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社後鄉

鎖定
社後鄉位於廣豐縣東北境。東鄰管村,南接毛村、五都,西連排山,北界玉山縣官溪鄉和浙江省江山市卅二都鄉。總面積35.5平方公里,其中林地佔總面積64%,耕地佔12.5%,水域佔6.4%,道路村莊和其他佔17.1%。鄉駐地社後,距縣城22公里。 [1] 
中文名
社後鄉
行政區類別
鄉鎮
所屬地區
江西東北部
地理位置
北温帶
面    積
總面積35.5平方公里
下轄地區
社後、竹巖、湖口、大門底、蘇溪
政府駐地
社後
電話區號
0793
郵政編碼
334616
氣候條件
四季分明
人口數量
12923人(2000年)
著名景點
靈鷲寺,雨石山
方    言
廣豐話,江山話

社後鄉語言

境內方言有廣豐話(廣豐腔)和江山話兩種,其中竹巖、後陽兩村使用江山話,其餘村落通行廣豐話。

社後鄉廣豐話

廣豐方言大體可分為吳方言和閩方言兩種。以縣城話為代表的本地話叫“廣豐腔”,操“廣豐腔”的佔全縣人口80%以上。一九八四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到縣調查證實;廣豐方言保留了中古音系的全部濁音聲母、濁塞音和濁塞擦音,不論平仄都不透氣,具有吳方言的基本特徵,將廣豐與浙江、江蘇、安徽同列為吳語區。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在《清平樂-書博山道中》贊居住在博山近郊的一對白髮夫婦“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媪”這段詞裏,就將廣豐方言定為吳語。

社後鄉江山話

江山話是指浙江省衢州江山市的方言,此外福建蒲城有部分人使用,是吳語的一種,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語言。與普通話不能進行直接交流。江山話詞彙豐富,表現力極強,能表達許多普通話難以表達的意思,有一套屬於自己的與普通話、與其他方言不同的語音體系,這套語音體系基本接近中古漢語的語音體系,它的聲母可以説與中古漢語基本相同,韻母相同的也很多,聲調完全一樣,所保留的入聲字也基本相同。同時由於長期以來江山屬於吳地,受吳語的影響十分大,其中夾雜了許多吳音。還有,江山的人口主要遷移於北方,因此在語音上還受到不同時期漢語共同語的影響。

社後鄉歷史沿革

明、清時期,屬周安鄉三十九都。解放前夕,屬管村鄉,轄11保、135甲。解放初期屬五區。1950年4月稱湖口鄉,屬天桂區。同年8月,劃分為湖口、後陽、前山鄉,仍屬天桂區。1951年5月,又劃分為前山、湖口、路口、後陽鄉,屬玉石區。1952年2月,增劃一個雨石鄉,屬七區。1956年7月,合併為後陽、湖口、雨石鄉。1958年11月,三鄉合併成立愛國人民公社。1959年3月改稱湖口人民公社。1968年10月併入東村(管村)人民公社。1972年9月原區域從東村公社析出成立湖口人民公社。1984年9月撤社,設立社後鄉。 [1] 
2000年,全鄉設社後、後陽、竹巖、湖口、大門底、蘇溪、詹家塢7個行政村、75個村民小組,共有76個自然村。 [1] 

社後鄉經濟發展

社後鄉2000年

2000年有耕地面積440公頃,年糧食總產量4689噸。經濟作物主要有油菜子、甘蔗、花生、苧麻等。2000年全鄉農業總產值913萬元,工業總產值4400萬元。全鄉財政收入7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60元。 [1] 

社後鄉2002年

2002年,糧食總產量3848噸,農業總產值1580萬元,工業總產值5526萬元,民營企業14個,產值670萬元。全年全鄉財政收入8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20元。 [1] 

社後鄉行政規劃

2000年,全鄉設社後、後陽、竹巖、湖口、大門底、蘇溪、詹家塢7個行政村、75個村民小組,共有76個自然村。總户數3029户、12791人。2002年,總户數3211户,總人口12923人。 [1] 

社後鄉民生建設

社後鄉道路交通

鄉駐地新建、改建街道2條,一條社后街,寬6米、長300米;另一條後陽街,寬8米、長200米,全部澆築水泥路面共7000平方米,街道兩旁建有各類商店和服務單位26個,年營業額30萬元。在後陽村,設有後陽路口墟場,佔地面積1080平方米,農曆三、八為墟日,是省際邊貿市場之一,年交易額36萬元。設有自動電話端局,裝機數量1020門,全鄉已安裝程控電話812部。廣豐至管村公路貫穿全境,客運班車西通廣豐縣城,東達浙江省江山市。鄉村間互通公路,交通方便。 [1] 

社後鄉通訊設施

鄉設有廣播電視站和地面衞星接收站,有線電視終端用户1600多户。 [1] 

社後鄉教育狀況

有中學1所,教職工40人,在校學生804人;小學7所,教職工87人,在校學生1196人。 [1] 

社後鄉衞生醫療狀況

有鄉衞生院1所,醫務人員15人;村衞生所6所,鄉醫19人。 [1] 

社後鄉景點

社後鄉靈鷲寺

靈鷲寺,原名寶積禪院,為全縣現存最早創建的古剎,距今一千二百年,據清同治縣誌記載:“寶積禪院,在三十九都(今廣豐縣社後鄉境內)今名靈鷲寺,唐元和(公元806—820年)間建”。又據解放初期住持師靜禮敍述為靈隱寺僧明道,智開兩禪師開山創建。傳説明道、智開從杭城來贛,遊名山,訪勝地,當進入靈鷲山時,見羣巒疊嶂、雲繞峯迴,似鷲鳥展翅凌空騰飛,上有五峯,巍峨壯觀,同杭州靈隱山五峯有相似之處。乃曰:“靈鷲飛來,此傳法之勝地也”。遂靠山建寺,名寶積禪院,與靈隱寺同屬臨濟親。初建的寶積禪院規模不大,未建佛殿,乃法堂為演説佛法皈戒集會之處,以僧堂為禪僧行道之地。
五代時(907—959年)。南唐王信仰佛教寺院持續發展,元代(1260—1368年),縣設僧司管理全縣僧務,對漢族佛教管理甚嚴,皇慶間(1312—1313年),又廢除僧司,寺院定住持由僧人自已管理僧務,重建了寺宇,此時把寶積禪院更名為靈鷲寺。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縣設僧會司於靈鷲寺,派僧官駐靈鷲寺,管理全縣僧務,主要任務是監督僧眾行議及主管考試。此時,靈鷲寺已成為全縣佛教的活動中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限縣只准保留大寺院一所,大部份寺庵被廢,而靈鷲寺由於設僧會司得以保留,且保持了一定盛況。
清代佛教繼承明代制度,清初因連年戰爭,民不聊生,寺院也無所建樹。乾隆間(1736—1785年),禪風逐步恢復,重振宗門,寺宇煥然一新,佛事旺盛,至光緒元年(1875年)靈鷲寺達到歷史鼎盛時期。

社後鄉雨石山

雨石山,當地人稱圓石頭,山上有座寺院,每天有少許遊客上山求佛,每逢農曆六月十九是佛生日,有無數信客上去拜祭,當晚便露宿山上,次日早晨看日落出。此山三面懸崖,奇怪的是山上還有口井,常年不幹! [2] 

社後鄉特產

茶油
野山茶果提煉而成的食用油。又名油茶籽油、山茶油。整個生長過程中不施農藥、化肥等。不含芥酸、膽固醇、黃麴黴素等對人體有害物質。色澤金黃或淺黃,品質純淨,澄清透明,氣味清香,味道純正。為中國政府提倡推廣的純天然木本食用植物油,以及國際糧農組織首推的衞生保健植物食用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