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監生

鎖定
監生是國子監生員的簡稱,明清兩代取得入國子監讀書資格的人稱國子監生員。
中文名
監生
起    始
唐朝
發    展
明清
率    屬
國子監
明朝分類
舉監、貢監、廕監、例監
清朝分類
恩監、優監、廕監、例監
參考資料
《大清會典事例》禮部·貢舉
拼    音
jiàn shēng

目錄

  1. 1 解釋
  2. 2 沿革
  3. 唐代
  4. 宋代
  1. 明代
  2. 清代
  3. 3 分類
  4. 舉監
  5. 貢監
  1. 廕監
  2. 例監
  3. 4 典型

監生解釋

明清兩代稱在國子監(封建時代國家最高學校)讀書或取得進國子監讀書資格的人。清代可以用捐納的辦法取得這種稱號。
監:古代官府名。
生:一切可以發育的物體在一定條件下具有了最初的體積和重量,並能發展長大。例:誕生,滋生,生長。

監生沿革

在國子監肄業的生徒。明清兩代稱在國子監讀書或取得進國子監讀書資格的人。

監生唐代

其名始於唐憲宗元和二年(807)置東都監生一百人。原稱在監肄業者為國子生。《新唐書·選舉志上》:“元和二年,置東都監生一百員。”

監生宋代

除國子監及其下屬各學生員稱監生外,司天監也有監生。

監生明代

明初由各省選送了行俱優的生員入監為監生,舉人會試落第者亦可入監。明代監生分為四類:舉監、貢監、廕監、例監。舉監是指參加京師會試落選舉人,復由翰林院擇優送入國子監學習者。貢監是以人才貢獻入監之意。洪武初規定,凡天下府州縣各學,每年貢舉一名到國子監學習。後來名額略有變更,但因貢舉學生的標準徒具虛名,致使僅以食廩膳年久者為先,往往是一些年長而無學識的人入監學習,所以監生成績差劣。至孝宗時期,又於各府州縣常貢之外,每三、五年再行選貢一名,通過考試把學行兼優、年輕有為者選貢入國子監學習。
廕監是指三品官以上子弟或勳戚子弟入監讀書的學生。例監是指因監生缺額或因國家有事,財用不足,平民納粟於官府後,特許其子弟入監學習者,故又稱民生。《明史·選舉志一》:“入國學者,通謂之監生。舉人曰舉監,生員曰貢監,品官子弟曰廕監,捐貲曰例監。同一貢監也,有歲貢,有選貢,有恩貢,有納貢。同一廕監也,有官生,有恩生......每負天下按察司選生員年二十以上、厚重端秀者,送監考留。會試下第舉人,入監卒業。又因諫官關賢奏,設為定例。府、州、縣學貢生員各一人,翰林考試經、書義各一道,判語一條,中式者一等入國子監、日本、琉球、暹羅諸國亦皆有官生入監讀書。”

監生清代

入監肄業的有貢生(即“貢監”,包括歲貢、恩貢、副貢拔貢優貢例貢)、監生(恩監、優監、廕監、例監)、官生(七品以上官子弟之聰敏好學者)、經提學官考選提拔的廩增附生、及滿州勳臣子弟、先賢后裔等。乾隆以前對監生加以嚴格考試,後來僅存虛名,一般未入府、州、縣學而欲應鄉試,或未得科舉而欲入仕做官者,都必須先行納捐取得監生出身,但不一定就在監讀書。〔清〕田蘭芳《明河南參政袁公(袁可立子袁樞)墓誌銘》:“子三:賦誠,雲南楚雄府通判,任出。賦諶,監生,劉出,皆能詩。”同治光緒初年,稍有起色,旋又廢棄。清後期捐納監生氾濫,可以用捐納的辦法取得這種稱號。此類監生多以之求官,監生之名,遂為人賤視,與往日狀況不同。

監生分類

明清時的監生主要有如下幾種:

監生舉監

由舉人做監生的,叫舉監。

監生貢監

由秀才做監生的,叫貢監,也叫貢生。秀才一經成為貢生,就不再受地方儒學管教,俗稱出貢。在清朝,貢監也叫優監,表示從生員(秀才)中選拔優秀的人去國子監讀書。貢監主要是通過地方儒學保舉某些生員入國子監的。由於朝廷授予這種保舉的名義有多種以及保舉時選拔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作為貢監,即貢生也有若干種,如歲貢、選貢、拔貢、恩貢、優貢等等。例如歲貢是由地方的府、州、縣學把秀才依次排隊,按規定時間循序推薦到國子監,俗稱挨貢。由於歲貢須計較年資,及至入監時多已年力衰憊,所以明清兩朝的中後期又在歲貢之外,另行選拔年富力強、學行兼優的秀才入國子監,這種選拔不計較資歷,明朝稱為選貢,清朝稱為優貢。

監生廕監

憑藉父輩做官而成監生的,叫廕監。在清朝,廕監又分為恩蔭和難廕兩種。凡文官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的,准許送一子入監讀書,以及遇到慶典,皇帝特賜許入監讀書的人,都算是恩蔭。凡內外三品以上官,任滿三年者,死後一子可以入監讀書;地方佈政等司長官及州縣佐貳殉於國難的,準其嗣子入監讀書,這些都是難廕。清朝的難廕,在明朝稱為恩生。

監生例監

以捐納錢粟得為監生的,叫例監。明清兩朝又都有例貢,指秀才通過捐納錢粟取得貢生身份的人。例貢不算是正途,因此不被人所看重。

監生典型

魯迅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
吳敬梓《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是一個吝嗇鬼的典型。嚴監生原名嚴大育,字致和,是個膽小有錢的人。對自己十分吝嗇。嚴監生臨終之際,伸着兩根指頭就是不肯斷氣,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媽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勸,但都沒有説中,最後還是趙氏走上前道:“爺,別人説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曉得你的意思。你是為那燈盞裏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莖就是了。”直到趙氏挑掉一根燈草,他方才點點頭,嚥了氣。
這細節説明了嚴監生對自己的吝嗇。當然,我們也應認識到嚴監生性格的複雜性。他的性格中有吝嗇的一面,也有卑微可憐的一面,還有慷慨與不乏人情的一面。他以金錢作為護身符,來消災弭難,苟且偷安。正妻王氏病後,他延請名醫,煎服人蔘,毫不含糊。王氏死後,他深情悼念,“伏着靈牀子又哭了一場”,這不是“做戲”的眼淚,誠如閒齋老人的評語:“此亦柴米夫妻同甘共苦之真情。”這裏寫出了他具有人情的一面。
由於他沒有家族優勢,至死也怕嚴老大,他活得卑微,死得窩囊。至於對財產的聚斂,主要靠兩種方式:一是靠剝削來佔有;二是靠慘淡經營,精打細算,甚至靠生活方式上的自虐來減少開支。他愛財、聚財,但有時慷慨。他並不甘心屈從別人,這種心態在他臨終託孤於內兄的沉痛遺言中充分地揭示出來了,他説:“我死之後,二位老舅照顧你外甥長大,教他讀讀書,掙着進個學,免得像我一樣,終日受大房的氣。”臨終前的一席話,可謂是他人生經驗的總結。
總之,他是一個在統治階級中被人捉弄的人物,他有吝嗇、薄情、慷慨的一面,又不乏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