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直齒真鯊

鎖定
直齒真鯊(Carcharhinus brevipinna (Miiller et Henle,1841))是真鯊科、真鯊屬的一種鯊魚。體呈紡錘型。頭寬扁。尾基上下各具一凹窪。吻平直而中常。眼圓,瞬膜發達。前鼻瓣不明顯;無口鼻溝或觸鬚。口裂弧形,口閉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上下頜齒較小,皆窄而直立,上頜齒具細鋸齒,下頜齒邊緣光滑。噴水孔缺如。背鰭2個,背鰭間無隆脊,第一背鰭中大,起點稍後於胸鰭內角,後緣深凹,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稍後於臀鰭起點,後緣微凹,后角尖突;胸鰭大型,鐮刀形,後緣深凹,外角鈍圓,內角圓形,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圓鈍。體背側灰褐色,腹側灰白;體側具一不顯之白色縱帶;幼魚時各鰭淡色,隨著成長,各鰭或多或少具有黑色鰭尖。
棲息於暖温帶和熱帶近海和大洋大陸架、島架,從表層至75米處,通常在淺海至30米處,成羣善泳,常躍出水面。分佈於東印度洋及西太平洋,非洲沿岸,北美東南岸及南美洲東岸海域。在中國分佈於台灣東北海域、南海。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拉丁學名
Carcharhinus brevipinna (Miiller et Henle,1841)
別    名
黑翅沙
太平洋長鼻銀鮫
旋轉鯊
短鰭真鯊
薔薇白眼鮫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軟骨魚綱
亞    綱
板鰓亞綱
真鯊目
亞    目
真鯊亞目
真鯊科
真鯊屬
直齒真鯊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Müller & Henle,1839
保護級別
(IUCN)2005年 ver 3.1——近危(NT) [3] 
中文名
直齒真鯊
外文名
Blacktipped Shark
同義學名
Isogomphodon maculipinnis Poey 1865

直齒真鯊動物學史

穆勒和亨勒(Müller&Henle)於1839年首次將直齒真鯊描述為Carcharias brevipinna。此後不久,該鯊魚經歷了一系列名稱更改,包括Squalus brevipinnaAprinodon brevipinna,最後更改為有效學名Carcharhinus brevipinna。屬名Carcharhinus源自希臘語“ karcharos” (意思是鋭化)和“ rhinos” (意思是鼻子)。 [4] 

直齒真鯊形態特徵

剛產仔鯊長60-75釐米,雄成魚長159-203釐米,可達278釐米。雌成魚長170-200釐米,可達278釐米。體紡錘形,軀幹較粗大,向頭、尾漸細小。頭平扁,頭長稍小於全長的1/4。尾稍側扁,短於頭和軀幹長,尾鰭基底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平扁中長,背視三角形,前緣鈍尖,側視延長尖突。口前吻長約為頭長的1/3,鼻孔外緣連線中點至吻端間距略小於鼻孔內緣間距。眼較小,圓形,眼徑約為鼻孔間距的1/3,距吻端較距第一鰓孔為近,其前緣稍前於口前緣。瞬膜發達。鼻孔中大,斜列,外側位,距口端較距吻端為近,鼻孔內緣連線中點至口前緣距離為至吻端距離的1/2;前鼻瓣後緣稍突出,後鼻瓣不分化;鼻間隔寬,約為鼻孔長的4倍,約為口寬的2/3。口寬大,圓弧形,口寬略短於口前吻長,約為口長的1.5-1.6倍;口閉時兩頜緊合,不露齒。上下頜唇褶短小,只見於口隅處。齒窄尖而直立,上頜齒邊緣具微細鋸齒,基底較寬,正中齒小,2個,兩側齒各16-17個;下頜齒邊緣光滑,正中小齒1個,側齒16-17個。無噴水孔。鰓孔5個,較寬大,第二至第四鰓孔幾等大,為眼徑的2.7-3倍;第五鰓孔較小,約為眼徑的2.2倍,最後2個鰓孔位於胸鰭基底上方。盾鱗具3棘突3縱嵴。
背鰭2個。第一背鰭中大,基底中點距胸鰭較距腹鰭為近,基底長與垂直高几相等,頭長約為其長的2.4-2.6倍;前緣圓凸,後緣凹入,上角鈍圓,下角延長尖突;起點稍後於胸鰭裏角。第二背鰭較小,基底長短於臀鰭基底;前緣圓凸,後緣微凹,上角圓突,下角延長尖突,尖突長為其垂直高的1.7-1.8倍,起點稍後於臀鰭起點。兩背鰭間的正中無縱行皮嵴。尾鰭頗長,全長約為其長的3.6倍;尾椎軸上翹,上葉只見於尾端近處,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後延,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與上葉連接,尾端圓鈍,後緣微凹。臀鰭大於第二背鰭,基底長為後者的1.1-1.3倍;後緣深凹,外角圓鈍,裏角延長尖突,尖突長約為垂直高的1.1-1.2倍,延長突末端與第二背鰭延長突末端相對,起點距腹鰭較距尾基為近。腹鰭與臀鰭幾等大,近方形,後緣微凹,外角和裏角均鈍圓,起點距第一背鰭較距第二背鰭為近,其後端至臀鰭起點的距離稍大於臀鰭基底長。胸鰭中大,鐮形,外角和裏角均圓突,後緣深凹,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中部下方,前緣長為寬的1.8-1.9倍。
體背側灰褐色,腹側及腹面淡色,腹側散佈不規則暗色斑點;各鰭灰褐色;成魚鰭尖黑色。 [4-5] 

直齒真鯊近種區別

直齒真鯊經常被誤認為是側條真鯊Carcharhinus limbatus),因為它們具有表面上相似的外觀。但是,直齒真鯊的體型比側條真鯊大,而且在成年後的尾鰭上有一個明顯的黑鰭,而側條真鯊則沒有。 [4] 

直齒真鯊棲息環境

直齒真鯊棲息於暖温帶和熱帶近海和大洋大陸架、島架,從表層至75米處,通常在淺海至30米處,成羣善泳,常躍出水面。 [5] 

直齒真鯊生活習性

直齒真鯊是美國佛羅里達和路易斯安那州沿海以及墨西哥灣的高度遷徙物種,在春季和夏季月份向岸移動以繁殖和覓食。儘管幼體直齒真鯊隨着潮汐移動到海灣較低部分,但它們避開了低鹽度區域。直齒真鯊是一種活躍的、快速遊動的鯊魚,經常看到它跳出水面,旋轉着追逐獵物。 [4] 
直齒真鯊主要以小上層硬骨魚類為食,包括沙丁魚鯡魚鳳尾魚海鯰、蜥蜴、鯔魚、藍魚、金槍魚、鰹魚、黃魚、傑克、墨魚、咕嚕、舌根、黃貂魚、墨魚、魷魚和章魚。有時會形成聚集體。據報道,旋轉鯊也能從漁船上清除丟棄的魚類。 [4] 

直齒真鯊分佈範圍

直齒真鯊海域

分佈於東印度洋及西太平洋,非洲沿岸,北美東南岸及南美洲東岸海域。在大西洋西部,從美國馬薩諸塞州的科德角到巴西的南部水域;在大西洋東部,從西班牙到納米比亞,包括地中海南部;在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區,從紅海,南至南非,東至印度尼西亞,北至日本,然後南至澳大利亞水域。在中國分佈於台灣東北海域、南海。 [4-5] 
直齒真鯊分佈圖 直齒真鯊分佈圖

直齒真鯊國家

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澳大利亞、伯利茲、貝寧、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巴西、中國、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克羅地亞、塞浦路斯、科特迪瓦、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亞、法國、岡比亞、加納、希臘、危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圭亞那、洪都拉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以色列、意大利、利比里亞、利比亞、毛里塔尼亞、墨西哥、黑山共和國、摩洛哥、尼加拉瓜、尼日利亞、阿曼、巴基斯坦、巴拿馬、沙特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塞拉利昂、斯洛文尼亞、南非、西班牙、蘇丹、蘇里南、阿拉伯敍利亞共和國、多哥、突尼斯、火雞、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南卡羅來納州、馬里蘭州、喬治亞州、馬薩諸塞州、新澤西州、弗吉尼亞州、康涅狄格州、羅德島州、特拉華州、佛羅里達州)、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也門。 [3] 
直齒真鯊分佈圖 直齒真鯊分佈圖

直齒真鯊繁殖方式

雌性在約150-155釐米性成熟,雄性在約130釐米性成熟。旋鯊是“胎生的”,或者説是有生命的,它們的胚胎由卵黃胎盤滋養。懷孕期為11-15個月,夏季在北美以外的沿海地區出生。位於地中海的種羣在夏季離開北非海岸近海產仔。產仔數為3-20只幼崽(通常為7-11只)。生殖週期為兩年一次(每兩年一次)。幼崽立即進入淺海河口水域,以尋求保護,免受捕食者的侵害,並尋找可用的食物。直齒真鯊的生長速度相對較快,達到成熟後,生長速度約為5釐米/年。截止2009年,記錄的最大年齡為11歲,儘管在已知的最大尺寸的年齡暗示15-20年。 [4] 

直齒真鯊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5年 ver 3.1——近危(NT)。 [3] 
種羣狀態:直齒真鯊容易受到捕魚壓力的影響。由於其育苗區使用近海水域,因此特別容易受到沿海地區人類商業開發相關棲息地破壞的影響。 [4] 

直齒真鯊主要價值

直齒真鯊主要以底拖網、流刺網及延繩釣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肉鮮食或鹹幹,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5-6] 

直齒真鯊物種危害

直齒真鯊是温帶和熱帶地區常見的近岸水域魚類。它也作為遠洋物種出現在近海。雖然偶爾會被鯊魚咬傷人類,但牙齒適合捕捉小獵物,而不是撕裂大獵物,因此通常會造成相對較小的傷害。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