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社區規劃

(對社區的整體部署與設計)

鎖定
社區規劃(Community Planning)是對一定時期內社區發展目標、實現手段以及人力資源的總體部署
具體而言,社區規劃是為了有效地利用社區資源,合理配置生產力和城鄉居民點,提高社會經濟效益,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社區開發與建設,從而制定比較全面的發展計劃。
在國外,對建成社區的規劃被稱為“社區發展規劃”(Community Development),也可稱作“社區規劃”又稱社區設計;對新建社區的規劃稱為“社區規劃與設計”(Community Planning and Design)。
中文名
社區規劃
外文名
Community Planning
對    象
社區

社區規劃一般特徵

由於社區規劃是以社區為單位的規劃,是對社區的整體部署與設計,這就決定了它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一般特徵。
規劃結構的整體性
社區規劃並非社區某一方面的發展部署和安排,而是對社區全方位建設作出的結構上具有整體性特徵的戰略部署,是一個完整的社區發展計劃體系。它區別於社區單項發展規劃和社區建設計劃的地方還在於,社區規劃並非社區各主要部分發展規劃或社區建設各項計劃的簡單相加,而是具有自身的結構性和系統性的整體規劃結構。社區規劃結構的整體性特徵是社區規劃功能的集中體現,也是社區作為相對完整的社會實體的一種反映。 [1] 
規劃地域的特殊性
如果説社區建設具有突出的地域性特徵,具有明顯的地方性色彩的話,那麼,這個特徵反映在社區規劃的過程之中,就使得社區規劃具有了明顯的地域的特殊性。不同社區具有不同的地域特徵和資源條件,不同社區的社區規劃當然也就具有各自不同的目標定位,確立各自不同的重點內容,選擇各自不同的落實方案。例如:一個城市社區規劃與一個農村社區規劃顯然有所不同,一個北方農村社區規劃與一個南方農村社區規劃也會存在某種差異。 [1] 
規劃方案的預設性
社區規劃是對社區未來發展的一種設想、設計和設定,社區規劃方案具有預設性特徵。社區規劃方案的預設性告訴我們:第一,社區規劃是在對社區未來發展進行預測的基礎上而預設的一種發展目標,它的實現需要以規劃的落實為保障;第二,社區規劃的成果分為社區規劃方案和規劃實施成效兩種,不能以規劃方案本身代替規劃實施成效;第三,社區規劃必須為社區的未來發展指明方向,要預見到可能影響社區發展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 [1] 
規劃體系的開放性
規劃體系的開放性是指社區規劃的體系應是一個開放的體系,而不是一個封閉的體系。這是因為:第一,社區規劃所涉及的各項社區要素均處於動態發展之中,在快速社會轉型時期更是如此;第二,社區規劃需要吸收各種外部資源和外部力量,才能是規劃更加科學、合理、適用。正因如此,在社區規劃中,一方面要注意對多種社區發展影響因素的考慮;另一方面應充分吸收各種社會力量,利用各種外部資源,全面提升社區規劃的品位。 [1] 
規劃過程的動態性
規劃過程的動態性特徵是指社區規劃“與時俱進”的特徵。當代社區發展一日千里,任何社區規劃想一次完成而“一勞永逸”並不現實。只有掐住社會發展的脈搏,隨着社會發展的步伐,不斷更新社區規劃,才是社區規劃的正確做法。為此,在社區規劃中,不僅要編制整體性規劃,而且要編制階段性規劃,階段性規劃得到落實後,還要編制下一階段的社區規劃。同時,對於某一階段的社區規劃,還要根據社會發展的要求和社區發展的需要適時進行修編。 [1] 

社區規劃主要內容

當前社區規劃的內容還有待研究。這裏只講述各個專家對社區內容的理解。
徐震“三體”
徐震在《社區發展》一書中,對社區規劃內容概括為“三體”。硬體:社區內有形物的建設,如社區的地理環境、天然資源、道路交通、貿易市場、集會場所、學校、醫院、教堂、綠地及其他公共設施與建築等情況。軟體:無形的資源,如社區的文化傳統、歷史淵源、風俗習慣、理想信念、合作精神、羣體認同、宗教信仰及其他所有的社區規範與控制力量。韌體:是內在的關係,包括社區內私立機構、各行各業正式的與非正式的組織、社區內各層級民眾的團體組織等。 [1] 
唐忠新“四個方面”
唐忠新在《中國城市社區建設概論》一書中認為社區規劃的內容有四個方面:一是社區現狀分析;二是社區建設的總體目標規劃;三是社區建設各主要部分的規劃;四是社區建設的發展條件與支持保障系統 [1] 
顧建鍵“三部分”
顧建鍵認為社區規劃工作的內容主要包括經濟規劃環境規劃和資源規劃三個部分。 [1] 
一些學者“三層面”
另有一些學者認為,社區規劃應該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其一,城市層面的社區規劃;其二,微觀地域層面的社區規劃;其三,物質層面的社區規劃。 [1] 
其他學者“六方面”
也有學者認為,社區規劃的內容主要涉及以下六個方面:第一,制定本社區經濟發展的目標和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第二,制定文教衞生等組織的發展目標和具體改革措施,以及新增組織與羣體的政策規定;第三,根據社區人口增減、流動變化趨勢,以及人口變化所引起的對社區各種設施的需求,確定本社區的規模、性質和居民點的佈局,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保護文物、改善和美化生活環境;第四,對社區內各種經濟實體、居民點、商業網點、文化娛樂場所、綠化點進行合理佈局,對各種能源、生活服務基礎設施的地理分佈及社區交通線路、運輸工具進行合理規劃;第五,設計與社區發展總目標一致的社會輿論導向,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改變陳規陋習,樹立新風尚、新觀念、新道德,擬定社區規劃中各項指標完成所需的法律、法規、方針和政策;第六,協調好社區內各單位、組織、個人之間的關係,以及本社區與其他社區在經濟、文化、社會發展各方面的關係。 [1] 

社區規劃作用

實踐證明,社區規劃在實現社會全面進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着巨大的作用。1.推進社區綜合協調發展,形成社區良性運行機制2.創造良好的社區生活條件,促進居民的全面發展3.創造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求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1] 

社區規劃原則

1.人本性原則
人本性原則也就是以人為本的原則,是指以人的需要、人的利益、人的發展作為社區規劃的出發點和歸宿點的原則。
社會是一個大系統,社區是這個大系統的微縮形態。
3.協調性原則
社區的協調性原則是指社區規劃要重視各種關係的有效處理和各種矛盾的有效化解。
4.先進性原則
社區規劃必須具備先進性,否則就失去規劃的價值。
5.發展性原則
當代社會是一個快速變遷的社會,社區規劃所規範的各項社區要素均處於發展變化之中。
6.可行性原則
所謂可行性,就是社區規劃能夠付諸實施,從而有效實現規劃目標的特性。
7.參與性原則
參與性原則也就是公眾參與原則。 [1] 

社區規劃方法

開展社區規劃需要採用各種具體的方法。其採用的具體方法主要有: [1] 
社會調查統計法
社會調查統計法是編制社區規劃的全過程中都要採用的一種方法。
定性定量分析法是在制定社區規劃中常用的方法。
社會心態分析法
社會心態指的是在一定條件下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特徵。社會心態分析法在制定社區規劃過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社會發展比較法
社區發展比較法對於社區的定位具有重要價值。
社會指標體系法
社會指標是調查統計、比較定位中需要採用的一種工具。社會指標體系法包括設計社會指標並形成指標體系,分析指標數據,作出解釋和結論。
社區發展模型法
社區發展模型法就是建立起綜合反映社區發展歷史與現狀,並對社區未來發展可能的趨勢進行的數學模型,進而服務於社區規劃的一種科學方法。

社區規劃城市社區規劃

在我國,城市規劃專業對於社區規劃的研究和實踐相對社會學晚了幾十年。我國城市中的住區自1950~1970年代,在權力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形式。在計劃經濟制度下的社區帶有明顯的單位屬性,處於“亞社區”狀態⑨,其社區功能是所屬單位高度行政化功能的延伸,社區成員間的耦合表現在單位內部、同事之間,而非表現在社區中。因此,社區規劃在計劃體制下,國家和政府的調控佔絕對主導地位,市場與民間力量幾乎沒有發揮作用,社區缺乏應有的社會基礎和相應的體制支撐,城市規劃中的住區規劃也是囿於高度行政化的理念,這是城市規劃專業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這段時期城市規劃中沒有完整意義上的社區規劃。 [1] 

社區規劃目前社區規劃

在計劃經濟逐步向市場經濟過渡時期(1970年代末~1990年代初),單位制度依然起着穩定社會的作用,人們對政府和單位的依賴有着很大的慣性,但市場的力量已隨着改革的深入而逐步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包括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服務業的迅速發展等。對社區的發展而言,經濟體制改革意味着市場力量成為政府力量之外的新生力量介入社區,居民對居住地的選擇不再拘泥於單位福利分房的有限範圍對社區的服務及中介機構也有了一定程度的選擇性。但直至1990年代中後期,這種變革還不具有較普遍的社會意義。因為在這段時期,住區的建設或更新完善是建立在開發主體利益最大化基礎上的。表現在城市規劃中,仍然沒有完整意義上的社區規劃。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