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雷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

鎖定
研究員,現任中國科學院典型培養物保藏委員會植物離體種質庫主任。
中文名
石雷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67年6月
職    稱
研究員

石雷人物簡介

職 務:植物園主任助理
研究方向:植物資源遷地保育、遺傳育種、離體種質保存
及蕨類植物生物學
國家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觀賞植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花卉協會常務理事兼蕨類植物分會秘書長
中國園藝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植物學會蘭花分會常務理事
北京市花卉協會監事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寧夏林業研究所種苗生物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
委員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資源與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石雷簡歷

1989年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1999年於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野生植物資源遷地保育及可持續利用創新研究組研究員。從事資源植物遷地保育、遺傳育種、植物離體種質保存以及蕨類植物生物學研究。近年作為項目或專題負責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863項目、948項目、國家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項目等30餘項;發表論著100餘篇(部);申報國家發明專利13項和實用新型專利2項,獲得國家發明授權專利1項和實用新型授權專利1項;獲得鑑定成果5項;已培養碩士和博士15名;正在指導博士生和碩士生5名。 [1] 
研究興趣:區域植物資源調查與重要資源的收集和保存、瀕危植物的瀕危機制研究、重要經濟植物的種質創制和可持續利用。

石雷主要項目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骨碎補原植物槲蕨的配子體發育及調控研究”;
2.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工作項目“重要野生植物種質資源採集保存技術規範和標準研製及整合共享”的課題“植物離體種質資源的整理、整合和信息化”;
3.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工作項目“藥用植物種質資源標準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試點”的課題“海金沙和金毛狗藥用植物種質資源標準化整理及其保存規範的制定”;
4.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項目“海洋灘塗耐鹽植物開發及集成應用技術研究”的專題“海島極端生境蔬菜栽培模式研究與示範”;
5.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項目“特殊生境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技術”的子專題“特殊生境蕨類植物抗逆基因資源的開發利用”;
6.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防沙治沙關鍵技術研究與試驗示範”的專題“青藏高原抗寒植物品種篩選與擴繁技術研究”;
7. 國家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西藏防沙治沙植物新品種中試與示範”;
8. 國家科技部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項目“優質天然香料-椒樣薄荷產業化生產技術集成與示範”的課題“椒樣薄荷栽培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
9. 國家科技部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項目“優質天然香料-椒樣薄荷產業化生產技術集成與示範”;
10. 國家林業局引進國際先進林業科學技術(948)項目“芳香植物良種基地營建及種苗管理技術引進”;
11. 財政部戰略生物資源技術支撐體系專項“中國科學院典型培養物保藏委員會植物離體庫”;
12.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優質瓜類、城市綠化花草及草原優質牧草新品種選育、擴繁與栽培技術體系研究”的課題“優質花卉新品種研發與培育”;
13.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耕地保育與持續高效現代農業試點工程” 專題“農田邊界生態羣落構建及效益評價”;
14.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藏北高原環境治理植物資源應用與鼠害防治技術研究與示範”;
15.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植物小種羣的生態遺傳學效應與物種瀕危機制研究”的課題“物種瀕危的關鍵環節和種羣恢復的技術途徑”;
16. 中國科學院科技支新工程項目“新疆薰衣草高效優質生產試驗示範”;
17. 中國科學院院地合作局項目“花卉育種與產業化研究”;
18.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骨碎補原植物槲蕨性器官的形態發生及調控研究”;
19.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支疆計劃項目“新疆香料植物高效優質生產技術集成與產品開發”;
20. 中國與俄羅斯政府間科技合作項目“藥用和芳香植物資源保育和利用研究”。
近期主持的科研項目
[1] “重要珍稀植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技術體系應用與示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子課題(2012-2015)。
[2] “百合分子育種與品種創制”,科技部863項目專題(2011-2015)。
[3]“新疆特色香料作物高效生產和加工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科技部星火計劃重大項目(2014-2015)。
[4] “薰衣草新品種中試與示範”,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2013-2014)。
[5] “新疆芳香植物新品種引進、選育與產業化研究”,科技部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項目(2014-2016)。
[6] “骨碎補原植物槲蕨的配子體發育及調控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10-2012)。
[7] “中國科學院野生生物資源庫植物離體庫”,國家戰略生物資源技術支撐體系專項。
[8]“LED光源在植物組培快繁生產中的應用研究及示範”,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2014-2015)。
[9] “優質瓜類、城市綠化花草及草原優質牧草新品種選育、擴繁與栽培技術體系研究”,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2011-2013)。
[10] “薰衣草和紅花新品種培育”,中國科學院西部行動計劃項目子課題(2011-2014)。
[11]“環境修復植物資源篩選及產業化快繁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中國科學院支撐服務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行動計劃專項項目,(2012-2014)。
[12]“花卉育種與產業化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地合作局項目(2011-2013)。
[13] “新疆芳香植物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中國科學院科技支新項目(2014-2015)
[14] “乾旱半乾旱地區環境修復植物資源篩選及快繁技術研究與示範”,內蒙古自治區地方政府項目(2011-2013)。
[15]“景觀植物資源篩選與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企業委託項目(2012-2017)。
[16]“雲南芳香植物資源產業化開發研究”,企業委託項目(2014-2018)。 [1] 

石雷成果與獲獎

[1] 2013年,2012年度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三佳特派員”;2012年度中國科學院院地合作獎“先進科技特派員”;
[2] 2013年,第八屆中國花卉博覽會,“桫欏的人工繁殖及瀕危機制研究”獲科技成果和出版物類(技術研發)銀獎,“芳香植物引種與新品種選育”獲科技成果和出版物類(新品種選育)銀獎,《周口店遺址植物》獲科技成果和出版物類(出版物)銅獎(第一完成人);
[3] 2012年,“中國野生生物種質資源保藏體系與關鍵技術創新”獲雲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第四完成人);
[4] 2010年,“藏北高原環境治理植物資源引種栽培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獲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5] 2010年,“芳香植物引種與新品種選育”通過中國科學院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中科院成鑑字[ 2010] 第017號)(第一完成人);
[6] 2009年,《峨眉山植物》獲第七屆中國花卉博覽會科技成果金獎(共同第一完成人);“小羽貫眾”獲花卉展品銀獎(第一完成人),“披針葉新月蕨”獲花卉展品銅獎(第一完成人);
[7] 2009年,“藏北高原環境治理植物資源引種栽培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通過中國科學院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中科院鑑字[ 2009 ] 第025號)(第一完成人);
[8] 2005年,“觀賞蕨類植物資源引種、離體保存與繁育技術研究”通過中國科學院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中科院鑑字[ 2005 ] 第025號)(第一完成人);
[9] 2005年,“觀賞蕨類植物資源引種、離體保存與繁育技術研究”獲第六屆全國花卉博覽會二等獎,《觀賞蕨類》獲三等獎(第一完成人);
[10] 2005年,“重要藤本植物的引種、篩選和栽培適應性研究”通過中國科學院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中科院鑑字[ 2005 ] 第013號)(第二完成人)
[11] 2005年,“鳶尾屬植物引種與篩選”通過中國科學院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中科院鑑字[ 2005 ] 第012號)(第三完成人);
[12] 2004年,“防沙治沙植物資源引種與篩選”通過中國科學院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中科院鑑字[ 2004 ] 第014號)(第一完成人)。 [1] 
新品種
[1] ‘京薰3號’薰衣草 Lavandula angustifolia 'Jingxun 1'(國家林業局品種審定委員會 國S-SV-LA-026-2014),第1完成人;
[2] ‘紅燈籠’百合Lilium 'Red Lantern'(國際登錄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 International Registration,2014.1.30),第1完成人;
[3] ‘小白貓’百合Lilium 'Small White Cat',(國際登錄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 International Registration,2014.1.20),第1完成人;
[4] ‘羞嗒嗒’百合Lilium 'The Shy Girl',(國際登錄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 International Registration,2014.1.29),第1完成人;
[5] ‘科鷹1號’鷹嘴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辦公室 新農登字(2013)第16號),第2完成人;
[6] ‘京薰1號’薰衣草 Lavandula angustifolia 'Jingxun 1'(國家林業局品種審定委員會 國S-SV-S0-009-2012),第1完成人;
[7] ‘京薰2號’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folia 'Jingxun 2'(國家林業局品種審定委員會 國S-SV-S0-009-2012),第2完成人;
[8] ‘科甜1號’甜高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辦公室 新農登字(2012)第25號),第2完成人;
[9] ‘晚花紫’丁香Syringa oblata‘Wan Hua Zi’(國家林業局品種審定委員會 國S-SV-S0-009-2011),第2完成人;
[10] ‘火焰’忍冬Lonicera × heckrottii Rehd. ‘Huoyan’ (河北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S-SV-LH-032-2009 ),第2完成人;
[11] ‘垂紅’忍冬Lonicera × brownii (Regel.) Carrière ‘Chuihong’ (河北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S-SV-LB-033-2009 ),第3完成人;
[12] ‘格雷姆’忍冬Lonicera periclymenum L. ‘Geleimu’(河北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S-SV-LB-034-2009 ),第2完成人;
[13] ‘羅藍紫’丁香Syringa oblata × Syringa vulgaris ‘Loulanzi’(國家林業局品種審定委員會 國S-SV-S0-005-2005),第9完成人;
[14] ‘香雪’丁香Syringa oblata × Syringa vulgaris ‘Xiangxue’(國家林業局品種審定委員會 國S-SV-S0-006-2005),第9完成人; [1] 

石雷專利

[1] 石雷,潘巖,李慧,白紅彤,一種採收迷迭香的方法和製備具有抑菌活性提取物的方法:中國,ZL201210158838.4,2015.7.1
[2] 石雷,餘蓉培,李楊,李東,獲得腎蕨屬植物變異植株的方法及其在育種中的應用:中國,ZL201310043883.X,2014.10.30
[3] 石雷,李楊,李東,一種蕨類植物育苗裝置:中國,ZL201310041580.4,2014.4.9
[4] 石雷,賈惠寧,陳維倫,郭東紅,邢全,李楊,紅苞半朔苣苔的繁殖方法:中國,ZL201310077762.7,2014.3.19
[5] 唐宇丹,石雷,普布次仁,姚娟,邢全,2013,促進砂生槐種子萌發的方法:中國,ZL201110401611.3,2013.10.16
[6] 唐宇丹,石雷,邢全,光果黃花木工廠化育苗的方法:中國,ZL20121028666.0,2013.8.28
[7] 唐宇丹,石雷,普布次仁,尼泊爾黃花木種子的保存和育苗方法:ZL201210286650.8,2013.10.2
[8] 石雷,李慧,白紅彤,一種空氣清新劑及其製備方法與應用:中國,ZL200910083600.8,2013.1.16
[9] 姜闖道,郝海平,石雷、唐宇丹,孫凌臣. 一種根系控温裝置:中國,ZL201010132166.0,2012.12.26
[10] 石雷,李楊,李東. 桫欏孢子的保存方法:中國,ZL200810111904.6,2012.5.19
[11] 唐宇丹,石雷,張金政,王忠全,姚涓,扎西,周直升,洛桑達娃,張鵬. 一種高原林木種苗種植根系防護方法:中國, ZL200910241927.3,2012.11.21
[12] 唐宇丹,石雷,張會金,王忠全,扎西,姚涓,洛桑達娃,張鵬. 一種高原特色囤苗方法及其專用囤苗坑:中國,ZL200910241928.8,2011-06-03.
[13] 白紅彤,石雷,李慧.一種植物揮發油提取裝置及其應用:中國, ZL200910083390.2,2011-08-26.
[14] 石雷,李楊,李東.桫欏的一種繁殖方法:中國, ZL200710179691.6,2011-03-30.
[15] 唐宇丹,何志,姚涓,普布次仁,石雷,2011,一種促進大花黃牡丹種子萌發的方法:中國,ZL200810114440.4,2011-6-22
[16] 崔洪霞,顧曉紅,唐宇丹,張金政,石雷,張會金,姚涓.丁香品種‘羅藍紫’的越冬促長方法:中國, ZL200710063616.3,2011-04-13.
[17] 崔洪霞,顧曉紅,唐宇丹,張金政,石雷,張會金,姚涓.丁香品種‘羅藍紫’的快速繁殖方法:中國, ZL200710063615.9, 2010-02-01.
[18] 白紅彤,石雷,李慧.一種植物揮發油提取裝置:中國, ZL200920107913.8,2010-02-10.
[19] 石雷,徐豔.槲蕨的一種繁殖方法:中國, ZL200410098498.6,2008-08-06 [1] 

石雷論文

(英文題目論文略)
18. 喬文豔,崔洪霞,劉家迅,姜闖道,石雷*. 2010. 高山杜鵑‘Boursault’幼苗對容器栽培的生長響應. 園藝學報,37(6): 977-983
19. 劉雲峯,秦洪文,石雷,張會金,劉立安,姜闖道*,王德爐. 2010. 水淹對水芹(Oenanthe javanica)葉片結構和光系統II光抑制的影響. 植物學報,45(4): 426-434
20. 王 鑫,李志強,谷衞彬,石雷,唐宇丹,高輝遠,趙世傑,姜闖道*. 2010. 鹽脅迫下高粱新生葉片結構和光合特性的系統調控. 作物學報, 36(11): 1941-1949
21. 徐豔,李楊,李東,劉燕,檀龍雲,劉保東,石雷*. 2009. 槲蕨配子體形態發育研究.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17(1):12-16
22. 李翠,程明,唐宇丹,姜闖道,戴紹軍,石雷*. 2009. 青藏高原2種柳屬植物葉片解剖結構和光合特徵的比較. 西北植物學報,29(2): 275-282
23. 路覃坦,張金政﹡,孫國峯,姜闖道,李曉東,石雷. 2009. 四種國產野生無髯鳶尾種子休眠類型的研究.草業學報,18(2): 130-137
24. 毛舒燕,劉東煥,姜闖道﹡,石雷,張金政,邢全,劉立安. 2009. 水分脅迫條件下草莓克隆分株間水分調控及其對光合功能的影響. 生態學報,29(12): 6446-6457
25. 谷昕,李志強,姜闖道﹡,石雷﹡,張會金,邢全. 2009. 水淹導致皇冠草光合機構發生變化並加劇其出水後光抑制. 生態學報,29(12): 6466-6474
26. 杜紅紅,李楊,李東,戴紹軍,姜闖道,石雷*. 2009. 光照、温度和pH值對小黑桫欏孢子萌發及早期配子體發育的影響. 生物多樣性,17(2):182-187
27. 張銀麗,李楊,杜紅紅,李東,季夢成,石雷*. 2009. 消毒方式、無機鹽濃度及光照強度對槲蕨(Drynaria roosii)孢子繁殖的影響. 園藝學報,36(5):711-716
28. 杜紅紅,劉紅梅,石雷,戴紹軍*. 2009. 分子生物學技術在蕨類植物研究中的應用. 植物生理學通訊,45(6):625-632
29. 秦洪文,劉雲峯,王德爐,石雷,張會金,姜闖道*. 2009. 水淹對水芹(Oenanthe javanica)生長的影響. 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8(3):193-197
30. 李楊,張銀麗,季夢成,李東,石雷*. 2008. 桫欏Alsophila spinulosa孢子繁殖技術的研究. 仙湖,7(4):1-4
31. 何志,唐宇丹*,石雷,姚娟. 2008. 蝟實種子休眠與萌發特性研究. 園藝學報,35(10): 1505-1510
32. 程明,李志強,姜闖道*,石雷,唐宇丹,張金政. 2008. 青稞的光合特性及光破壞防禦機制.作物學報,34(10): 1805-1811
33. 張健,張金政,姜闖道*,李志強,石雷,李振宇. 2008. 鳶尾(Iris L.)葉片取向與其光合特性及光抑制的關係. 生態學報,28(8): 3637-3643
34. 高豔,崔洪霞*,石雷,曲延英. 2008. 丁香屬植物葉片表皮形態特徵與環境適應及系統學關聯. 西北植物學報,28(3): 475-484
35. 張開梅,石雷*,李東,張憲春. 2008. 西南鳳尾蕨(Pteris wallichiana Agardh.)發育過程及其孢子的無菌繁殖. 園藝學報,35(1): 94-98
36. 羅麗蘭,石雷*,姜闖道,張金政. 2008. 不同温度下新鐵炮百合幼苗的光合特性及其保護機制. 園藝學報,35(1): 131-136
37. 張開梅,石雷*,姜闖道,李振宇. 2008. 紫莖澤蘭對金毛狗孢子萌發和配子體發育的化感作用. 草業學報,17(2): 19-25
38. 李守麗,石雷*,張金政,莊平. 2007. 大百合子房的離體培養. 園藝學報,34(1):197-200
39. 葛江麗,石雷*,谷衞彬,唐宇丹,張金政,姜闖道*,任大明. 2007. 鹽脅迫條件下甜高粱幼苗的光合特性及光系統II功能調節. 作物學報,33(8): 1272-1278
40. 葛江麗,姜闖道,石雷,谷衞彬,張金政,任大明*. 2007. 輕度鹽脅迫對甜高粱光合作用激發能分配的影響. 瀋陽農業大學學報,38(3): 366-369
41. 李淵博,徐晗,石雷*,李振宇. 2007. 紫莖澤蘭對五種苦苣苔科植物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 生物多樣性, 15(5): 486-491
42. 郭晉燕,張金政*,孫國峯,石雷. 2007. 噴施6-BA促進德國鳶尾根莖芽的萌發. 園藝學報,34(2): 461-464
43. 羅麗蘭,石雷*,張金政. 2007. 低温對解除百合鱗莖休眠和促進開花的作用. 園藝學報,34(2): 517-524
44. 張銀麗,李楊,季夢成,李東,石雷*. 2007. 黑桫欏Alsophila podophylla孢子的無菌栽培. 植物生理學通訊,43(6): 1139-1140
45. 田亦平,姜闖道,張金政,劉燕*,石雷. 2006. 盤葉忍冬與台爾曼忍冬夏季主要光合特性的比較. 園藝學報,33(5): 1125-1128
46. 郭晉燕,張金政*,孫國峯,石雷. 2006. 根莖鳶尾園藝學研究進展. 園藝學報,33(5): 1149-1156
47. 王曉楠,石雷*,劉保東. 2006. 東方莢果蕨配子體發育的研究. 武漢植物學研究,24(4): 310-315
48. 李守麗,石雷*,張金政,龍雅宜. 2006. 百合育種研究進展. 園藝學報,33(1): 203-210
49. 萬勁,石雷*,張金政,湯庚國. 2006. 鹽脅迫對鳶尾葉片生理指標的影響.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30(1): 57-60
50. 李守麗,石雷*, 張金政. 2006. 大百合與百合屬間授粉後花粉管生長髮育的觀察. 園藝學報,33(6): 1259-1262
51. 徐豔,劉燕,石雷*. 2006.大葉黑桫欏孢子超低温保存初探. 植物生理學通訊,42(1): 55-57
52. 裴海霞,石雷*,張金政,姜闖道,義鳴放. 2006. 不同光週期對德國鳶尾‘Royal touch’花芽分化和光合作用的影響.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14(6): 477-481
53. 王曉楠,石雷*,劉保東. 2006. 木賊科氣孔器的掃描電鏡觀察. 植物研究,26(2): 147-150
54. 王曉玲,石雷*,孫吉雄,張金政,劉立安,魯韌強,姜闖道. 2006. 遮蔭對山麥冬生長特性和生物量分配的影響. 植物研究,26(2): 225-228
55. 王曉玲,孫吉雄,石雷*,張金政. 2006. 三種山麥冬屬植物光合特性研究. 草原與草坪,3: 31-34
56. 張開梅,石雷*,李東. 2006. 普通針毛蕨配子體發育的研究. 植物研究,26(1): 70-73
57. 徐豔,石雷*,劉燕,李東. 2005. 白玉鳳尾蕨孢子繁殖技術的研究. 園藝學報,32(4): 658-662
58. 張開梅,石雷*,李東. 2005. 劍葉鳳尾蕨配子體發育的研究. 植物學通報,22(5): 566-571
59. 湯正輝,石雷*,陳維倫,苗琛,邢全. 2005. 異裂苣苔的組織培養和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學通訊,41(5): 643
60. 張開梅,石雷*. 2005. 傅氏鳳尾蕨配子體發育的研究.植物學通報,22(增刊: 50-56)
61. 張開梅,石雷*,李東. 2005. 烏毛蕨配子體發育的研究.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13(5): 419-422
62. 張開梅,石雷*,張憲春. 2005. 三角鱗毛蕨配子體發育的研究. 武漢植物學研究,23(3): 276-279
63. 湯正輝,石雷*,陳維倫,苗琛,邢全. 2005. 台閩苣苔的組織培養和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學通訊,41(4): 497
64. 湯正輝,石雷*,陳維倫,苗琛,李振宇.2005. 半蒴苣苔的組織培養和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學通訊,41(3): 333
65. 湯正輝,石雷*,陳維,郭東紅,林宏輝. 2005. 苦苣苔科植物的離體培養及快速繁殖. 張啓翔(主編),中國觀賞園藝研究進展. Pp304-307.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66. 唐宇丹*,王黎莉,石雷. 2005. 遼東櫟引種馴化適應性研究初報. 張啓翔(主編),中國觀賞園藝研究進展. Pp205-211.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67. 徐豔,石雷*,劉燕,劉保東,李東. 2005. 闊鱗瘤蕨(水龍骨科)配子體形態發育的研究. 植物研究,25(1): 34-38
68. 張佔江,石雷*,張稱意,張金政. 2005. 五葉爬山虎實生苗的生長特徵對水分梯度下保水劑的反應. 植物研究,25(1): 74-79
69. 萬勁,石雷*,張金政,湯庚國. 2005. 乾旱脅迫對鳶尾幼苗SOD酶活性及滲透調節物質的影響. 中國植物園,22-27
70.邢全,劉立安,苑虎,石雷*. 2005.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多肉植物的記錄與計算機化管理. 中國植物園,136-144
2018
Sun MY§, Li JY§, Li D, Huang FJ, Wang D, Li H, Xing Q, Zhu HB, Shi L*. 2018. Full-length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and modular organization analysis of the naringin/neoeriocitrin-related gene expression pattern in Drynaria roosii. Plant Cell Physiol., 59: 1398-1414.
Li JY, Li D, Du X, Li H, Wang D, Xing Q, Yao R, Sun MY*, Shi L*. 2018. Modular organization analysis of specific naringin/neoeriocitrin related gene expression induced by UVC irradiation in Drynaria roosii. Environ. Exp. Bot., 156: 298-315.
2017
Sun MY, Li JR, Li D, Shi L*. 2017. Complete chloroplast genome sequence of the medical fern Drynaria roosii and its phylogenetic analysis. Mitochondr. DNA Part B, 2:7-8.
2016
Zhu Xiaopei, Chai Min, Li Yang, Sun Meiyu, Zhang Jinzheng, Sun Guofeng, Jiang Chuangdao, Shi Lei*. 2016. Global transcriptome profiling analysis of inhibitory effects of paclobutrazol on leaf growth in lily (Lilium LongiflorumAsiatic hybrid).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7: 491
2015
Suo JW, Chen SX, Zhao Q, Shi L*. 2015, Dai SJ*. Fern spore germination in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Frontiers in Biology, 10(4):358-376.
Li Y, Shi L*. 2015: Effect of maturity level and desiccation process on liquid nitrogen storage of green spores of Osmunda japonica.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120:531-538.
Li T, Liu YJ*, Shi L, Jiang CD. 2015. Systemic regulation of photosynthetic function in field-grown sorghum.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94: 86-94.
2014
Li Y, Shi L*, 2014, Effect of desiccation level and storage temperature on green spore viability of Osmunda japonica, Cryobiology,68:446-450
Li Y, Shi L*.2014. Effect of maturity level and desiccation process on liquid nitrogen storage of green spores of Osmunda japonica,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Doi:10.1007/s11240-014-0619-9
Li T, Liu LN, Jiang CD*, Liu YJ, Shi L*. 2014. Effects of mutual shading on the regulation of photosynthesis in field-grown sorghum. 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B, DOI: 10.1016/j.jphotobiol.2014.04.022
Hao HP, He Z, Li H, Shi L*, Tang YD*.2014. Effect of root length on epicotyl dormancy release in Paeonia ludlowii, Tibetan tree peony seeds, Annals_of_Botany, 113:443-452
2012
Hao HP, Jiang CD*, Zhang SR, Tang YD, Shi L*. 2012. Enhanced thermal-tolerance of photosystem II by elevating root zone temperature in Prunus mira Koehne seedlings. Plant Soil, 353(1):367-378
2011
Jiang CD, Wang X, Gao HY, Shi L, Chow WS*. 2011. Systemic regulation of leaf anatomical structure, photosynthetic performance, and high-light tolerance in sorghum. Plant Physiology, 155: 1416–1424
Zhang KM, Liu BD, Fang YM, Shi L*, Tang SJ. 2011. Studies on the gametophytes of eight chinese species of Dryopteris (Dryopteridaceae). American Fern Journal, 101(1):12–24
2010及以前
Wang XN, Chen SX, Zhang H, Shi L, Cao FL, Guo LH, Xie YM, Wang T, Yan XF, Dai SJ*. 2010. Desiccation tolerance mechanism in resurrection fern-ally Selaginella tamariscina revealed by physiological and proteomic analysis.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9(12):6561-6577.
Chai YY, Jiang CD, Shi L, Shi TS, Gu WB*. 2010. Effects of exogenous spermine on sweet sorghum during germination under salinity. Biologia Plantarum, 54(1): 145-148
Li Y, Zhang YL, Jiang CD, Wang T, Wang Q, Shi L*. 2010. Effect of storage temperature on spore viability and early gametophyte development of three vulnerable species in Alsophila (Cyatheaceae). Australian Journal of Botany, 58(2):89–96
Zhang ZJ, Jiang CD, Zhang JZ, Zhang HJ, Shi L*.2009. Ecophysiological evaluation of the potential invasiveness of Rhus typhina in its non-native habitats, Tree Physiology. 29:1307-1316
Mao SY, Jiang CD, Zhang WH, Shi L*, Zhang JZ, Chow WS, Yang JC. 2009. Water translocation between ramets of strawberry during soil drying and its effects on photosynthetic performance. Physiologia Plantarum, 137:225–234
Cui HX*, Gu XH, Shi L. 2009. In vitro proliferation from axillary buds and ex vitro protocol for effective propagation of Syringa × hyacinthiflora ‘Luo Lan Zi’. Scientia Horticulturae, 121:186–191
Li Jia, Xing Q, Chen WL, Guo DH, Shi L*. 2009. Tissue culture and rapid propagation of Chirita medica D. FANG EX W.T. WANG. Propagation of Ornamental Plants, 9(2):97-101 [1] 

石雷著作

1. 林尤興,陸樹剛,石雷. 2008,水龍骨科. 傅立國,洪濤,林祁(編輯). 中國高等植物第二卷. 青島:青島出版社
2. 盧思聰,田亦平,石雷. 2008. 家庭養花入門.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3. 李振宇,石雷(主編). 2007. 峨眉山植物. 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4. 盧思聰,石雷. 2005. 大花惠蘭.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5. 靳曉白,石雷,唐宇丹,孫紅梅,辛霞(譯). 2004. E. 萊德雷,J. 格琳(主編). 達爾文植物園技術手冊,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6. 石雷,湯正輝. 2004. 苦苣苔科植物的組織培養與離體保存. 李振宇和王印政(主編). 中國苦苣苔科植物. 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7. 邢全,石雷. 2004. 苦苣苔科植物的栽培. 李振宇和王印政(主編). 中國苦苣苔科植物. 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8. 石雷,張金政等(主編). 2003. 防沙治沙植物資源及其利用.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9. 石雷(主編). 2002. 觀賞蕨類.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10. 石雷,李東. 2002. 觀賞蕨類植物. 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11. 石雷. 1999. 水龍骨科星蕨亞科. 中國植物誌6(2). 北京:科學出版社
參考資料
  • 1.    石雷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引用日期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