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蔭祥

鎖定
2008年4月21日凌晨1點12分,素有“食神”之譽的湘菜特級大師石蔭祥先生在長沙去世,享年92歲。
中文名
石蔭祥
國    籍
中國
逝世日期
2008年4月21日
職    業
廚師
主要成就
“食神”之譽
性    別

石蔭祥相關事件

石蔭祥 石蔭祥
他是毛主席最欣賞的廚師.
毛主席幫他起菜名
石蔭祥小時候家境很苦,父親40歲就去世了,與母親相依為命的石蔭祥賣過報,做過小生意。1933年,15歲的石蔭祥經親戚引見,去長沙當時著名的曲園酒家做學徒,跟着當時的大師傅史玉和學手藝。在石老爺子90歲高齡時,記者獨家採訪過他,他對當年的情形仍記憶猶新:“在教徒非常嚴厲的史玉和大師傅手下,我是唯一從沒捱過打的徒弟。”
石老爺子在業內德高望重,幾十年來,他培養了不少湘菜人才,眾多“湘菜大師”都是他的徒子徒孫。他的弟子中許多都已成為中國烹飪界和湘菜領域的風雲人物。
1959年3月毛澤東到湖南,由他擔任主廚,主席吃了他做的菜很高興,讚歎道,“真夠味!這隻有在家鄉才能吃到!”
1968年毛主席回到湖南後,仍讓石蔭祥負責自己的飲食。最讓石蔭祥記憶猶新的,是毛主席親自為他發明的一道新菜起名字。有一次石蔭祥做了道自己取名“麪包夾魚片”的菜,毛主席在品嚐之後覺得很好吃,但認為名字不妥,想了想便説:“湖南是魚米之鄉,又稱芙蓉國,就叫芙蓉魚排吧!”從1959年開始到1975年,毛主席每次回到湖南,都由石蔭祥掌勺。石蔭祥還對本報記者回憶道,毛主席最後一次離開長沙時,他比其他人早得到消息,趕緊去菜園扯了一大把新鮮的小白菜給毛主席帶走了……
在70多年的烹飪生涯中,無論胡耀邦的瀏陽口味,還是江澤民喜愛的“粉蒸肉”,石蔭祥都能遊刃有餘地完成任務。石蔭祥成為第一個被湖南省政府授予“湘菜大師”並享有“中國烹飪大師”榮譽稱號的湘廚。
他不吃辣
“真正湘菜應辣而不烈”
儘管是著名的烹飪大師,但石蔭祥的家人也很少有口福吃到他做的菜。
他的外孫、蓉園賓館辦公室主任陳自剛先生告訴我們:“沒看見外公在家裏做菜,都是外婆做了”。外面很多人都知道石蔭祥是湘菜名師史玉和先生的弟子,卻很少有人知道史玉和就是石蔭祥的岳父。出生廚師世家的妻子史秀英從小耳濡目染,手藝自然也不在話下。早些年,石蔭祥家族聚會常常要做三四桌飯菜,都是史秀英一個人張羅。
90歲的石老爺子耳聰目明,牙齒齊整,只是左腳關節有些腫痛,拄起了枴杖,右手拿了一輩子菜刀,虎口因常年貼膏藥而黑白分明,用他自己的話來説就是:“這個手太辛苦了……”他的生活飲食比較簡單,每餐大多為一葷一素一湯,口味適中,鹹淡適宜。他説,“我不吃辣椒,要吃也只是加一丁點……我發現,現代人的口味都重了,什麼菜都是一把辣椒,辣得別人叫,辣得別人跳,這並不就代表了湘菜。其實,傳統的湘菜宴,一桌(20個菜)也就三四道辣椒菜……現在很多人對湘菜的理解似乎是進入了一個誤區。”
對於提出的如何理解湘菜“辣”的特點這一問題,老爺子思索了半晌説:“真正的湘菜應該是辣而不烈,湖南菜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不能只靠辣。”
他的秘訣
好吃、好看,還要好聽
“選料認真,切配精細,烹調講究,味別多樣”,這是石蔭祥的烹調態度和他的“湘菜訣竅”,更像他的一種人生態度。

石蔭祥烹調風格

非常注重原汁原味、口味適中、濃淡適度。在菜品的創新上,石蔭祥動足了腦筋,單冬菇的做法,他就從原蒸冬菇、冬菇蒸雞翅等幾個品種延伸至雙豔冬菇、菊花冬菇等十款新品,即便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鵪鶉蛋,經過他的開發,也首創出水晶、鍋貼、麻仁香桃等多種鵪鶉蛋菜式。以往湘菜不太注重造型,為了讓湘菜好吃好看,石蔭祥成為了湘菜美容的“魔術師”,他的原則是,每上一道新菜,不但好吃、好看,還要好聽(集思廣益為新菜取個好名),真正做到色、香、味、形、器、養生的和諧統一。
石蔭祥為湘菜做出的最大貢獻,在於他出版了40萬字的長篇鉅著《湘菜集錦》,這是一本湘菜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書,彙集了500多種湘菜菜品,涵蓋了正宗的湖南名菜,也開創了廚師親自寫書的先河。隨後,他還出版了《湘菜集錦續集》、《湘菜集錦續續集》、《湘菜集錦·豆製品集》等著作。為總結和發展湘菜作出了重要的開創性貢獻。
石蔭祥的外孫陳自剛先生透露説,石蔭祥正在撰寫的《湘菜集錦·素菜集》一書,計劃包括200道湘菜素菜菜式,已完成120道,在病牀上的他還念念不忘這本書的寫作,如今,已成為春天裏永遠的遺憾了……
石蔭祥先生追悼會在2008年4月23日下午三點在長沙陽明山殯儀館舉行。

石蔭祥出版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