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柳鄧

鎖定
石柳鄧(1737年-1797年或 [3]  1796年), [4]  貴州松桃大塘人。苗族。清乾隆嘉慶年間苗族起義領袖。 [3] 
石柳鄧喜習武,正直剛強。因家裏貧困,靠耕種少量土地和賣草鞋為生。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與四川秀山縣青龍屯漢族農民一起,參加抗糧抗租鬥爭,搗毀土司衙門,分了土司財物。接受白蓮教反清宣傳,堅定了發動苗民起義的信心和決心。次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聯絡湖南永綏(今花垣縣)石三保、乾州(今吉首)吳八月、吳隴登等聚會議定翌年正月十八日同時起義。提出“官有萬兵,我有萬山,其來我去,其去我來”的戰略戰術原則。 [3] 
後事情泄露,於乾隆六十年(1795年)正月十三日,在貴州大塘汛提前起義,圍正大營、嗅腦營和松桃廳城。思南、印江及鎮遠四十八溪地方苗族人民紛起響應,擁眾萬餘,並進入四川秀山縣境。懲治貪官豪紳。嘉慶元年(1796年),據險抗擊雲貴總督福康安與四川總督和琳所率兩廣、兩湖、雲貴、四川七省兵。後遭新任清軍統帥額勒登保軍圍擊,平隴、乾州失陷,退守石隆。後因義軍糧草缺乏、武器不足,在戰鬥中頭負重傷犧牲。 [3] 
所處時代
清代
民族族羣
苗族
出生地
貴州省松桃廳大塘汛大寨寅
出生日期
1737年
逝世日期
1796年
主要成就
領導農民起義
本    名
石柳鄧

石柳鄧人物生平

石柳鄧,清乾隆二年(1737年)出生在貴州省松桃廳大塘汛大寨寅(今長興堡鎮大寨寅村)一個苗族農民家庭。
石柳鄧自幼家境貧寒,僅靠少量土地和父親農作之餘編打草鞋出賣勉強維持生計,家有妻子、3個兒子和兩個兒媳、1個孫子。自幼勤學武術,通曉刀、矛、箭、叉等。
自清初改土歸流後,清政府在苗族地區建立了府、廳、州、縣等行政機構和鎮、協、營、汛等軍事據點,對苗族人民進行直接統治。清朝各級大小官吏爭相掠奪和剝削苗族人民。滿、漢地主和高利貸商人也在苗族地區大肆盤剝。他們兼併、掠奪苗民土地,役使貧困苗民。在這種情況下,苗族人民往往“收穫甫畢,盎無餘粒,此債未清,又欠彼債,盤剝既久,田產罄盡。”當時處於土地日益集中,階級矛盾非常尖鋭的形勢。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湘黔川鄂邊界一帶發生大旱,糧食歉收,羣眾渴難以解決。但地主官僚仍變本加厲催租逼債,各種徭役捐税有增無減。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秋,四川省秀山縣青龍屯的漢族農民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被迫起來反抗,進攻土司衙門,但一時未能攻下。石柳鄧聞訊後,即率大寨寅一帶的苗民前往支援,搗毀了土司衙門,分了土司財物,打退前來鎮壓的官兵,聲勢越來越大,迫使清政府減免了災區一年的糧賦。石柳鄧返回家鄉後,便四處聯絡,很快與川、湘、鄂邊界的反清組織白蓮教取得聯繫。是年臘月,石柳鄧同苗族女首領石乜妹到湖南鳳凰廳鴨寶寨的吳隴登召開秘密會議,參會者歃血為盟,決定於次年正月十八日分別在各苗寨同時起義,苗漢農民紛紛參與,呈現燎原之勢
清乾隆六十年(1795)正月初,石柳鄧組織人馬,在大寨寅演練陣法,準備起義。由於消息外泄,松桃協都司孫清元會同松桃同知沈丙,糾集清兵300人搶先於正月十六日偷襲大寨寅。石柳鄧臨危不懼,當即宣佈自任統兵元帥,舉起義旗,率領義軍殺出重圍,並立即通知各苗寨提前起義。於是,石柳鄧很快組織了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他們趁清兵立足未穩,一鼓作氣,殺回大寨寅,把清兵趕回松桃城。接着,石柳鄧一面派人通知湘西各地義軍迅速行動,一面兵分三路,向清兵發起猛烈進攻。一路進攻四川秀山,一路直攻松桃城,一路攻打盤石汛、正大營。著名的乾嘉苗民起義爆發了。
石柳鄧舉起統兵元帥的旗幟,提出了“逐客民、復故地”的口號。所謂客民,是指侵佔苗民土地的滿、漢地主和高利貸商人。三路義軍,所向披靡,陷城拔寨,勢不可擋。幾天內,秀山所屬的11個甲有7個落入義軍手中。盤石汛被攻陷後,義軍合圍攻打松桃城,清兵被迫棄城爬上了城南的雲落屯。
石柳鄧在攻佔盤石汛、松桃城後,進兵正大營,清朝總兵和提督被困,束手無策。各路義軍勢如破竹,節節勝利,進而又提出了“窮苦兄弟跟我走,大户官吏我不要”的口號,湖南永綏廳石三保、鳳凰廳吳半生、乾州廳吳八月等各寨苗民也紛紛起來響應,義軍聲勢迅速壯大,很快控制了包括湖南、四川、貴州共計3省府13廳縣,極大地震懾了清王朝的統治。各省總督、巡撫一面派兵鎮壓,一面上報朝廷告急。乾隆下旨“痛加剿洗”,調集湖廣、雲南、貴州、四川等省總督,統率18萬清軍血腥鎮壓,湖北省的荊州八旗、四川省的屯練、降番以雲南總督福康安、四川總督和琳、清廷侍衞勒登保、湖南提督劉君輔分四路向義軍大舉圍剿,戰鬥從此在湘黔邊區全面展開。被任命為四路清軍統帥的福康安率部於農歷三月初四抵銅仁,四月初三進入松桃城。福康安一路北上,與四川總督和琳率領的清軍進行南北夾擊,在長興五里牌會合後直撲大寨寅,將“苗寨星羅、人煙稠聚”的大寨寅付之一炬,燒殺了無數老弱婦孺。石柳鄧將主力轉移到湘西后,與石三保率領的義軍會合,在達水寨伏擊清軍獲勝。不久,兩支隊伍撤退到乾州廳平隴。八月民主選舉了統一的指揮機構,石柳鄧從大局出發,謝絕擁戴他為王的提議,推舉吳八月為“王”,石柳鄧任開國將軍,石三保任護國將軍,吳半生為翻天將軍,石乜妹為超男將軍,吳隴登擔任義軍的聯絡事宜。義軍利用高山峻嶺的有利地形,充分依靠各地羣眾,運用機動靈活的戰術,不斷給清軍以沉重打擊。繼後,由於各路清軍先後圍攻苗地,形成了以平隴為中心的抗清根據地保衞戰,取得了登高坡戰役的勝利。清統治者又採取了“以苗治苗”的分化政策,以官秩和金帛進行招撫和利誘,收買叛徒,用計俘獲了起義軍傑出首領吳八月,使起義遭受嚴重挫折。吳八月英勇就義後,石柳鄧扶持吳八月長子吳廷禮、四子吳廷義堅持高舉義旗,指揮義軍與清軍浴血奮戰。清嘉慶元年(1796)十二月,平隴保衞戰中,起義軍首領石柳鄧在貴魚坡陣亡。 [1] 

石柳鄧軼事典故

馬巖位於碧江區東南隅,因一崖壁上顯一片馬形白巖而得名。
馬巖原來叫老狗橋,後來才易名為馬腳巖。
馬巖的易名有一則感人肺腑的故事。
故事還得從乾隆末嘉慶初説起。
銅仁是苗漢民族雜聚之地。乾隆晚期,苗族人民為反抗官吏與地主對苗民土地的掠奪、殘酷的剝削而發動了起義鬥爭。起義軍首領就是苗民石柳鄧,義軍中有苗民,也有漢人。起義軍將士人人勇猛,個個剽悍,打起仗來鋭不可當。
他們既能分散伏擊,又能衝鋒陷陣,不到一年就攻佔了銅仁周邊的許多州府縣鄉;還與湖南義軍聯合作戰,打死了雲貴總督福康安。
有一年,石柳鄧率起義軍攻陷了銅仁,隊伍在城內休整。乾隆時期,銅仁是府衙所在地,交通十分方便,河通洞庭長江,路聯湖廣川漢,是黔東的交通樞紐。商業十分繁榮,這裏扼錦江,守武陵,又是兵家必爭之地。銅仁被起義軍攻陷後,清廷震驚,急調湖廣清軍前來圍剿,很快就到了老狗橋。
居住在老狗橋的苗漢百姓擁戴石柳鄧,支持起義軍,見清軍快來了,人人心裏都很着急,便自動聚攏在一起商量,決定選派報信人。有個叫巖生的青年後生自告奮勇,願冒死獨自前往。
巖生是個好後生,體格健壯且行走如飛,大傢伙很放心,催巖生快上路。巖生拜別鄉親,三步兩蹬就上到了山頂,因為心急如焚,仍嫌自己走得太慢。心想要是有匹馬該有多好,就可以趕在清軍的騎兵到達前把消息送到了。正在胡思亂想之際,忽聽身後有駿馬嘶鳴,向後一看,那馬正友好地朝他點頭。巖生見駿馬通身光潔,四蹄雪白且鞍轡俱全,便欣喜若狂地抱着駿馬頸撫摸,駿馬也很通人性地用頭在巖生的脊背上磨蹭。
巖生輕輕地拍了拍馬頭,輕靈地翻身上馬,那白色駿馬便四蹄生風地朝銅仁城奔馳而去。巖生坐在馬上,感到耳邊生風,如騰雲駕霧一樣。一袋煙的工夫,便到了銅仁城北門口。巖生翻身下馬,向守門的義軍士卒走去,講明瞭自己的來意,便隨守門的士卒進城拜見了石柳鄧,通報了清軍快逼進老狗橋的緊急軍情。稟報完畢,顧不上喝口清水,巖生又馬不停蹄地往回趕。
不到一袋煙的工夫,巖生回到了駿馬原來現身的山頭,駿馬到了這裏卻不肯挪動半步。巖生以為馬跑累了,只得翻身下馬。只見駿馬已通身汗濕,便心痛地拍了拍馬身,表示歉意。駿馬沒有再走的意思,巖生無奈,只得和駿馬告別,自個兒朝山下走去。
巖生走了幾步,忽聽背後的駿馬一聲嘶鳴,巖生回頭一看,只見駿馬騰空而起,向寨子後面的絕壁飛去,眨眼間便不見了蹤影。
巖生飛步奔向山下,把情況一五一十地向大家説了。眾鄉親感激地再朝寨子後邊的絕壁上張望時,只見壁上果真有一匹白馬鑲嵌在深灰色的巖壁上,馬身上流淌着無數條水柱,像剛從遠方奔馳而來。
人們這才知道那匹白馬是匹神馬。
清軍趕到銅仁府城時,石柳鄧的起義軍早已不見了蹤影。
老狗橋的苗民漢人為感謝神馬救助之恩,便將村名改為“馬腳巖”以示紀念。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