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眾人

(北宋王安石詩作)

鎖定
《眾人》是宋代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詩。此詩開頭説一般人所説的“是”與“非”,不是評價是非的真正標準;接着舉出歷史事件與人物事例作證;然後説只有聖人的評價值得重視;最後迴歸現實,指出決定美惡的還是自身。全詩語言鏗鏘有力,顯示了王安石執拗不屈的個性。
作品名稱
眾人
出    處
全宋詩
作    者
王安石
創作年代
北宋
創作時間
1070年
作品體裁
七言律詩
字    數
56

眾人作品原文

眾人
眾人紛紛何足競,是非吾喜非吾病
頌聲交作莽豈賢,四國流言旦猶聖
唯聖人能輕重人,不能銖兩為千鈞
乃知輕重不在彼,要之美惡由吾身 [1] 

眾人註釋譯文

眾人詞句註釋

①眾人:本指普通人。這裏兼指改革的反對者。
②是:眾人所説之“是”。非:眾人所説之“非”。喜:喜事。病:可憂之事。
③莽:王莽(前45—23),字巨君,西漢元帝王皇后之侄。漢平帝時為大司馬,領尚書事,權傾天下。《漢書·平帝紀》載:時“羣臣奏官:大司馬莽功德比周公”,賜號安漢公,一時“頌聲並作”。後篡漢建立新朝,勞役頻繁,民不聊生,遭農民起義軍推翻,被殺。
④四國:指西周初管、蔡、商、奄四個諸侯國。旦:姬旦,即周公,周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攝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謠攻擊他,後與商國國君武庚等起兵反周。周公東征,殺武庚、管叔,放逐蔡叔,平定叛亂。事見《史記·魯周公世家》。
⑤輕重:正確地衡量輕重高下。
⑥銖兩:比喻分量輕。銖:古代重量單位,為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千鈞;比喻分量重。鈞:古代重量單位,為三十斤。
⑦彼:指眾人。
⑧美惡:好壞,優劣。 [1] 

眾人白話譯文

眾人議論紛紛,哪裏值得爭執?這種事不是我喜歡的也不是我擔憂的。
頌聲迭起王莽哪裏就賢德,流言四起,後人依然把周公稱為聖人。
只有聖人能夠正確評價一個人的高低,不會把些銖兩之輕成千鈞之重。
經歷多了就會知道一個人的輕重美惡不在別人評價,而在於自己本身的德行。 [1] 

眾人創作背景

王安石變法,遭到保守派的強烈反對。呂誨《論王安石疏》中誹謗王安石是“大奸似忠”,“大詐似信”,“見利忘義”等。甚至連華山崩坍,天久不雨,也認為是王安石的過錯,還説“去安石,天必雨”。而司馬光也説:“王安石不合妄生奸詐,熒惑聖聰。”(《奏彈王安石表》)故此篇約作於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 [1] 

眾人作品鑑賞

自王安石的新法出台,反對者多有。反對者給王安石橫加種種罪名,必欲去之而後快。面對保守派的圍攻,王安石表現出鎮定的態度,並予以有力回擊。詩的一二句説,一般人所説的“是”與“非”,不是評價是非的真正標準,當然也不是評價王安石的是非的真正標準。三四句,就舉例為證。所舉之例,乃是最為著名的歷史事件與人物,因而最具説服力。五六句反過來説,只有聖人的評價值得重視,因為他們不會顛倒輕重。七八句迴歸現實,指出:從根本上來講,決定美惡的,還是自身。王安石要實施改革,必須具有政治家的寬廣胸懷和堅定的自信心。對於造謠非議,王安石不與爭辯,而是堅持去做。讀這首詩,可以想見王安石執拗不屈的個性,也可以給他的名言“人言不足恤”找到最為合適的註腳。 [1] 

眾人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慶曆二年(1042)進士。嘉祐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熙寧七年(1074)罷相,次年復任宰相;熙寧九年(1076)再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不久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諡文。執政期間,曾與其子王雱及呂惠卿等註釋《詩經》《尚書》《周官》,時稱《三經新義》。其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所著《字説》《鐘山一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後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鈎沉》等。 [2] 
參考資料
  • 1.    王兆鵬 黃崇浩.王安石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90-91
  • 2.    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