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盤古蟾蜍

鎖定
盤古蟾蜍(Bufo bankorensis)英語名稱為Taiwan Common Toad,生長在台灣區與靠近山區的丘陵地。是台灣體型最大的無尾目動物,身長在5到20釐米之間,大多數約6到11釐米,體色依環境而異。
中文學名
盤古蟾蜍
拉丁學名
Bufo bankorens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兩棲綱
亞    綱
滑體亞綱
無尾目
亞    目
新娃亞目
蟾蜍科
蟾蜍屬
盤古蟾蜍

盤古蟾蜍形態特徵

盤古蟾蜍 盤古蟾蜍
蟾蜍科,體長6-11cm,大型,頭部寬大,眼虹膜紅色,體背黃褐色、褐色或黑色,體表粗糙如疙瘩,具有腺性瘤狀突起或具有黑色、橙紅色斑點,眼後坊至前肢基部有一條黑色的縱紋,有些個體具有背中線,斑型隨環境改變具有個體差異。本科只有2種,外觀近似黑眶蟾蜍但其各趾端黑色,本種趾端不具有黑色斑,耳後腺可分泌毒液。

盤古蟾蜍種羣分佈

普遍分佈於低、中高海拔之闊葉林,平時棲身陸地。

盤古蟾蜍生活習性

9月到隔年3月為繁殖季,會遷到水池或溪流中。卵粒呈雙行排列於帶狀膠質管內,可長達10m以上 [1]  ,雌蛙一次可產4000顆卵粒,雄蛙很少鳴叫,只有在被其他雄蛙誤抱時才會發出呱、呱、呱的鳴聲。

盤古蟾蜍相關事件

2019年12月,台灣花蓮縣豐濱鄉有民眾誤食盤古蟾蜍而食物中毒,共造成1死5傷,其中1人為送醫後不治,其餘5人經治療已康復出院。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