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眾(拼音:zhòng)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像多人在烈日下勞動,本義是許多人,引申為許多。又引申指一般、普通。
中文名
拼    音
zhòng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WWWU [3] 
倉    頡
OOO [3] 
鄭    碼
ODOO [3] 
筆    順
撇、捺、撇、點、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0491) [1] 
平水韻
去聲一送 [4] 
注音字母
ㄓㄨㄥˋ
總筆畫
2+4(部首+部首外)
異體字
*眾、㐺、乑、𠍸、𠱦、𥅫、𡿻、𠱧(*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的異體字)
造字法
會意字
漢字結構
上下-品字形結構
四角號碼
8088₀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 U+4F17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會意字。 [5]  甲骨文寫作圖1、2、3,上部為“”,即一輪懸空的烈日,其下部為三個人(部分字形作二人),“三”在古代表示多數,三個“人”即為眾人。合起來的意思是:許多人在烈日下從事勞動。“眾”所描繪的場景與唐詩中所説的“鋤禾日當午”的情形十分相似。這些在烈日下從事勞動的是什麼人,學術界有四種解釋:(一)眾、眾人都是奴隸。郭沫若説:“所謂‘眾’,所謂‘眾人’,就是從事農耕的生產奴隸。眾字是象日下三人形,正表明耕者在太陽底下操作。”(二)商代的眾人是殷人本族的成員,是父權制家族公社中的族眾。(三)眾、眾人都是奴隸主貴族。“眾”,的地位高於“眾人”,的地位。“眾人”,是殷王朝這個奴隸制帝國中奴隸主階級的基層全體成員,“眾”,則是奴隸主階級中上層基本力量。(四)除奴隸以外的各階層的人。裘錫圭説:“廣義的‘眾’,意思就是眾多的人,大概可以用來指除奴隸等賤民以外的各個階層的人”,“狹義的‘眾’指被排斥在宗族組織之外的商族平民”。
西周金文的“眾”字寫作圖4、5、6,上部為“目”。周人將甲骨文“眾”字上的“日”字換成了“目”字,更繪聲繪色地表現了奴隸主對農奴的殘酷。在那時,奴隸主或管理農業勞動的大奴隸經常在田間監督奴隸從事農業勞動,眼睛總是瞪得大大的看着奴隸們,這可能就是周人將“眾”字上的“日”改成“目”的原因。小篆的“眾”字承金文而來,仍然從“目”。漢代隸書基本沿襲小篆。楷書分化出兩種寫法,一支上部變為“血”,下部三個人整合成“乑”(字形14);另一支上部作橫目“罒”,中間的“人”變為一撇一豎(字形15)。後來簡化為三人呈品字形排列的“眾”字(字形16),字形14作為繁體字、字形15作為異體字。簡化字的“眾”從三“人”,同樣為會意字。三“人”為眾,形象生動地體現了“眾人”的意義。 [6-7] 
説文解字》中還收錄了一個“”字,這個字由三個“人”構成,與“眾”的現行簡化字頗為相似。讀音為魚金切,類推拼音為yín。有學者認為這其實就是“眾”的異體字,《説文》把它和“眾”分為二字不確。 [2] 
眾的本義是許多人的意思。殷墟刻辭中就出現了“眾”以及“眾人”的記錄。據學者們研究,刻辭中的“眾”是一個泛指概念,指人這個羣體;而“眾人”是指具有某種特徵的一類人,他們是具有一定自由的勞動者。從這個意義上又進一步引申,可以表示民眾、大眾,例如《論語·學而》中所説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這裏的“眾”就是民眾的意思。
“眾”是一個表示數量多的概念,但是從它的使用情況來看,往往涉及人本身,這一點不同於其他表示數量多的概念的字詞,例如“羣眾”“眾人”“眾生”“公眾”“大眾”“聽眾”“萬眾矚目”,等等。 [19] 

詳細字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zhòng
名詞
許多人。
multitude;
everyone
《論語·學而》:“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謝靈運《山居賦》:“遠僧有來,近眾無闕。”
觀眾;羣眾;與眾不同;萬眾一心烏合之眾
〈文言〉百官;羣臣。

《後漢書·仲長統傳》:“然則寡者,為人上者也;眾者,為人下者也。”

〈文言〉兵;軍隊。
soldier;
army
《左傳·昭公元年》:“既聘,將以眾逆,子產患之。”
《管子·輕重乙》:“誰能陷陳破眾者賜之百金。”

〈文言〉諸事,萬事。
everything
《禮記·仲尼燕居》:“政事失其施,加於身而錯於前,凡眾之動失其宜。”

佛教稱其教徒的人數。

《法華義疏·序品》:“四人以上至萬二千人以還悉名為眾。”

(Zhòng)姓氏用字。



形容詞
多;許多。
many;various
《左傳·哀公十一年》:“魯之羣室眾於齊之兵車。”
魏源《聖武記》卷十四:“孤則易折,眾則難摧。”
眾多;眾人;眾目睽睽;寡不敵眾
〈文言〉廣泛;普遍。
general;
common
《荀子·非相》:“是非容貌之患也,聞見之不眾,議論之卑爾。”

動詞
〈文言〉集中;增多。

《墨子·尚賢上》:“欲眾其國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將富之貴人,敬之譽之。”
《荀子·富國》:“然後眾人徒,備官職,漸慶賞,嚴刑罰以戒其心。”

量詞
〈文言〉個。

《太平廣記》卷一八九引唐胡璩《譚賓錄》:“諸將決死而戰,殺賊萬餘眾。”
《西遊記》第十九回:“一行三眾,辭別高老及眾親友投西而去。”

〈文言〉羣;行(xíng)。

《老殘遊記》第八回:“﹝老者﹞將車子同驢安置南頭,一眾五人安置在炕上。”

〈文言〉種。

《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千眾音樂齊向亮,萬般花木自芬芳。”

zhōng
連詞
〈文言〉通“終”。既。表示並列關係。

《詩經·鄘風·載馳》:“眾稚且狂。”

副詞
〈文言〉通“終”。始終;一直。

《儀禮·士相見禮》:“凡與大人言,始視面,中視抱,卒視面,毋改。眾皆若是。”

動詞
〈文言〉通“終”。盡;完結。

王充《論衡·答佞》:“舉世為佞者,皆以禍眾。”

[8-10]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八】【㐺部】之仲切(zhòng)
多也。從乑、目,眾意。 [11] 

説文解字注

多也。從㐺目,眾意。
之仲切,九部。古平聲。 [12] 

廣韻

之仲切,去送章 ‖眾聲終部(zhòng)
眾,多也。三人為眾。又姓,《左傳》魯大夫眾仲。之仲切。又音終。一。 [13] 

康熙字典

【補遺·子集】【人部】 眾;部外筆畫:4
《篇海類編》魚琴切,音吟。眾立也。與乑異。俗書為眾字。非。 [14] 
【午集中】【目部】 眾;部外筆畫:6
古文:𥅫、𠱧
唐韻》《廣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並之仲切,終去聲。《説文》:多也。徐曰:《國語》三人為眾,數成於三也。《易·説卦》:坤為眾。疏:取其地載物非一也。《書·湯誓》:格爾眾庶。《詩·周頌》:命我眾人。黌山子《損益篇》:寡者,為人上者也。眾者,為人下者也。
又眾雨。《禮·月令》:淫雨蚤降。注:雨三日以上為霖,今《月令》曰眾雨。
又星名。《史記·天官書》:婁為聚眾。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安眾縣,秦置,屬南陽郡。
又《唐韻》職戎切。《集韻》《韻會》之戎切,並音終。義同。
又草名。《爾雅·釋草》疏:眾,一名秫。稷之黏者也。
又濼,一名貫眾,藥草也。
又姓。《左傳》有眾仲,眾父,以字為氏。
又葉諸良切,音章。《道藏歌》:攜袂明真館,仰期無上皇。北鈞唱羽人,玉女粲賢眾。
又葉諸仍切,音蒸。揚子《太玄經》:減於艾無以涖眾也,減黃貞臣道丁也。
又葉才淫切,音琴。揚子《太玄經》:減其儀欲自禁也,減於艾無以涖眾也。
《正字通》:從橫目,從㐺,人數多也。目,數也。字彙作眾,列血部,非。 [15]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廣韻》書影 《廣韻》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4F17;下:U+8846) 字形對比(上:U+4F17;下:U+8846)

書寫演示

眾字書寫演示 眾字書寫演示
【規範提示】左下“人”的末筆捺改點。
【寫法】❶“人”窄“從”寬;三個“人”大小不一,上“人”最大,左下“人”最小。❷上“人”居上居中,撇從豎中線上端起筆,撇、捺都收筆於橫中線。❸左下“人”,撇從橫中線起筆,第二筆捺改點,為右下“人”留位;右下“人”,撇從橫中線起筆,撇尖伸向左“人”下。❹底部右下“人”略低。 [16]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ȶ

王力系統
ȶ
ǐuŋ
董同龢系統
ȶ
joŋ
周法高系統
t
jəwŋ
李方桂系統
t
jəngwh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東冬鍾江

jwoŋ
北魏後期北齊

juŋ
齊梁陳北周隋

ju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i̯uŋ
擬音/王力系統

ǐuŋ
擬音/董同龢系統

juŋ
擬音/周法高系統

iuŋ
擬音/李方桂系統

jung

參考資料: [17]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眾(眾)
平聲
上平一東

合口呼
三等
全清
職戎切,音終
tɕjuŋ
去聲
一送

合口呼
三等
全清
之仲切
tɕjuŋ
集韻
平聲
上平一東

合口呼
三等
全清
之戎切
ʨiuŋ
去聲
一送

合口呼
三等
全清
之仲切
ʨiuŋ
禮部韻略


去聲





之仲切

增韻


平聲





之中切



去聲





之仲切

中原音韻

去聲
東鍾

合口呼

全清

tʂiuŋ
中州音韻


平聲
東鍾





之戎切



去聲
東鍾





葉中去聲

洪武正韻

平聲
一東


全清
陟隆切
tʃyuŋ

去聲
一送


全清
之仲切
tʃyuŋ
切韻

平聲

合口呼
全清
職隆切/之仲切

分韻撮要

陰去
第六東董凍篤







參考資料: [17]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ʂuŋ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ʂuŋ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pfəŋ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soŋ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soŋ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ʂəŋ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soŋ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tsuŋ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tsoŋ
412
陰去
未註明異讀原因
tsoŋ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tɕyoŋ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tsən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tan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tsuŋ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tsuŋ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tʃʊŋ
33
陰去

粵語
陽江
tʃʊŋ
24
陰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tsiɔŋ
11
陰去
文讀
tsɪŋ
11
陰去
白讀
tsɪŋ
55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tseŋ
213
陰去
未註明異讀原因
tseŋ
33
陰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tsøyŋ
22
陰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tsœyŋ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8]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2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26-727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10]
  • 4.    平水韻 一送  .搜韻[引用日期2020-02-21]
  • 5.    東漢·許慎.説文解字:遼海出版社,2015:76
  • 6.    吳東平著.漢字的故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9:166-167
  • 7.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07:728-730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8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350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691
  • 10.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6[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253
  • 11.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121
  • 12.    辭書查詢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21]
  • 13.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344
  • 14.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47
  • 15.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765
  • 16.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58
  • 17.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21]
  • 18.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67
  • 19.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670-67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