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監照

鎖定
詞語由來:《監照》是國子監發給監生的學歷證書。國子監這個名字始於隋,原名國子寺,公元607年,隋煬帝改名國子監,為中央官學。清代國子監是掌管全國學校的最高行政機構,同時又是全國的最高學府,又稱國學或太學 [1] 國子監的學生通稱為監生
中文名
監照
所屬年代
隋朝

監照什麼是監照

監照詞語解釋

監照 監照
詞語名稱: 監照
詞語解釋:
監,通“ 鑑 ”。猶照臨。
《莊子·天運》:“九洛之事,治成德備,監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謂上皇。”
監,通“ 鑑 ”。監生的憑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回:“再看那大紙包的,是一張監照,一張候選通判的官照。”《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回:“他到得上海 來,就盤纏斷絕了。此刻拿了一張監照,兩個獎札,在這裏兜賣。”

監照詞語由來

監生有四種:恩監、廕監、優監和例監。“恩監”是蒙滿八族漢文官學生、算學滿漢學生考取國子監以及聖賢后裔入監者;“廕監”分“恩蔭”、“難廕”,順治二年(1645年)規定文官四品、外任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可蔭子一人入監讀書,稱為“恩蔭”;凡任職三年期滿後死於職守的(順治九年規定三品以上)可以蔭一子入監讀書,稱為“難廕”;“優監”指由優秀附生入監學習者;“例監”則是庶民通過捐納資財不經過府、州、縣學而獲得監照的。

監照實例及用途

監照監照實例

監照 監照
本文所附監照,是天津府慶雲縣劉冠榮在捐銅局捐輸資財後準作貢生(即監生)而給予的監照,該生屬“例監”,不屬正途出身。劉冠榮時年51歲,身材中等,面赤有須,那年是咸豐六年(1856年)5月,監照上還開列三代——曾祖、祖、父的名號。此監照高56釐米,寬48釐米,在對摺騎縫處可能與存根蓋有騎縫章,並行編號 [2]  。咸豐六年(1856年)正處於太平天國革命高漲時期,使清政府面臨窘境,國庫空虛,故花錢買官、花錢買功名之風較盛。
昨日,一張保存完好的清朝康熙年間由國子監頒發的“監照”,在武漢收藏品市場現身。專家稱,這件史料距今近300年,相當於現在的大學文憑,十分珍貴。這張長51釐米、寬40釐米,保存完好的監照,由收藏者肖琴學偶然淘得。正文中有持照人的“文字相片”:“案今準户部冊報臧三六系山西汾西縣人,四十六歲,身中面白微須……”發照日期為“康熙50年(1711年)九月十日”。監照下端分別是硃批大字“實”(銀已收)、“行”(同意)。

監照監照的用途

監照為清朝最高學府國子監頒發的文憑,也是步入仕途的敲門磚。頒發監照要求嚴格,要詳細核查三代名諱,以證實其家境是否清白,更重要的是持照人要具備足夠財力。據史料記載 [3]  ,當時取得監照“起價”為108兩紋銀。不過有了監照只是取得了做官資格。要做官,還必須有户部頒發的“户部執照”。
《內鄉縣衙覽要》中記載:此現象始於明代景泰中期,清代更加氾濫,監生可以用資納捐,大部分並沒有真才實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