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智,漢語常用字(一級字) [1]  ,讀作zhì,最早出自甲骨文,本義是聰明,智力強。引申義有智慧、智謀、計謀、策略、有智慧的人等。
2017年12月21日,智當選“漢語盤點2017”年度國際字 [2]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 [3] 
中文名
拼    音
zhì
注    音
ㄓˋ
部    首
筆畫總數
12
結    構
上下結構
筆順編號
3113 4251 2511
異形字
知、𢜔、𣉻、𤾞、𥏼、𥏾
字    級
一級字(2670) [1] 
平水韻
去聲四寘 [4] 
四    角
86600
統一碼
CJK 統一漢字 U+667A
五    筆
TDKJ
倉    頡
ORA
鄭    碼
MAJK

字源演變

字源演變 字源演變 [5]
字符表 字符表
形聲字。甲骨文作從於,知聲。形旁於是竽的象形字,表示智的本義與竽聲可知心跡有關。知是從口、矢聲的形聲字,本義為口之所陳,心跡可識,於智表音,智與知聲韻並同。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道篇》“智慧出”作“知”,《戰國縱橫家書》“智能免國”作“知",後乃孳乳分化而為智字。商代智字所從構件或作A(示),乃誤刻,甲骨文中此類字甚夥。至西周時,增加飾件B,同時構件矢訛作大,對錶音有影響。春秋沿襲了西周的作法。戰國時主流結構又回覆於從於、知聲、填加的飾件依然保留,多作C或D,《説文》釐定為“從白(zì),從於,從知”,,可視為理據重構。其所謂從白,其實是構件之E或F。隸變後楷體作智,是小篆筆勢、筆意變化的結果。或作𣉻、𥏾,是小篆的不同隸定。作𣉻、𥏾,俗體。本義指智慧、才智。毛公鼎:“弘唯乃智。”《老子》:“絕聖棄智,民利百倍。”中山王骨鼎:“事愚女(如)智。”通“知”。G鼎:“今餘方壯,智天若否。”雲夢秦簡《語書》:“令吏民皆明智之。族姓。智君子之鑑:“智君子之弄鑑。”戰國晉有智伯 [5]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zhì
形容詞
本義:聰明,智力強
resourceful;wise
然後智生於憂患。——《荀子》引《孟子》
甚智其子。——《韓非子·説難》
不可謂智。——《墨子·公輸》
智術淺短。——《三國志·諸葛亮傳》
少年智則國智。——清·梁啓超《少年中國説》
智數
名詞
智慧,智謀
intelligence wisdom;resourcefulness
智,燭也。——《法言·脩身》
智,性也。——《韓非子·顯學》
智者,心之府也。——《淮南子·俶真》
四時能變謂之智。——《管子》
凡人之智,能見已然,不能見將然。——賈誼《治安策》
智着、才智、智刃
計謀;策略
stratagem
道德上通而智故消滅也。——《淮南子·覽冥》。注:“智故,巧詐也。”
智計、智術、智量、智算、智慮
知識
knowledge
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謂之智。——《荀子》

智士。有智慧的人
sage
語曰:“仁不輕絕,智不輕怨。”——《戰國策》
智地
春秋時晉國地名,在今山西省永濟縣北
Zhi town





動詞
通“知(zhī)。知道,認識
know
狗犬不智其名也。——《墨子·經説下》
而不智也。——《墨子·號令》
得此六者而君父不智也。——《管子·法法》。王念孫雲:“智與知同。”

參考資料: [6-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七】【矢部】義切
識詞也。從白從虧從知 [3] 

説文解字注

識䛐也。
此與矢部知音義皆同。故二字多通用。
從白虧知。
鍇曰。虧亦氣也。按從知會意。知亦聲。知義切。十六部。 [3] 

康熙字典

【辰集上】【日字部】
〔古文〕𥏼《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知義切。音置。同𣉻。或作智。《説文》:識詞也。從白、從虧、從知。
按經典相承作智。《釋名》:智,知也。無所不知也。《孟子》: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荀子·正名篇》:知而有所合謂之智。
按經典或通用知。
又姓。《廣韻》:晉有智伯 [8]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3]

書法演示

書法演示 書法演示

書法展示

智的篆書書法 [9] 
智的隸書書法 [10] 
智的楷書書法 [11] 
智的行書書法 [12] 
智的草書書法 [13] 

韻書彙集

韻書成集


字頭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部
韻目
調
四呼
韻系
韻攝
廣韻目次
聲調
寧繼福
音譯
擬音
八思巴字
廣韻
知義
支B開

寘B
去聲
三等
開口

支B
去五寘





蒙古字韻













去聲

ji
tʂi
ꡆꡞ
中原音韻

齊微齊
齊微




齊齒呼



去聲
tʂi



洪武正韻牋
知意


二寘







去聲




分韻撮要

第三幾紀記








陰去




參考資料: [14]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t
i̯ĕɡ
王力系統
t
ǐe
董同龢系統
t
jeɡ
李方桂系統
t
rjigh
兩漢
西漢


東漢




jiei


jie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ȶ
ie̯
擬音/王力系統

ȶ
ǐe
擬音/董同龢系統

ȶ
je
擬音/周法高系統

ʈ
擬音/李方桂系統

jĕ
擬音/陳新雄系統

ȶ
ǐɛ
參考資料: [14-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