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省試方士進恆春草

鎖定
《省試方士進恆春草》是唐代詩人梁鍠參加科舉考試時創作的一首試律詩。此詩就方士進長生草事進行議論,表現恆春草的特點與妙處,表達作者希望科舉高中之意。全詩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作品名稱
省試方士進恆春草
作    者
梁鍠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排律
題    材
詠物詩

省試方士進恆春草作品原文

省試方士進恆春草
東吳有靈草,生彼剡溪傍
既亂莓苔色,仍連菡萏香
掇之稱遠士,持以奉明王
北闕顏彌駐,南山壽更長
金膏徒騁妙,石髓莫矜良
倘使沾涓滴,還遊不死方 [1] 

省試方士進恆春草註釋譯文

省試方士進恆春草詞句註釋

⑴省試:唐宋時由尚書省禮部主持舉行的考試。又稱禮部試,後稱會試
⑵東吳:泛指古吳地。大約相當於現在江蘇、浙江兩省東部地區。靈草:仙草,瑞草。
⑶剡(shàn)溪:水名。曹娥江的上游,在今浙江嵊州南。
⑷莓苔:青苔。
⑸菡(hàn)萏(dàn):荷花的別稱。
⑹掇(duō):摘取,採取。遠士:高士。
⑺明王:賢聖之君主。《左傳·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
⑻北闕:古代宮殿北面的門樓,是臣子等候朝見或上書奏事之處。此處代指皇帝。彌:益,更加。
⑼南山壽:典出《詩經·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南山:即終南山,屬秦嶺山脈,在今陝西西安市南。
⑽金膏:道教傳説中的仙藥。《穆天子傳》卷一“黃金之膏”晉郭璞注:“金膏,亦猶玉膏,皆其精汋也。”
⑾石髓:即石鐘乳。古人用於服食。也可入藥。《晉書·嵇康傳》:“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嘗得石髓如飴,即自服半,餘半與康,皆凝而為石。”矜(jīn):自誇,自恃。
⑿涓(juān)滴:水點,極少的水。《藝文類聚》卷一百引晉李顒《經渦路作》詩:“亢陽彌十旬,涓滴未暫舒。”喻微少。
⒀不死方:此指長生不老之鄉,神仙居住之地。 [2]  [3] 

省試方士進恆春草白話譯文

東吳地方有一種靈草,生長在那剡溪旁。
這種草與莓苔顏色相像,還有荷花之香。
採摘之人可稱高士,拿來獻給聖明君王。
君王服用後容顏常駐,壽命比南山更長。
傳説中的金膏別説精妙,石髓也不見良。
如果能夠沾上一點,就能遊長生不老鄉。

省試方士進恆春草創作背景

此詩載於《全唐詩》卷二〇二,《文苑英華》卷一八八編入“省試”類,當為作者應禮部試時所作的試律詩,其作年不詳。此題唐人存詩僅此一首。 [2] 

省試方士進恆春草作品鑑賞

省試方士進恆春草整體賞析

此詩就方士進長生草事進行議論。首聯破題恆春草,言明其生於吳地剡溪畔。此草色如莓苔,香若荷花,乃是一種靈草。於是有方士採之獻給君王。“明王”乃讚美之辭。而四五聯專寫此草妙處,説高人隱士採掇此草,可以與他們的身份氣質相稱,即《楚辭·離騷》中所説“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之意。而賢明之君王服用此草後能青春永駐,壽比南山,即使傳言中可以延年益壽的金膏、石髓也比不過它。末聯言:如果自己有幸沾潤點滴,亦將優遊於長生不老之鄉。
方士之恆春草,本用以成仙;此詩則以之比喻沾承主上恩露,得以高中。唐人往往以登仙比登第。故此詩雖以幹求意作結,但不露痕跡。全詩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2] 

省試方士進恆春草名家點評

清代葉忱《唐詩應試備體》:(二聯)寫出恆春香色。
清代紀昀《唐人試律説》:方士進藥,事殊非體,指詞當有斟酌。前四句但賦恆春草,後六句但賦草之功用,“進”字惟五六句一點,更不照應,識力絕高。
清代臧嶽《應試唐詩類釋》:首韻破“恆春草”,次韻承寫草之色香,三韻剔“方士進”意,四韻刻畫恆春,五韻襯寫靈草,末以幹求意作結。 [2] 

省試方士進恆春草作者簡介

梁鍠,生卒年不詳。四十歲前嘗從軍,為掌書記;後與軍師不合,拂衣棄職。天寶初官執戟。工詩,尤擅五律,頗負時名。與李頎岑參錢起友善。今存詩十五首。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