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眼鏡蛇科

鎖定
眼鏡蛇科Elapidae有44屬186種,可分為環蛇亞科Bungarinae、眼鏡蛇亞科Elapinae和虎蛇亞科Notechinae。廣佈於歐洲以外的各大洲。陸棲。上頜骨較短,水平位,不能豎起;前溝牙類毒蛇,主要為神經毒,也有混合毒者。包括許多劇毒蛇種,如內陸太攀蛇(細鱗太攀蛇)Oxyuranus microlepidotus、黑曼巴蛇Dendroaspis polylepis等,其一次排毒量可以殺死25萬隻老鼠。我國有4屬8種,主要分佈於長江以南,如金環蛇Bungarus fasciatus、銀環蛇Bungarus multicinctus、麗紋蛇Calliophis macclellandi、眼鏡蛇Naja naja、眼鏡王蛇Ophiophagus hannah。其中眼鏡王蛇全長可達6米,為最大毒蛇。
眼鏡蛇科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3] 
中文名
眼鏡蛇科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爬行綱
蛇目
眼鏡蛇科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新蛇亞目
亞    綱
雙孔亞綱

眼鏡蛇科簡介

眼鏡蛇科蛇類中許多是極毒的毒蛇,也有不少種咬人並無嚴重危害的,體形最大的眼鏡蛇體長可達6m左右。一般説來眼鏡蛇科的蛇毒主要作用於神經系統,稱神經毒類,也有具混合毒的。眼鏡蛇科蛇類頭部橢圓形,身體修長,外形上與毒蛇不易區別;但上頜骨較短,前部各着生一枚大的前溝牙(通常毒牙後還有數枚發育中的細溝牙,為預備毒牙),前溝牙直立不能活動,當閉頜時毒牙置於一個位於上頜骨與唇側之間的牙鞘中。在較大的毒牙後還在翼骨、齶骨和齒骨上着生有較小的牙齒。頭頂有對稱排列大鱗,瞳孔圓形,尾圓柱形,整個脊柱都有椎體下突,半陰莖的精液槽溝往往是分叉的。此外,我國產的眼鏡蛇科蛇類還有以下特徵與我國其他蛇類相區別:背鱗通常15行,脊鱗擴大呈六角形,尾下鱗單行(環蛇屬);或沒有頰鱗,第3枚上唇鱗較大,前接鼻鱗後入眶(眼鏡蛇屬及麗紋蛇屬);頭背有一對較大的枕鱗(眼鏡王蛇屬)。
眼鏡蛇可能向三個方向適應輻射,新大陸的珊瑚蛇(Micrurus,Mic,ruoicles)是典型的以蜥蠍為食的半穴居型蛇類,所有種都細長,身體呈圓柱形,身上具有環狀的顏色,十分鮮明的警戒色。分佈在非洲和亞洲的南非窄頭眼鏡蛇Krbztv和珊瑚蛇Cobras顯示了在體形和習性方面的更多分歧:有水生的水眼鏡蛇Boulengerirta,半穴居的callophis,陸生的眼鏡蛇Naja和環蛇Bungarus,樹棲的曼巴蛇Dendroas pis。澳大利亞的眼鏡蛇也顯示出巨大的變異,儘管它們大多數只限於穴居生活(無義蛇Apistocalarnus,Toxzoocamus)和陸地生活習性(澳蛇Demansia Or-yuranus)。眼鏡蛇大多為卵生,但南非唾蛇Hemachatus hema-chats和澳大利亞某些種類是卵胎生,而澳大利亞澳太蛇屬Denisonia已有報道為胎生。眼鏡王蛇等有營巢護卵的習性。
眼鏡蛇科一般劃分為4個亞科,除虎蛇亞科( Notechinae) 25屬90種僅分佈於澳大利亞外,其餘3亞科即陸生的眼鏡蛇亞科(Elapinae)、海蛇亞科(Hydrophlinae)(我國已知8屬13種)和扁尾海蛇亞科( Laticaudinae)(1屬3種在我國分佈)。現已知有50餘屬240餘種,有一半左右的種類產於大洋洲。此外分佈於亞洲、非洲及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歐洲沒有眼鏡蛇科。湖南沒有海蛇亞科和扁尾海蛇亞科分佈 [1] 

眼鏡蛇科外形特徵

眼鏡蛇科
眼鏡蛇科(15張)
上頜骨較短,水平位,不能豎起;前溝牙類毒蛇,主要為神經毒,也有混合毒者。一對固定在上顎的毒牙。

眼鏡蛇科棲息環境

樹棲。

眼鏡蛇科分佈範圍

眼鏡蛇科
眼鏡蛇科(5張)
廣佈於歐洲以外的各大洲。

眼鏡蛇科眼鏡蛇科種類

眼鏡蛇科包括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有毒蛇,這一科的成員將近250類。儘管它們在大小、形狀和習性方面各不相同,這一蛇科的蛇在它們的嘴前部全都有一對固定的有毒鋸齒,毒液是眼鏡蛇用來毒暈獵物和保護自己不被敵人襲擊的工具。
眼鏡蛇
眼鏡蛇是一種有劇毒的蛇,跟非洲的曼巴、美洲的銀環蛇和澳洲的虎蛇都有着親緣關係。它們大多居住在熱帶地區,靠吃鳥類、小動物和其他爬蟲為生。雖然眼鏡蛇是肉食動物,嘴的前部有一對固定的有毒鋸齒,但卻不能將食物撕開,只能先把獵物殺死,再整個吞下去。
西部珊瑚蛇
西部珊瑚蛇是一種纖細的圓筒形蛇,長着光滑的鱗片,一個小小的腦袋,腦袋和脖子幾乎都分不清楚,還有一雙小小的眼睛。它的身體由紅、白和黑相同的條紋所覆蓋,紅色的條紋兩端總是與白色的條紋相鄰。
眼鏡王蛇
眼鏡王蛇是最著名的眼鏡蛇之一。棲息在南亞的一些河流附近,體長4-6米。根據記載,最大的一條眼鏡王蛇,曾保存在英國倫敦動物園裏,長達5.7米。眼鏡王蛇能產生大量毒液,並完全以其他蛇為食。它們一般活動隱秘,通常白天攝食,有時也會襲擊人類,而且沒有任何攻擊前的挑畔。在蛇的世界裏,眼鏡王蛇與眾不同,因為它們用棍棒和樹葉築窩。雌蛇最多能產40枚卵,然後待在窩裏,直到幼蛇慢慢地從蛋殼中滑出。
海蛇
全世界各大洋中大約有50多種海蛇,我國近海產大約20餘種。海蛇是現生爬行動物的一種,與龜鱉目的各種海龜等一起,成為古老的爬行類延續的生物。海蛇與陸地上的蛇原本是一家,由於環境的變遷而轉移到大海里去“安家落户”。海蛇的尾巴為了適應海里的生活,變成扁平的槳狀,它柔軟細長的身軀波浪似彎曲前進,在水中游動自如。海蛇的頭很小,遊動時常把頭伸出水面呼吸。它的鼻孔內有瓣膜,能自動關閉,潛水時關閉瓣膜就可以防止海水湧進鼻腔。海蛇還長有尖利的牙齒,隨時準備“出擊”。海蛇都是毒蛇,它尖利的牙齒與毒液能將對方麻醉,然後吞下去。海蛇的毒牙令它在海里所向披靡,橫行霸道。海蛇是一種卵胎生的動物。繁殖期時,海蛇孕育的卵在母體內發育成小蛇,所以小蛇一出世就能自由活動。海蛇的潛水能力很強。科學家們對它的這種能力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海蛇停留水面的時間很短,每次下潛深度有幾十米,下潛時間長達數十分鐘。是什麼原因令海蛇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貯存大量氧氣來進行下潛的呢?眾説紛壇。有人認為,海蛇有一個容量極大的肺,而且下潛過程中它能調節體內各種重要器官,儘量降低體內耗氧量。還有人認為,它的皮膚能幫助呼吸,並能將所獲得的氧氣迅速轉化,在下潛時,維持身體需要。海蛇下潛之謎還有待確認。
印度眼鏡蛇
自上世紀以來,印度眼鏡蛇是印度耍蛇人的“法寶”。遭到打擾時,它向後躍起,伸出肋骨,形成一種準備反擊的陣勢。它們聽不見任何聲音,因此它響應的是耍蛇人的動作,而不是他們演奏的音樂。在眼鏡蛇能產下20~ 30枚卵,雌蛇會一直看護它們,直到孵化出來。全長約2米的印度眼鏡蛇們白天躲在叢林中,一到晚上才出來活動 [2] 

眼鏡蛇科物種分類

學名及命名者
種數
亞種數
名稱
地理範圍
Acalyptophis,Boulenger,1869
1
0
細鱗海蛇
泰國、華南海域、廣東海岸、台灣、印尼、菲律賓、新幾內亞、澳洲北部
Aipysurus,Lacépède,1804
7
1
帝汶海、中南海、泰國、澳洲海岸、新喀里多尼亞、印尼、新幾內亞南部、馬來西亞西部、越南
Cacophis,Günther,1863
4
0
森冠蛇
澳洲
Calliophis,Gray,1834
8
11
東方珊瑚蛇
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印尼、柬埔寨、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緬甸、菲律賓、越南、老撾、中國南部、日本、台灣

Drysdalia,Worrell, 1961
3
0
東南草蛇
澳洲南部
Elapognathus,Boulenger, 1896
2
0
西南草蛇
澳洲西部
杆尾海蛇屬
Ephalophis,M.A. Smith, 1931
1
0
格氏泥蛇
澳洲西北部
Hoplocephalus,Wagler, 1830
3
0
寬頭蛇
澳洲東部
Leptomicrurus,Schmidt, 1937
4
2
黑背珊瑚蛇
南美洲北部
洛氏蛇屬
Loveridgelaps,McDowell, 1970
1
0
所羅門細眼蛇
Micropechis,Boulenger, 1896
1
0
新幾內亞細眼蛇
新幾內亞
Micruroides,Schmidt, 1928
1
2
西方珊瑚蛇
美國、墨西哥
珊瑚蛇屬
Micrurus,Wagler, 1824
69
54
珊瑚蛇
北美洲南部、南美洲
Naja,Laurenti,1768
20
5
非洲、亞洲
虎蛇屬
Notechis,Boulenger, 1896
2
0
澳洲南部及其附近離島
Ophiophagus,Günther, 1864
1
0
孟加拉國、緬甸、柬埔寨、中國、印度、安達曼羣島、印度尼西亞、老撾、泰國、越南、西馬來西亞、菲律賓
異眼鏡蛇屬
Paranaja,Loveridge, 1944
1
2
多帶蛇
Pelamis,Daudin, 1803
1
0
印度洋及太平洋
Pseudechis,Wagler, 1830
7
0
澳洲
Pseudohaje,Günther, 1858
2
0
安哥拉布隆迪、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加蓬加納、肯尼亞、尼日利亞、盧旺達、烏干達、塞拉里昂、科特迪瓦、多哥
澳西蛇屬
Rhinoplocephalus,Müller, 1885
6
0
澳洲細眼蛇
澳洲東部及南部、新幾內亞南部
黑帶眼鏡蛇屬
Simoselaps,Jan, 1859
13
3
澳洲珊瑚蛇
澳洲大陸
Toxicocalamus,Boulenger, 1896
9
0
新幾內亞森林蛇
新幾內亞及鄰近島嶼
Tropidechis,Günther, 1863
2
0
粗鱗蛇
澳洲東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