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碧巖村

鎖定
碧巖村位於 福建省周寧縣城的西南部,鹹村鎮所在地的北部,北距縣城45公里,南距鹹村鎮13公里,整個村坐落在四面重峯疊障之中,因此得名“碧巖”。村落面積6.67平方公里,村平均海拔560米,全村共有113户,496人,居民以魏姓為主。碧巖肇基於南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村經濟主要靠農林業,主要農林產品為茶葉、毛竹、木材等。 [1] 
中文名
碧巖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地理位置
福建省周寧縣
面    積
6.67 km²
電話區號
0593
郵政編碼
355401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496人(2014年)
著名景點
寧屏古辦事處舊址
火車站
周寧站(在建)
車牌代碼
閩J

碧巖村建制沿革

碧巖於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當年8月稱大隊。1985年7月改為村委會,現有113户,496人(常住人口260人),分設3個村民小組,總勞動力277人。全村有烈屬6户,“五老”14户。全村土地面積1萬多畝,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甘薯、馬鈴薯、雜糧、花生、蔬菜、茶葉、魔芋,錐慄等。2006年全村農民人均收入約1530元,比全省農民人均收入低3303元。

碧巖村歷史文化

鹹村碧巖村魏氏宗祠 鹹村碧巖村魏氏宗祠
魏姓最早發源於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帶,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東省境內發展繁衍。先秦時期,魏姓就已經出現了以“戰國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魏無忌為代表的一批著名人物,使魏姓在當時盛極一時。秦漢時期,魏姓子孫繼承先人遺風,歷居高官,使本族得以持續發展。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軍閥割據,相互攻伐,社會動盪,民不聊生,加上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中原士族多受衝擊,因此魏姓大舉南遷至四川、江西、福建等地。盛唐時,社會安定,魏姓人丁興旺,又有部分族人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於福建安家。唐末,戰亂烽煙又起,外族入主中原,魏姓被迫再度南遷,廣泛進入到南方各地。
魏微五世孫魏漠後裔魏高公進隆系河南汝寧府固始縣人,任唐朝户部侍郎,因儲庫失火被謫江南。魏高公生有七個兒子,黃巢叛亂時期,興六、興七兩兄弟舉家來到福建福州黃塘街居住了14年,於唐廣明元年遷居建寧建安縣安太裏(今建甌東遊)。在東遊期間,興六公的次子化三公生了聰、明、智、惠四個兒子,聰的兒子瑞齊公於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遷到寧德縣東洋裏矮門村(今周寧禮門村)奠基,瑞齊公育有三男一女,長子寅公遷居慄山(即鹹村天山村),次子宣公定居禮門。
宋隆興癸未年(公元1163年),魏嘉公從禮門遷入鹹村碧巖村拓居,現在有居民近500人。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碧巖村魏玄二公遷居樟源村,現在有900多人。
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碧巖一房遷居茶廣村,子孫又遷到茶廣下村、上半嶺村(2009年實施造福工程,全村搬遷到鹹村鎮石處於洋建新村)、下半嶺村。 [2] 

碧巖村風景名勝

寧屏古辦事處舊址(碧巖眾廳) 寧屏古辦事處舊址(碧巖眾廳)
碧巖村系革命老區重要基點行政村,是20世紀30年代閩東區屬下的寧(德)、屏(南)、古(田)邊區革命根據地的一個村落,閩東特委機關所在地。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一度成為閩東共產黨領導全區人民武裝革命鬥爭的中心,一九三三年阮英平、葉飛、陳挺、範式人、左豐美等一批革命老前輩在碧巖一帶開展地下革命活動,一九三五年十月在碧巖成立了寧屏古周敦革命委員會,一九三六年四月改為周政屏革命委員會。碧巖眾廳曾是寧屏古辦事處舊址。 [2] 

碧巖村著名人物

碧巖村在乾隆年間湧現出許多文武才人,如:富商魏廷佩(乳名奶木),武秀才魏珍生、魏奉基,文秀才魏奉光等。其中以魏廷佩最為著名。
魏廷佩,1739年生。碧巖村魏氏支譜第二十九世孫。1759年巧遇機緣,加之經商有道,成為一方富甲。後代子孫的俗語“奶木公剃頭,前次補後次”即可佐證其富裕程度。

碧巖村經濟概況

該村結合村裏的實際現狀,鼓勵村民羣眾種糧積極性,擴大水稻種植面積,把以前拋荒的水田儘量復墾,現新增20餘畝。加強茶葉、毛竹等種植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擴大茶葉種植面積,在原有茶葉70畝的基礎上,增加到100畝。積極調動村民復墾毛竹、種植錐慄的積極性,把復墾毛竹1000畝,種植錐慄500畝,作為村財收入。加強農村安全飲用水建設。充分利用人才資源優勢,鼓勵引導我村經濟強人、能人,回村發展規模化合作養豬業,拉動我村經濟發展,增強發展後勁。這項前期工作正在進行中。同時充分考慮利用這些便利條件,建造沼氣池,力求逐步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
該村圍繞發展社會事業,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碧巖有着光榮的革命傳統,1983年10被周寧縣人民政府確定為第一批縣級重點保護的革命文物單位,1994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碧巖村為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但是駐村一個多月後,手機信號插波塔才建成接收,衞星電視也只有3—4頻道。羣眾文化生活單調,衞生條件差,就學難,就醫難等問題仍然突出。我就從豐富羣眾業餘文化生活,提高村民文化素質方面入手。一是向省發改委領導彙報工作,取得領導和有關業務處室關心支持,積極爭取資金支持。碧巖村已納入省發改委、省廣電廳農村有線電視網規劃項目中。二是積極走訪縣廣電局,請他們幫助支持,從原有衞星電視只有3—4頻道,現增加到了8頻道。三是積極啓動科普興村“三個一”工程。按照工程實施要求,第一期安溪茶栽培技術培訓班已開課,參加聽課人員達35多人。四是結合推動“家園清潔活動”,建垃圾池8個,清潔活動已經驗收合格,落實資金2萬元。 [3] 
1985年,省政府拔專款為村莊修建公路,這是全省首批通村公路。前幾年,近10公里的村道全部進行路面硬化,村前修建了健身廣場,村民集資160多萬元在外洋修建新的魏氏宗祠。現在村人口達到490多人,其中大學文化11人,博士1人,在外經商務工200多人,在外企業9家,年產值達900多萬元。村民魏啓周現任廣東周寧商會會長,自創企業,資產達數千萬元。村內的養殖業、茶業、林業及水果種植業都得到快速發展。魏定照在本村外洋建設經營佔地面積20畝的益寧生豬養殖場,年出欄生豬上萬頭,產值上千萬元,養殖場注重環保,被認定為周寧縣零排放養豬技術示範基地。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