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鍾寺

(雲南省賓川縣雞足山寺院)

鎖定
石鍾寺,四周古樹參天,翠竹環繞,流水潺漏,為雞足山古寺,在祝聖寺後面仙鶴山下,背靠獅子林望台,面向缽盂山。 [2]  據範《志》載,創自唐時,永樂(1403-1424)、正統(1436-1449)年間,敕賜大少林寺了通、了曉重建。 [1] 
中文名
石鍾寺
別    名
雞山古寺
所在地
仙鶴山下背靠獅子林望台
記錄文案
《 雞山志略· 諸寺原始》

石鍾寺歷史沿革

據《範志》 載,明永樂(1403 一1424 )、正統(1436 一1449 ) 間,敕賜大少林寺僧了通、了曉重建,秉承了少林武術一脈,是全山的武術參學之處。 [2]  弘治年間(1488 一1505 ) ,僧圓明再修,萬曆年間(1573 一1619 ) ,僧周輝建毗盧閣。清康熙庚戌(1670 ) ,僧洪舒、廣睿重建殿閣。康熙辛未( l 691 ) ,姚安土官高奣映建彌勒殿、樓、閣、卧佛等。民國時期( 1911 一1949 )僧真心建後閣。
1952年、1963年,人民政府兩次撥款修理石鍾寺,“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毀。
1998年,經人民政府批准,宏究才在原址上逐漸修復。 [1] 

石鍾寺寺名傳説

相傳寺左有水潭,上懸崖石,叩之如鍾,故名石鍾。石鐘聲傳百里,故法天有聯贊之:“石鐘聲徹三千界;雞足名標第一山。”
還有一種説法:這座大寺旁矗立着一塊天然大岩石,方圓三丈有餘,圓溜溜,黑黝黝,平滑光亮,宛如一大石鍾,每到臘月初八釋巡牟尼得道之日,大石就發出“空空空”的聲音。傳説,這石鍾是釋迎牟尼神堂前的一個大吊鐘。有一天,石鍾變換法身施禮道:“弟子是提醒我佛到雞足山傳經,弟子願一同前去報時!”釋迦牟尼點頭許諾,就在臘月帶石鍾來到雞足山。石鍾落在了通、了曉所建寺前,給山中眾僧報時。從此,了通特把此寺取名“石鍾寺”。 [1] 

石鍾寺寺院建築

石鍾寺位置適中,地勢開闊平坦,寺前方照壁上有一幅珍貴的南海普陀觀音像。觀音播灑甘露,救苦救難普度眾生。畫面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門外有石雕大獅子一對,分列兩旁,活靈活現。大門的工藝精緻,飛檐趣角、凌空欲飛,樑柱斗拱,雕龍刻風,花紋細緻。兩邊門方上懸于右任書寫的對聯.“石鍾無聲有聲皆幻;如來有像無像是虛。”書法遒勁瀟灑。在中軸線上依次有天王殿、彌勒殿、大雄寶殿、雨花台、後閣。彌勒殿前是鐘樓、鼓樓,左右對峙。大雄寶殿兩廂有四殿、四堂,後閣為五間重檐歇山式,閣前為講經受戒的雨花台,貯藏經的石鍾閣。東廂後面有方丈室,並有供遊人住宿的幽靜小院;西廂後面有靜室,專供僧人閉關靜居。整座寺院、佈局對稱,條理井然。寺外有菜圃,有蘋果園,還有大面積竹林,筍源豐富。
大雄寶殿為五間單檐歇山宮殿式建築,殿中供三世佛,佛像後均嵌背光古銅圓鏡一面,周約20釐米,殿中東、西兩大圓柱下有須彌座,各塑站立佛像一尊。大殿蓮座後方佛台上有巨大睡佛一尊,睡佛頭朝東方,側身面北而卧,右手枕於頭下,左手順放腿側,閉目靜卧,造型自然,線條柔和豐滿。睡佛為木胎泥塑,金裝彩繪,身長8米,寬1.5米,大有視之若醒、呼之則寐之態。
觀音殿為單檐的士木結構,殿內供釋迦牟尼佛和觀音菩薩。兩側為銅鑄的二十一度母。殿前,暫供細玉釋迦牟尼佛,睡佛雕道精緻,長7米,重約25噸,是雲南最大的玉佛之一。
參考資料
  • 1.    賓川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雞足山志》.雲南:雲南出版集團公司,雲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109-111頁
  • 2.    雞足山(4A)  .大理州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