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寨村

(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南礤鎮石寨村)

鎖定
梅州市蕉嶺縣石寨村位於南磜鎮中東部。起源於明朝正統年(1449 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自然與人文環境保存良好的客家農耕文化的典型。 [5]  我村轄20個村民小組,在冊户數593_户,人口2075人;全村總面積14.85_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04.38畝。我村年平均氣温為21.7℃,年降雨量約為1304mm,氣候特徵亞熱帶地區海洋性季風氣候。主要經濟作物有煙葉,村特色經濟收入有小水電、毛竹、林木、烤煙、紅菇,上一年我村農村經濟總收入為947萬元。近年來,我村發展經濟的措施以及成果:依託山區優勢,發展了本村特色經濟。
2019年12月25日,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評為國家森林鄉村 [1] 
中文名
石寨村
行政區類別
地理位置
南磜鎮中東部
人口數量
2075 人
機    場
梅州客都機場
火車站
梅州站梅州西站
車牌代碼
粵M
方    言
梅州話
耕地面積
1604.38畝

石寨村村莊簡介

石寨村原為北礤鎮政府駐地,為北礤鎮的經濟、教育、行政中心。村內有建於明朝的石寨土樓,為典型的客家防禦性民居建築。

石寨村文化底藴

石寨村 石寨村 [2]
石寨村位於蕉嶺縣城東北34公里,山脈屬武夷山脈,呈西北——東南走向,地形呈河谷盆地,該村近期被省文聯、省民協認定為第三批廣東省古村落
石寨村依山傍水,人文薈萃,是自然與人文環境保存良好的客家農耕文化的典型,具有五百多年的悠久歷史,由郭氏郭仲一(田佑)公,於明朝正統年(1449 年)閩杭竹山南遷到石寨開基。村中,祖堂、樹德樓、方樓、崇德樓、田子屋、華祝堂、儒林第等建築完好,其中樹德樓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村外,馬山巍然屹立,石寨河像一條護城河,曲折蜿蜒自北朝南環抱古村,滋潤和澆灌着這片沃土。村寨有千年古榕和古塔,有馬山祖祠和祖屋碑誌。兩座明清時期紀年的客家方樓,歷史悠久、建築古樸,是閩西客家方土樓分佈至南邊的下限,粵東梅州客家圍龍屋的分界線。其中建於明嘉靖元年 (1522年)的方土樓又是閩粵地區現存有明確紀年最早的方土樓。另一座“ 樹德樓”建於清康熙元年(1662年),均保存完好,對於研究閩粵贛客家人遷徙歷史、文化交匯以及明清時期客家方樓的建築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石寨村現有586户人家,人口2072人,素有崇文重教的傳統。村民中有“賣谷賣豬,也要供子女讀書”的説法。舊社會時期,各房父老為了鼓勵學生刻苦讀書,指定有“學田”、“學谷”獎勵成績優秀的學生,有的中學畢業後可以領到“學谷”。先後設有私塾智仁學堂、景程軒學堂、敦仁樓私塾、老實堂私塾、梁下私塾、小德草廬私塾、狗打坑學堂,以教習三字經、增廣賢文、四書五經為主。
據載,一九二九年十月十七日,朱德帶領的中國工農紅四軍六千餘人,從福建到廣東大埔,於第二天傍晚經過石寨村聖王山。為了不打擾當地羣眾,部隊露宿於聖王山上一條三公里長的石砌古道上。石寨村羣眾用客家人的純樸熱情待客。拿出在聖王山上採摘的紅菇,宰殺家雞,獻新米熬成了一鍋鍋紅色的粥,讓朱德和戰士們充飢。從此,石寨的紅菇粥被親切地稱為紅軍粥。這條三公里長曾經坐滿紅軍的古石砌路,也被親切地稱為紅軍路。
據瞭解,為更好地保護石寨古村落,2011年,蕉嶺縣制訂了梅州市蕉嶺縣南磜石寨村旅遊規劃與開發方案,對石寨村的資源、優勢條件、佈局與功能進行了詳細的論證,並制訂了2011到2020年的保護髮展方案,爭取打造成為廣東省最美麗的古村落 [3] 

石寨村獲得榮譽

2019年9月,石寨村入選首批“廣東省文化和旅遊特色村”名單。 [4] 
2019年12月25日,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評為國家森林鄉村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