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真澤宮

鎖定
真澤宮位於山西省壺關縣神郊村,始建於唐乾宇初年。該廟坐北向南,背靠青山而建,面對翠微峯。五進院落,規模宏大,建制完整,集精巧的建築結構和精湛的雕刻藝術於一身,充分顯於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是我國古代建築的傑作。現存建築有:牌房、山門、望河樓、鐘鼓樓、戲樓、梳妝摟等,共計200餘間。美麗的傳説、精美的建築,是壺關縣境內遊人必至之地。
中文名
真澤宮
所在地
山西省壺關縣神郊村
始建年代
唐乾宇初年
房間數
200餘間

真澤宮景區簡介

真澤宮 真澤宮
真澤宮位於神郊河北岸,西北距縣城40公里,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真澤宮俗稱奶奶廟、二仙廟,佔地6900平方 米,坐北朝南有3進院落、主殿3座、配房240餘間、碑碣36通,所有建築均為沙石基礎,雕樑畫棟、斗拱飛檐、琉璃瓦脊、紅牆碧瓦,由低到高錯落有致地排列在海拔1557米的轎頂山下,建築結構嚴密,佈局合理,雕石畫坊、規模宏大,蔚為壯觀,裏面供奉着獨有的地方神祇衝惠、衝淑二位女真人。
真澤宮南臨翠微山,山上有翠微洞、昇仙台,西傍北魏長城遺址,是難得的旅遊勝地,每年夏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為真澤宮廟會,香客、遊人絡繹不絕。院內兩側又各有九間二層樓配房,東側配房為嬰兒宮,裏面供奉聖嬰;西側配房為奶水宮,裏面供奉送子娘娘。第三進院落中間為聖公母殿,大殿建於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為懸山式琉璃瓦頂,坐落在2米高的青石台階上,殿內塑有兩位女真人父母神像。殿兩側也各有一座配樓,稱為梳妝樓。院內兩側原各有七間二層樓配房,現已廢湮。
真澤宮 真澤宮
據碑文記載:它始建於895年(唐乾寧二年),1105年(宋崇寧四年)重修,1574年(明萬曆二年)移建於現址,至今保存完好。衝惠、衝淑兩位女真人系孿生姊妹,原籍山西屯留。出生後親母楊氏去世,其父樂山寶又娶繼妻呂氏。二人飽受繼母呂氏虐待,苦痛不堪,仍然無怨行孝,感動上天。895年(唐乾寧二年),二人在翠微山昇仙台被黃龍馱去,上天做了神仙。當地百姓在翠微山北建廟祭祀,奉為地方神祇。1105年(宋崇寧四年),宋軍攻打西夏,路經二真人廟時,軍糧用光。忽見有二位女子煮粥供給士兵食用,隨吃隨有,沒有停滯。帶兵將領這才知道是兩位女真人顯靈,連忙向宋徽宗報告。宋徽宗大驚,封兩位女真人仙號衝惠、衝淑,廟號真澤宮。1574年(明萬曆二年),神郊河水氾濫成災,真澤宮面臨滅頂之災,當地百姓將該宮遷至現址重建。 [1] 

真澤宮建築藝術

真澤宮脊獸 真澤宮脊獸
真澤宮坐北朝南,廟羣佔地6900平方米,為五進院落,前低後高,依勢排列在中軸線上,有主宮殿三座,樓台、廊廡240餘間。全廟紅牆碧瓦,雕樑畫棟,全部使用的是砂石柱,外觀巍峨森嚴;內察結構巧妙,堅固穩定,真可謂精巧的建築,不朽的藝術。沿路拾級上得156階臨河石梯 (俗稱 “香道”),便能見到一組精美別緻的牌樓建築,這就是真澤宮的門面部分的牌坊。牌坊前左右各置一尊唐代石獅,雖日久年深,風蝕雨淋,風化的已模樣殘缺,但它雄健豪邁的氣勢尚存無恙。牌樓一主兩配,寬12米,高6米,全部由斗拱組成。整個建築由四根砂石柱支撐,斗拱屋疊,一層大於一層,精雕細刻,如大鵬展翅,似龍飛鳳舞,飄逸舒展,十分壯觀。精美幽雅的牌樓,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水平與智慧結晶。穿過牌樓,是氣勢雄偉的“山門”建築。正門上方,置墨色匾額一塊,上書“真澤宮”三個鎦金大字,字體剛勁有力,正門前置兩尊兩米高的石獅。山門兩旁,又有兩個小山門,山門之上為大小三個舞樓;山門兩邊高高聳立着東西兩樓,稱之為望河樓。
舞樓與望河樓頂全部琉璃瓦蓋頂,樓內四牆內壁採用連環畫形式,分別記載着樂氏二女 “隆冬採菇”“酷暑取冰”“尖桶挑水”“撿麥昇仙”等神話傳説,畫面線條舒暢簡潔。山門後即是真澤宮的中心:中央大院,主體建築中央殿建置在一米高的台階上,這是真澤宮內規模最大、最古老的建築,現存為元代遺物。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式,飛龍高脊,金黃色的琉璃瓦出檐。殿檐斗拱、額枋、樑柱全部採用青、藍、金色線彩繪。正面四根大石柱着紅色,裝雀替,繪戲劇,木質透雕,精巧雅緻,栩栩如生。殿門到石柱間留有迴廊;每兩根石柱之間有一米多高的紅漆柵欄,將空曠的大殿基本點綴補充,使整個建築結構充滿了古色古香的氣氛,更增添了它的歷史感與藝術性。該院東西寬23.3米,南北長29.7米,東西各有九間樓式配房,東稱“陽宮”西稱“陰宮”。據傳,陽宮上層有天空九仙女塑像,陰宮有陰府十殿閻王塑像,在陰陽兩宮的牆壁上,分別有天空和地府神話題材的壁畫。整個大院佈局森嚴,氣勢輝煌,集真澤宮建築精髓於一方,東西各有一個“月亮門”,是通往後殿的要道。
真澤宮 真澤宮
據碑文記 載,過亭院建有“萬壽亭”,過亭院兩旁有鐘鼓二樓相對峙。真澤宮的第二大殿為真澤寢宮,俗稱“子孫殿”。殿宇屋頂懸山式,琉璃瓦作,明間置門。寢宮兩側有“插花二樓”相伴,造形十分威嚴。大院東西兩廂有“嬰兒宮”和“奶水宮”各九間樓房,相傳有許多嬰兒和送子娘娘的壁畫和塑像。寢宮內現彩繪有“百子圖”。百子形態各異,惟妙惟肖,為現代彩繪大師之精品。寢宮兩側的甬道通向聖公、母大院。此院系清乾隆三十年時增建。正殿屋頂懸山式,琉璃瓦作,明間、次間均置隔扇門窗,內供奉着二仙真人的父母神像。大殿兩側有兩座配樓,稱為“梳妝樓”。整個殿宇置之於兩米多高的青石台階上,是真澤宮最後、最高處的一組建築。相傳,在聖公、母大院的東西兩廂,也分別有七間樓房,可惜今已不復存在。整個真澤宮,建築結構嚴密,屋檐飄逸舒展,彩繪古樸典雅[1]。

真澤宮名字淵源

真澤宮 真澤宮
根據民間流傳的故事,在大宋徽宗趙佶崇寧四年,西夏軍隊進犯中原,守衞邊防的將士受命應徵。大軍行至紫團山區的時候,糧草已盡。眾士兵飢餓難忍,無法行軍打仗,領兵主帥下令就地安營紮寨。並派出下將,回京師搬運糧草,按情況下令必須三日內運到,否則,就有全軍覆滅的危險。眼看期限已到,搬運糧草的軍隊仍然不見動靜。已有半數兵卒奄奄一息,在飢餓的煎熬下垂死掙扎。就在這緊要關頭,突然小卒奔進元帥帳內:“報告主帥,路旁突然出現兩位少女,安灶做飯。言説是專門來讓我軍將士食用的!”主帥聽稟報,頓時精神振奮,隨小卒一同來到路旁。果然見兩位少女,面目清秀,舉止文雅。正在一口很小的鍋灶前將鍋蓋揭開,香噴噴的小米飯正冒着熱氣。將士見狀,不由驚歎。主帥問:“兩位姑娘哪裏人氏,為什麼給我們安灶煮飯。再説,鍋小如盆盂,能夠幾個人吃呢?”兩位少女不慌不忙答:“主帥不必多慮,二小女本地人氏。請將軍通知全軍將士,儘管吃飽。大宋江山全仗你們保衞!”將軍十分驚奇,一聽此話,急忙傳令。讓眾將士手捧碗缽,一碗碗香甜的米飯從小鍋內盛到每個人碗中……小小的鍋灶,時盛時滿。不多時,全軍將士沒有一個不飽食。將軍好像略有所悟,向二女謝過大禮。誰知,轉眼之間,二女子蹤跡全皆隱,全軍將士無不驚訝。這時主帥見將士們個個鬥志十足,遂令拔營起寨,星夜兼程,向邊關進發。天亮時分,抵達邊陲。這次戰鬥中,從將軍到士卒,個個奮勇異常,揮刀舞棒,將敵寇打得落花流水。全軍覆沒。應徵軍隊,班師回朝,將事情原委如實稟報朝廷。皇帝下詔傳旨,將二聖廟封號“真澤宮”並賜額,下令此廟歸朝廷直接管轄並進行了大規模擴建、整修。有《敕賜真澤廟誥祠碑》和《樂氏二真人封號記》兩碑為證,前者立於今真澤宮內,後者碑佚。

真澤宮歷史傳説

真澤宮 真澤宮
宋大觀三年,天下大旱,初秋七月,縣令李元儒聽説二聖廟二仙真人神威無邊,執掌多方法寶,更有人説,歷代是壺關水神的執令者,於是禱旱祈雨於真澤仙祠。至誠感通,大雨如注,這一年當地百姓,秋收大豐。二件奇蹟,由縣令逐級上奏。奏摺直達京師,將細情稟報朝廷。宋徽宗趙佶,十分感動二仙人的功德,屢次忠誠於國,恩澤於民,於是在第二年,即政和辛卯年夏,敕封二真人號,長曰:“衝惠”,次曰:“衝淑”,廟額曰:“真澤宮”,並下令護建其廟。廟宇裏的碑文和傳説相符。總之可以確信皇帝敕封,大規模擴建、整修是事實,因為碑文和《壺關縣誌》甚至多種史料均有記載。元朝至元五年,再次修葺真澤宮。竣工後,真澤宮重放光彩。殿堂廊廡200餘間,宛若君主之所居。於是,由上黨人宋渤撰文以記之,碑額為:《重修真澤二真人序》,碑存真澤宮內。真澤宮原建在神郊南岸,皇帝封號,整修擴建,仍在其所,但由於年深日久,河水衝撞決觸土岸,寢宮淹沒,延及正殿,無法救助,面對古建築遭損,廟宇是如何從河的南岸遷到北岸呢?據民間流傳,自從二聖廟二仙真人在民間受到人們的極廣、極高的崇尚之後,神郊大河的河神爺對此十分不滿,經
常與二仙人發生衝突,對此,二仙真人早有所料,總有一天會遭到河神爺的排擠。很早就選定了對岸的風水寶地,並將頭上的金釵埋在那裏。明朝萬曆年間,問題終於發生了。
真澤宮 真澤宮
一日,河神爺對二仙人説:“你們的末日到了,我很快就會將你們沖掉的!”二仙人笑答:“真的嗎?那我們怎麼辦才好呢?”河神爺兇狠地説:“沒有辦法,你們只有坐以待斃了!哈哈……”二仙人針對河神爺猖狂的神態和言語説:“如果你把我們沖掉,我們甘心情願,那麼如果衝不掉我們,又該怎樣呢?”河神爺立即提議,雙方發誓賭咒,衝不了二聖廟,甘心河水乾涸,如能沖掉,再不許修造。事情發生在河水猛漲的那天晚上,神郊村的百姓,凡是喂牛餵馬的户口,都做了同樣一個夢。二仙真人在夢中出現,説:“大家都把牲口餵飽,晚上要借用一下。”第二天一大早,街頭巷尾,人們紛紛議論,家家
發現,牛角、馬尾上都繫有紅布條。牲口卧在圈內,大汗淋漓,喘呼不息,好像剛拉過什麼重貨回來的樣子。村民都十分驚訝!此時有人才發現河南岸的二聖廟失蹤了,而廟宇屹立在大河之北。人們大讚二仙威力無比。此後,河神爺沒能把二聖廟沖掉,甘拜下風,不得不承認自己道行不深,遠不及二聖,出於自尊,不得不將河水流放乾涸,以履行自己的諾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