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監利大米

鎖定
監利大米,湖北省荊州市監利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1] 
監利南靠長江,北依東荊河,東跨洪湖,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特徵,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監利大米米粒細長,腹白極小,米飯泡鬆柔軟,粘而不膩,清香可口。
2015年2月1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監利大米”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1] 
2020年監利大米”獲得2020(第十四屆)中國品牌節年會金譜獎。 [4] 
中文名
監利大米
產地名稱
湖北省荊州市監利市
品質特點
米粒細長,腹白極小,米飯清香可口
地理標誌
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批准文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2231號
批准日期
2015年2月10日

監利大米產品特點

監利大米感官特徵

監利大米屬於秈型,米粒細長,長6.75毫米,寬2.10毫米,千粒重21.0克,透明或半透明,腹白極小,油性適中;米飯泡鬆柔軟,粘而不膩,清香可口。 [2] 

監利大米品質指標

監利大米 監利大米
內在品質指標:監利大米蛋白質≥7.0%,氨基酸≥6.5%,直鏈澱粉14.0—20.0%,膠稠度≥70毫米。 [2] 

監利大米生產情況

2015年,監利大米核心產區耕地總面積13.72萬公頃,其中水稻面積10.72萬公頃,佔耕地總面積的78.13%。 [2] 
2016年,監利縣建成高標準農田達到了112.19萬畝,佔基本農田的42.2%,年生產銷售大米10多億斤。 [3] 

監利大米產品榮譽

監利大米 監利大米
2015年2月1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監利大米”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1] 

監利大米產地環境

監利大米土壤地貌

監利大米 監利大米
監利南靠長江,北依東荊河,東跨洪湖,縣境屬典型的平原地形,地面海拔高程在23.5—30.5米之間,自然資源豐富,境內土壤以河流衝擊為主,土壤母質單一。1980年,監利縣第二次土壤普查表明,全縣共分水稻土和潮土2個土類,6個亞類,13個土屬,94個土種。其中水稻土面積佔總耕地面積的78.13%。 監利耕作土壤含氮成份較高,水田的有機質含量為3.4%,含氮量為0.2%。全縣土壤pH值大於7.5的面積為88.7%,水田土壤的pH值一般在7.7—8之間,高於水稻適宜pH值6—7範圍。 [2] 

監利大米氣候情況

監利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特徵,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冷暖懸殊,無霜期長。年均日照時數為1861.7小時左右,日照率為45%。平均氣温為16.6℃。全年無霜期259天,年均降水量為1278.0毫米,多集中於春夏兩季,年平均相對濕度70—80%,適合水稻喜濕喜温類作物生長。主導風為北風,夏半年盛行南風,冬半年則盛行北風。水稻種植區內無大型工礦企業,無工業“三廢”,大氣清新無污染,適合監利大米原料生長。 [2] 

監利大米水文情況

監利襟江帶湖,長江自西南浩蕩入境,沿南蜿蜒214.30公里;東荊河由老新口迂迴東下,經洪湖市境直注長江;鄂中最大人工河流——四湖總乾渠,自西向東,橫貫縣境中部。長江、東荊河、四湖總乾渠三大水系,來水十分豐富,排灌方便,調蓄自如,是難得的水稻生產條件。 長江監利段水質符合GB3838—88中Ⅱ類水質標準,螺山乾渠、四湖總乾渠、西乾渠,水質較好,均保持在Ⅱ類水質以內。 [2] 

監利大米歷史淵源

1979年,監利縣為發展農業生產,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大部分湖泊改造成糧田。水稻是監利第一大宗作物。 [2] 
1979年和1982年,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監利縣先後被列為商品糧基地縣之一。 [2] 
監利大米 監利大米
2000年以來,“監利大米”因質優價高而暢銷廣州等南中國市場。 [2] 

監利大米地理標誌

監利大米地域保護範圍

監利稻穀 監利稻穀
監利大米主產於湖北省監利縣。核心產區監利縣位於東經112°35′—113°19′、北緯29°26′—30°12′之間,共23個鄉鎮農場管理區。具體範圍為:南臨長江,與湖南華容、岳陽、臨湘3縣(市)交壤;東跨洪湖,與洪湖市接壤;西接江陵、石首兩縣市;北依東荊河,與潛江、仙桃2市接壤。 [2] 

監利大米質量技術要求

質量控制技術規範編號:AGI2015-01-1629 [1] 
安全要求
嚴格格執行GB1354—2009《大米質量標準》、GB2715《糧食衞生標準》、GB5749《生活飲用水衞生標準》、GB14881《食品企業通用衞生規範》等相關規定,確保大米質量安全。 [2] 
特定生產方式
(1)產地選擇:監利大米主產於監利,種植區和加工區環境、大氣、土壤、水質等,均應符合《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條件》(NY/T391—2013)和《大米國家標準》(GB1354—2009)的要求。
(2)品種選擇:監利大米品種為優質稻,5年左右更新品種1次,對品種要求米型美、無腹白、碎米少、光澤自然、呈清香味、口感柔軟。在稻穀收購、貯存過程中,按級分類,一般雜質不得高於5 %,水份15%,整精米率60%。
(3)生產過程:以基地種植為主,形成“企業+基地+農户”的模式,大規模推廣優質稻。要求倉庫通風,保持乾燥,生產過程中不摻差使假,不添加任何化學物劑。採取外設窗口和販運代銷兩種模式為主,禁止從外地引進稻穀和大米以監利大米名義銷售。
(4)生產記錄:組織開展從業人員技術培訓,每家生產企業必須配備糧食收購驗質員和大米質量檢驗員,參照國家及行業有關規定,制訂品種選擇與推廣、糧食收購與貯藏、生產加工與銷售等相關操作規程和技術規範,推行綠色食品水稻標準化生產。建立種植、收購、加工和銷售檔案,做好企業生產統計台帳,健全《商品糧食和地方儲備儲存年限月報表》和《非國有糧食經營企業商品糧報表》統計制度,做到天天有清單,月月有台帳,產品流向有記錄。 [2] 

監利大米專用標誌使用

地域範圍內的監利大米生產經營者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監利縣米業同業商會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加註方法,執行GB17109《糧食銷售包裝》相關規定,做好貯藏、運輸、銷售工作。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