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鎖定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拼音:shèng míng zhī xià,qí shí nán fù)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黃瓊傳》。 [1]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盛名:很大的名聲;實:實際,事實;副:符合,相稱)指名聲很大,實際情況難以與之相稱。也指名過其實。複句式結構,作賓語、分句;表示謙虛或自我警戒。 [1]  [6] 
中文名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拼    音
shèng míng zh xiàqí shí nán fù
近義詞
盛名難副
反義詞
名副其實
出    處
後漢書·黃瓊傳》
注音字母
ㄕㄥˋ ㄇ一ㄥˊ ㄓ ㄒ一ㄚˋ,ㄑ一ˊ ㄕˊ ㄋㄢˊ ㄈㄨˋ
語法結構
複句式
語法屬性
作賓語、分句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成語出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黃瓊傳》:“常聞語曰:‘曉曉者易缺,繳繳者易污。”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1]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成語典故

東漢時期的黃瓊頗有才學,名望很高,但他只想做個清高的隱士,不願出來做官。永建年間,王公貴族多次推薦黃瓊,朝廷下令徵聘後,他才很勉強地離開了家鄉,但稱病不進京去。當時,很多有名的人受到徵聘後,才發現他們的才能與名望並不相符。太傅李固自來敬慕黃瓊,希望他能出來做官,用事實證明自己不是那種孤傲自特、名不副實的人,於是就寫了一封信去勸説黃瓊。 [2] 
李固在信中説:“如果先生真想以上古隱士巢父、許由等人為榜樣,立志終身隱居深山幽谷,倒也罷了;如果想輔佐朝政,為民效力,如今正是好機會。自古以來,像唐堯虞舜那樣的聖明君主是很少見的,但並非仁人志士就沒有用武之地。我曾聽人説過,高傲剛直的東西容易折損,晶瑩潔白的東西容易污染。像《陽春白雪》那樣高深的曲調唱和的人必定很少,名聲很大的人其才能與實際未必相等。像近日一些受到徵聘的先生,往昔聲名太盛,任職後卻顯不出有出色的作為,因此民間紛紛議論處士們純粹是徒有虛名。願先生能展示宏才大略,令眾人歎服,消除民間不利於處士們的看法。”黃瓊聽從了李固的建議,到了京城,立即被封為議郎;不久,顯露出真才實學,升為尚書僕射。 [2]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成語寓意

一般説來,四處傳頌的名聲是旁人讚譽而成的,實際存在的成績則是受讚譽者自己做出或者自身固有的。名聲作為實際的一種反映,其準確程度受到讚譽者的眼力和好惡所制約。如果讚譽者指鹿為馬,大加吹捧,就會出現名聲大於實際的現象。這種名過其實的宣傳雖然可以暫時矇騙不明真相的人,一旦真相大白,則反倒會使人連固有的實際也不敢相信,盛名反而坑害了與之不相稱的實績。名與實相互一致才能使人信服。 [3] 
俗話説:“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李固提出的“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之論斷,千百年來被人稱為至理名言,至今仍是現實生活的真諦,閃爍着社會生活哲理的光芒。在生活中,人人都應該有自知之明,這不僅是為人處世修養的一種表現,也是成就任何事業的一種深刻哲理。不論是從政的,還是從商的,從事科學研究的,均是如此。無論“盛名”多大,都不應該自命不凡將自己束之高閣,要對自身有着正確的認識。 [4-5]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指名聲很大,實際情況難以與之相稱。也指名過其實。複句式結構,作賓語、分句;表示謙虛或自我警戒。 [2] 
  • 運用示例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七章:“可是闖王知兄虛名,推誠相待,獻策等又過為吹噓。古人云:‘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6] 
汪曾棋《從桂林山水説到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我到過一些風景名勝地區,看了之後,有時會感到失望,覺得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累得腰痠腿疼,殊不值得。”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