔記錄整理的《松遼藝話》中,有劉士德關於“套子口”、“零口”、“定口”的論述;黑龍江省文化局、中國曲協黑龍江分會編印的《北曲史料》(二)為蔡興林蘇鳳林編著的《二人轉的“説口”》專集;吉林省羣眾藝術館和吉林省戲曲學校都編印過關於二人轉“説口”的講義與教材;吉林省藝術研究所顧玉增編內部出版的《二人轉傳統説口彙編》。(於永江);《關於寫二人轉的“小帽”和“説口”》(於永江);《要逗得有意義,要逗得有風趣》(於永江);《談二人轉“説口”藝術的繼承和發展》(白萬程);《論“説口若懸河”》。(王兆一);《説口與相聲》(耿瑛);《二人轉説口雜談》(李微);《二人轉“説口”藝術的新發展》(白萬程)等。

東北二人轉成口

也叫“整口”、“平口”、“套子口”、“文明口”。這類口多半是一段完整的故事或笑話,獨立成章,成套成段,而且還有固定的台詞,包括講故事、説相聲、繞口令、對對聯、破謎兒、説大實話、説玄話、説笑話、説顛倒話等等。便大部分與正文無關,是穿插在演唱當中的一個獨立的小段。

東北二人轉胡胡腔

二人轉主要曲調。節奏歡快、紅火。旋律跳躍性大、高亢、豪放。大多用於二人轉節目的開頭,適於交待故事的時間、地點、背景、環境以及主題。〔頭板胡胡腔〕第一句多是散板搭調起唱,演員邊唱邊舞。〔胡胡腔〕是上、下句曲體結構帶行腔的曲調,上句尾音落“2”,下句尾音落“1”,適於七字句和十字句唱詞。〔胡胡腔〕曲調豐富、板腔頗多。有〔頭板胡胡腔〕、〔二板胡胡腔〕、〔三板胡胡腔〕和〔快板胡胡腔〕。此外,由於流傳地域的不同,發展程度的差異和各種流派的存在,所以,還有〔南邊道胡胡腔〕、〔大尾巴胡胡腔〕、〔對花胡胡腔〕、〔幹板胡胡腔〕等多種變化形式。

東北二人轉喇叭牌子

又名〔車趟子〕。二人轉常用曲調。它有三種板腔:4/4節拍(擊三節板)的,通常稱之為“喇叭牌子”;2/4節拍(擊一頂一)的,是“二流水喇叭牌子”,俗稱〔開 調〕;還有一種1/4節拍的,叫“快板喇叭牌雙”。〔喇叭牌子〕由上、下兩句構成一番,來回反覆演唱,每句唱腔後面均有個由喇叭為主奏樂器的過門,“喇叭牌子”即由此得名。《喇叭牌子》唱腔曲調喜慶、明朗,過門節奏鮮明,旋律形象歡快,動作性感較強,長於刻化趕車、撐船、行路、攀山等活動行為,即長於表現“觀街景”、“路途篇”,是名符其實的“車趟子”,它確有一種車馬行進的形象和氣氛。〔喇叭牌子〕是“蓮花落”的一個老曲牌。評劇和二人轉還同時使用它,但都各自作了相應的發展和變化。

東北二人轉平蹬步

步法之一。兩腳在一條線上,交替向前邁步。膝蓋先屈後伸,腳跟向前蹬,腳尖向上翹,是一種很俏的步法。

東北二人轉踮步

步法之一。向前邁步時,腳跟抬起,腳掌着地,身材矮小的演員常用此種步法。

東北二人轉顫步

步法之一。向前邁步時,腳跟抬起,腳掌着地,用腳掌和小腿的力量上下顫動,在一拍中可顫動兩次或多次,此種步法有時在唱小帽時,或在表現一些彩旦的角色時用。

東北二人轉跺步

步法之一。向前邁步時,全腳落地要頓促有力,跺步時雙膝先屈後伸。一隻腳跺步為單跺步,雙腳跺步為雙跺步,兩腳向前交替跺步為連跺步。單跺步在傳統二人轉表演中,一般用在長勁、提神或交換動作的地方。

東北二人轉藝術家

著名演員
男:秦志平、韓子平、董孝芳、李雷、董寶貴、孫文學、尹為民、董連海、佟長江、徐振武、嶽春生、李海、閆光明、傅昌發、丁少良
女:鄭淑雲、李曉霞、關長榮、閆淑萍、董瑋、朱和平、白鳳蘭、蘇文秀、鄭桂雲、陳樹新、王豔春、白玉民、於蓮、李麗穎、石桂琴、張建華、楊宏偉、閆學晶、楊金華、孫曉麗、趙曉波
民間演員
王文軒、白玲、劉桂玉、孫豔芳、趙小軍、小豆豆、王小利、張濤、關小飛、翟波、路曉波、關小平、李小雨、董明珠於小飛、常豔萍、張小波、劉冬梅、孫立榮、畢佳琪、吉忠利、徐秀麗、魏三、唐鑑軍王小寶蔣小東李毛毛王小福張松濤、趙春雷、張小野、崔大笨、崔明亮、王槐陽、孫小寶郭旺、相陽、英三、劉曉光
十大宗師
李青山、王尚仁、李慶雲、楊福生、劉士德、閻永福、王悦恆、欒繼承、程喜鳳、谷柏林
導演、編劇、編曲及研究人員
王中堂、王軼夫、高鳳閣、高雲梯、隋國鈞、劉文彤、劉新、張明遠、牛正江、張文奇、白萬程、張連俊、王兆一、何川、崔廣林、孫士學、隋書今、張憲彬、於永江、楊維宇、王肯董延瑞、趙雲程、張志勳、那炳晨、顧玉增、於憲濤、王徹、苗中一、王鳳賢、李忠堂、金士貴、李鵬飛、何慶魁、耿瑛、陳功英、馬金萍、馬力 、張震、趙月正、崔凱、孫野波、鄒軍

東北二人轉二人轉作品

代表作
《包公斷後》、《二大媽探病》、 《回杯記》、 《連心曲》、《馬前潑水》、《梁賽金擀麪》、《皇親夢》、《攀親家》、《老漢背妻》、《單出頭》、《包公賠情》、《孫二孃開店》、《張郎休妻》、《禪宇寺》、《雙趕集》、《送雞還雞》、《李翠蓮還魂》、《六月雪》、《劈山救母》、《紅月娥做夢》、《打龍袍》、《密建遊宮》、《劉金定探病》、《羅成算卦》、《大將名五更》、《春哥對花》、《張生遊寺》、《李桂香打柴》、《韓琪殺廟》、《小拜年》、《富貴九子圖》、《遊西湖》、《楊八姐遊春》、《鋸大缸》、《包公弔孝》、《馮奎賣妻》、《樓台會》等。

東北二人轉傳承保護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東北二人轉項目保護單位鐵嶺文化藝術演藝集團有限公司、吉林省藝術研究院(吉林省文化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鑑定站、吉林省東北二人轉博物館、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海倫市北派二人轉傳承保護中心、通遼市科爾沁區戲曲劇團、綏稜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2]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遊部公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重新認定黑山縣文化館(黑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東北二人轉項目保護單位。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