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知(拼音:zhī、zhì)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5]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從“口”為形,“矢”為聲。“知”的本義指曉得、瞭解、識別。引申做使動用,表示使知道。又作名詞用,指知識、知覺。知引申指人的認識能力、智慧,此義後寫作“智”。“知”又由掌握知識引申為主管。
中文名
拼    音
zhī,zhì
部    首
矢、口
五    筆
TDKG [2] 
倉    頡
OKR [2] 
鄭    碼
MAJ [2] 
筆    順
撇、橫、橫、撇、點、豎、橫折、橫
字    級
一級(編號:1122) [5] 
平水韻
上平四支(zhī),去聲四寘(zhì) [3] 
統一碼
基本區 U+77E5 [2] 
四角碼
8680₀
注音字母
ㄓ、ㄓˋ
筆順編號
31134251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造字法
形聲字
筆畫數
5+3,3+5(部首+部首外)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
“知”與“”是同源字。甲骨文中有圖1的字形,由“子”“大”“口”“冊”四部分組成;或作圖2,省去“口”;或作圖A,“大”變作“矢”;或作圖3,從“口”不從“冊”;或作圖B,“子”變作“於”。商代金文作圖C,從“大(矢)”“口”“子”。學界多認為這些字形是“知”與“智”的初文。“大”表示大人,“子”表示兒童,“冊”表示簡冊,整個字形表示大人對兒童説話的情景,下方“冊”可以理解為説話內容就是簡冊中所記。字形所揭示的意思是:成人按照簡冊記載的內容來教育兒童,而簡冊記載的內容是智慧,是知識。構形上還有一種理解:“知”的會意字起初就如金文〔圖B〕所示,只由“大口子”三個符號構成,表示大人教給兒童知識;下方的“冊”或“口”是後加累增的表意符號,加“冊”意在突出簡冊之意,而加“口”意在突出口説之意,“於”是指發出可用來交流的聲音,構形雖各有側重而音義並無區別。
從西周至戰國的金文材料看,上述商代文字諸形,以上作“大、口、於”,下作“曰”形居多,如西周晚期毛公鼎作圖D,戰國晚期中山王壺作圖4,以形而論,應該都屬於“智”字之形。至於“知”字,根據現有材料,大概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晚期的湯鼎有字作“圖5”,從矢從口,上下結構。《説文》小篆字形變上下為左右結構(圖7),後世的漢隸、楷書基本沿襲小篆字形。 [15] 
“知”字所從的“矢”字,應是根據讀音音化的聲符 [1]  。而段玉裁《説文解字注》認為“矢”另有作用:“識敏,故出於口者疾如矢也。”“矢”是箭。箭射出去是極快的。這段話的意思是,知道、認識的事物,就能像箭射出去一樣脱口而説出。 [14] 
智慧之“智”與知識之“知”本無嚴格區分。“智”既用為智慧之“智”,也用為知識之“知”;“知”除了用為知識之“知”,也常常用為智慧之“智”。大約到漢代用法分工才逐漸確定,分化為兩字。 [15] 
知(智)字在造字時,既可表示智慧,又可表示知道,二者有不可分割的聯繫。“知道”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己知道,二是讓別人知道。所以“知”又表示“使人知道”。如“通知”就是把某件事情讓別人知道。
知道、瞭解、理解人和事物,是通過眼看、耳聽、鼻嗅、口嘗、手摸和大腦思維而獲得的,因此引申為知覺、感覺。如《詩經·檜風·隰有萇楚》:“夭之沃沃,樂子之無知。”詩人羨慕羊桃樹青春茁壯,枝繁葉茂,沒有知覺,也就沒有痛苦。
有智慧有知識便會受到政府和社會的尊重、賞識、優待。《管子·四稱》:“昔者有道之臣,委質為臣,不賓事左右,君知則仕,不知則已。”大意是古代有原則的臣子,自從下拜為臣之後,不去巴結君主的近臣。君主賞識他就做官,不賞識就退隱。
有知識有智慧,適合於主持某一範圍內的重要事務,故引申為主持,即掌權。宋代以來的縣長叫“知縣”,本是“知某縣事”的簡稱,意思就是管理某縣的行政等事,又稱“縣知事”。其他如“知府”“知州”等,都是管理或主持一府、一州的長官。
因為彼此的交情,只有在相互瞭解的基礎上才能更加深厚。所以“知”引申指“交好”。“知己”是最好的朋友,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其他如“知心”“知音”“知交”都指要好的朋友。 [14]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zhī
動詞
曉得;瞭解
know;
understand
《易·乾卦》:“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唐·柳宗元《封建論》:“天地果無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知道;知曉;熟知;知無不言;自知之明
識別;辨別
distinguish
《左傳·成公三年》:“晉侯享齊侯,齊侯視韓厥。韓厥曰:‘君知厥也乎?’齊侯曰:‘服改矣。’”杜預注:“言服改,明識其人。”
《淮南子·説林訓》:“故見其一本而萬物知。”高誘注:“知,猶別也。”
認知
告訴;使知道
tell
《公羊傳·宣公六年》:“趙盾知之。”何休注:“由人,曰知之;自己知,曰覺焉。”
《南史·梁南康簡王會理傳》:“湖熟有吾故舊三千餘人,昨來相知,剋期響集。”
知照;知會;通知;告知
記住
memory
《論語·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朱熹集註:“知,猶記憶也。”

為,作

《易·繫辭上》:“幹知大始,坤作成物。”高亨注:“王念孫曰:‘知猶為也,為亦作也。’‘幹知大始’,謂天之所為是創始萬物。”

主持;執掌
administer
《國語·越語上》:“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呂氏春秋·長見》:“三年而知鄭國之政也。”高誘注:“知,猶為也。”
知政;知事;知府知縣
賞識
appreciate
《管子·四稱》:“君知則仕,不知則已。”
南朝梁·柳惲《度關山》詩:“長安倡家女,出入燕南垂;惟持德自美,本以容見知。”
知遇
結交;交好
make friends with
《左傳·昭公四年》:“公孫明知叔孫於齊。”杜預注:“公孫明,齊大夫子明也,與叔孫相親知。”
《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難狎。”

匹配
matching
《詩經·檜風·隰有萇楚》:“樂子之無知。”鄭玄箋:“知,匹也。疾君之恣,故於人年少沃沃之時,樂其無妃匹之意。”

病癒
recover
《素問·刺瘧》:“二刺則知。”
漢·張仲景《金匱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脈症·栝蔞瞿麥丸方》:“飲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為知。”

名詞
學問;見識
knowledge
《商君書·更法》:“有獨知之慮者,必見驁於民。”
《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無知;求知;真知灼見
知己,相互瞭解且情誼深厚的人
bosom friend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遂如故知。”
南朝宋·謝瞻《王撫軍庾西陽集別作詩》:“方舟新舊知,對筵曠明牧。”
新知;故知
知覺;感覺
consciousness
《穀梁傳·僖公十六年》:“石,無知之物,鶂,微有知之物。”
唐·韓愈《祭十二郎文》:“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
助詞
用在句內起調節音節的作用

《北史·周齊煬王憲傳》:“吾心公寧不悉?但當盡忠竭節耳,知復何言!”
《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須達已蒙老人斷,即知和顏稱本心。”

zhì
名詞
用同“智”。聰明;智慧
wisdom
《禮記·中庸》:“好學近乎知。”
《戰國策·齊策六》:“秦始皇嘗使使者遺君王后玉連環,曰:‘齊多知,而解此環不?’”
《漢書·張禹傳》:“是兒多知,可令學經。”

同“志”。志氣
《易·坤卦》:“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Zhì)姓氏用字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6]  《漢語大字典》 [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五】【矢部】陟離切(zhī)
詞也。從口從矢。 [8] 

説文解字注

“詞也”注:白部曰:“𣉻,識詞也。從白,從虧,從知。”按此“詞也”之上,亦當有“識”字。知、𣉻義同,故𣉻作知。
“從口矢”注:識敏,故出於口者疾如矢也。陟離切,十六部。 [9] 

廣韻

陟移切,平支端 ‖ 矢聲支部
知,覺也。欲也。陟離切。六。 [11] 

康熙字典

【午集中】【矢部】 知;部外筆畫:3
(zhī)《唐韻》陟離切。《集韻》《韻會》珍離切。《正韻》珍而切,並智平聲。《説文》:詞也。從口從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
又《玉篇》:識也,覺也。《增韻》:喻也。《易·繫辭》:百姓日用而不知。《書·臯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
又漢有見知法。《史記·酷吏傳》: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作見知法。注:吏見知不舉劾為故縱。
又相交曰知。《左傳·昭四年》:公孫明知叔孫於齊。注:相親知也。又《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適鄭,鬷蔑一言而善,執手遂如故知。《楚辭·九歌》:樂莫樂兮新相知。
又《爾雅·釋詁》:匹也。《詩·檜風》:樂子之無知。注:匹也。
又《廣韻》:欲也。《禮·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
又猶記憶也。《論語》: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又猶主也。《易·繫辭》:乾知大始。《左傳·襄二十六年》:公孫揮曰:子產其將知政矣。魏了翁《讀書雜抄》:後世官制上知字始此。
又揚子《方言》:愈也。南楚病癒者,或謂之知。《黃帝素問》:二刺則知。注: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為知。
又藥名。《日華志》:預知子,取綴衣領上,遇有蠱毒,則聞其有聲。
又地名。《左傳·昭二十七年》:公徒敗於且知。
(zhì)又《集韻》《韻會》知義切。《正韻》知意切。並與智同。《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又姓。《左傳》:晉有知季,即荀首也。別食知邑,又為知氏。
又《諡法》:官人應實曰知。 [10]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知字書寫筆畫 知字書寫筆畫
【規範提示】“矢”的末筆捺改點。
【寫法】“矢”寬“口”窄,頂部“矢”高,底部“口”高。“矢”,各筆右端都抵豎中線;兩個橫筆上短下長,下橫起筆偏左,收筆于田字格中心;末筆點收筆於豎中線。“口”,上寬下窄;㇕(橫折)的橫段寫在橫中線上側。 [13]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t
i̯ĕɡ
王力系統
t
ǐe
董同龢系統
t
jeɡ
周法高系統
t
ieɣ
李方桂系統
t
rig
西漢



東漢





jiei


jie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ȶ
ie̯
擬音/王力系統

ȶ
ǐe
擬音/董同龢系統

ȶ
je
擬音/周法高系統

ʈ
擬音/李方桂系統

jĕ
擬音/陳新雄系統
ȶ
ǐɛ
(參考資料:漢典 [4]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五支

開口呼
全清
陟離切
ȶje
集韻
平聲
上平五支
開口呼
全清
珍離切
ȶiɛ
𣉻(智)
去聲
五寘
開口呼
全清
知義切
ȶiɛ
禮部韻略

平聲





珍離切

增韻

平聲





珍離切


去聲





知義切

中原音韻

陰平
齊微

齊齒呼

全清

tʂi
中州音韻

平聲
齊微





真痴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二支


全清
珍而切
tʃie

去聲
二寘


全清
知意切
tʃie
切韻
平聲
二支

開口呼
全清
陟移切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三幾紀記
(參考資料:漢典 [4] 

方音集成

注意:下表所列為“知道”之“知”訓讀。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ʂʅ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ʂʅ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ʂʅ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sɿ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sɿ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ʂʅ
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sɿ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tsɿ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tsʮ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tsɿ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tsɿ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tʂʅ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tsɿ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tsi
44
陰平
文讀
tɿ
44
陰平
白讀
粵語
廣州
tʃi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tʃi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ti
55
陰平
文讀
ti
11
陰去
文讀
tsai
55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ti
33
陰平
文讀
tsai
213
陰去
白讀
閩語(閩東片)
福州
ti
44
陰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ti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2]  、漢典 [4] 
參考資料
  • 1.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瀋陽: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473
  • 2.      .漢典[引用日期2019-11-15]
  • 3.    知的平水韻  .搜韻[引用日期2019-11-15]
  • 4.    知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19-11-15]
  • 5.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9-26]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677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763-2764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713
  • 9.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795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783
  • 11.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49
  • 12.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60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53
  • 14.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4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303-304
  • 15.    林志強, 林婧筠. “知”“智”關係補説[J]. 漢字漢語研究, 2019, (4):55-61,125-12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