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皮影戲(四川皮影戲)

鎖定
皮影戲(四川皮影戲),四川省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1851年到1853年,四川本土手藝人吸取蜀錦、蜀繡、民間剪紙和印染中的地方色彩,使得四川皮影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唱腔主要借用川劇五大聲腔,此外還博採民間流行的山歌、小調及佛教、道教音樂,兼收幷蓄,自成一體,反映了四川地區的風俗習慣、社會風貌和人文傳統 [1-3] 
2008年6月7日,皮影戲(四川皮影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Ⅳ-91。 [4]  2019年7月,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審通過,“川北燈影”中的南部皮影戲列為聯合國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0] 
中文名
皮影戲(四川皮影戲)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非遺編號
Ⅳ-91
申報地區
四川省南部縣
遺產類別
傳統戲劇
保護單位
南部縣文化館

皮影戲(四川皮影戲)歷史淵源

四川皮影的產生,最早可追溯到乾隆晚期。清朝中期,陝西人來川經商,陝西皮影傳入了四川
四川皮影偶 四川皮影偶
1851年到1853年,熱愛川劇藝術和對皮影有研究興趣的畫家,合作刻制了一套地道的四川皮影。借鑑了綿竹年畫中門神的誇張、變形的造型手法和民間壁畫、廟畫用色規律,也吸取蜀錦、蜀繡、民間剪紙和印染中諸如水、雲、龍、鳳、花、鳥、蟲、草等各類紋飾,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從而使得四川皮影從這個時候開始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 [2] 
從明末清初至乾隆末,四川原有的皮影同外來的皮影經過整整一個半世紀的撞擊、交流和融合,到清嘉慶以後,逐漸形成三類皮影戲,流傳至今 [5]  。主要包括土皮影、廣皮影(又稱“渭南皮影”)和閬中皮影戲三類 [12] 

皮影戲(四川皮影戲)文化特徵

閬中皮影製作上見功力,雕刻技法嫺熟,線條流暢細膩,鏤空留實得體,影人結構均衡,造型俊美,面部為橢圓形,頭帽鬍鬚不固定,服飾多用川北民間流行的傳統花紋圖案裝飾,外觀精緻優美,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1] 
表演形式
四川皮影戲是用燈光將受皮影的操縱者(攔門匠)操作的人物或物件表演的影投射到屏幕上,主要借用川劇等説唱進行。令其做出各種動作,全賴三根棍子和關節線 [6] 
人偶造型
四川皮影戲皮影人偶是由牛皮製成,多以直線形式進行造型,雕刻手藝十分精緻,大約在30釐米左右 [3] 
人偶服飾
服飾多用民間流行的傳統花紋圖案裝飾,外觀精緻優美,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3] 
表演唱腔
唱腔主要借用川劇五大聲腔,此外還博採民間流行的山歌、小調及佛教、道教音樂,兼收幷蓄,自成一體 [3] 

皮影戲(四川皮影戲)代表劇目

《唐王遊地府》,講述唐丞相魏徵夢斬涇河老龍,涇河老龍在陰司告唐太宗。十殿冥王差鬼使引太宗生魂到陰司三曹對案。魏徵預知陰陽,修書一封託太宗帶給酆都掌案判官、前唐朝禮部侍郎崔珏。最終一場官司了結。在回陽世路上,太宗目睹了地獄十殿、十八層地獄鬼魂受酷刑的場面,決心回到陽世,要做“水陸大會”,超度無主冤魂,普諭世人為善,以保江山綿長 [7] 
四川皮影戲 四川皮影戲
目連救母》,講述青提因私自隱藏設齋供養諸佛的財寶,墮入地獄。其子目連成正果後至冥間尋母,悉青提已入地獄。目連於阿鼻地獄見母受苦乃請如來搭救,如來命八部龍天將地獄打開,救出青提 [8] 
其餘代表劇目還有《七仙姬送子》《降天星》《小西天》《海口陣》《陰火傳》《天下樂》等 [5] 

皮影戲(四川皮影戲)分佈地區

閬中皮影戲流行於以閬中市為中心的南充、廣安等地區的36個縣市,覆蓋面積達53萬平方公里 [1] 

皮影戲(四川皮影戲)傳承保護

皮影戲(四川皮影戲)傳承價值

皮影戲(四川皮影戲)反映了四川地區的風俗習慣、社會風貌和人文傳統,具有重要的民俗學、藝術學研究價值。人偶是由牛皮製成,多以直線形式進行造型,雕刻手藝十分精緻,大約在30釐米左右。在演出內容上,四川的歷史、神話、傳説都有包括,由於對當時社會的各個階層都有所涉及,這也為歷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可貴的資料參考 [4]  [9] 

皮影戲(四川皮影戲)傳承人物

王訪,男,四川南充人,2018年5月被評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四川省閬中市申報。項目名稱:皮影戲(四川皮影戲) [12] 

皮影戲(四川皮影戲)保護措施

2019年7月,南部縣文化館批准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基地 [10]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南部縣文化館、四川川北皮影藝術團獲得“四川皮影”保護單位資格 [11]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皮影戲(四川皮影戲)”項目保護單位四川川北皮影藝術團、南部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19] 

皮影戲(四川皮影戲)主要流派

2017年,非洲嘉賓體驗四川皮影戲表演 2017年,非洲嘉賓體驗四川皮影戲表演
四川皮影清代盛行,分東、西兩路,東路在川東川北地區,被稱作“川北燈影”;西路主要分佈於成都地區為“成都燈影”。以成都為代表,本地俗稱“成都燈影”,有“紙燈影”、“皮燈影”之分;人偶是由牛皮製成,多以直線形式進行造型,雕刻手藝十分精緻,大約在30釐米左右 [2]  [4]  [9]  [13] 

皮影戲(四川皮影戲)成都燈影

成都燈影偶 成都燈影偶
成都燈影是四川皮影戲中具有地方特色和代表的類型。造型上,人偶以半透明的黃牛皮為原料成都燈影流行大影兒,高可達80釐米,造型大氣是最醒目的標誌。成都皮影全身共分14個關節,頭部可插進脖頸上用細鐵絲纏繞的皮圈內,其餘關節用細麻繩連結。因為關節多,故操縱靈活,表演生動。雕刻的角色,臉譜、髯口、擺設、道具均系按照川劇設計,同時汲取了蜀錦刺繡、藍印花布、四川年畫等民間工藝美術的藝術成就,形象栩栩如生,地方風味濃郁 [2]  [13]  [14] 

皮影戲(四川皮影戲)川北燈影

川北燈影(東路)又分為“土燈影”和“陝燈影”。
土燈影
川北皮影《雙下山》 川北皮影《雙下山》
川北土生燈影,影偶長約一尺五六,臉譜以陰紋為主。造型較粗笨,雕工較粗糙,人物頭上是光頭,和木偶、大戲一樣,演出時臨時加戴帽子、插翎子旗靠等。演唱時,生、旦、淨、末、醜一人唱一角,走影子由另一人擔任。樂隊還要七、八人。所以一個戲班人數在十六、七人以上。土燈影大多流傳於南充廣元合川的沿嘉陵江流域一帶 [15] 
渭南皮影
又稱陝燈影,是川北皮影的主流。在造型和形制上和北方皮影相近。臉譜以陽刻為主,透光明朗,映在燈光照射的紗幕上,絲毫畢現。然而在唱腔上都仍是川劇唱腔,並且是自提自唱。演出活動自產生以來一直活躍在沿嘉陵江流域的閬中、南部、西充、南充各縣 [15] 

皮影戲(四川皮影戲)紙燈影

此類燈影專模仿小孩逢年過節玩耍,用紙刻,彩繪敷油(桐油),刀法粗獷,設色簡練,節日氣氛濃厚,高約16.5至20釐米,比川北燈影小 [13] 

皮影戲(四川皮影戲)社會影響

  • 重要活動
2017年6月10日,第六屆非遺節在成都國際非遺博覽園開幕,四川皮影戲在其中演出 [17] 
  • 重要演出
2017年7月,第五屆中非民間論壇非遺文化遺產展會場,四川皮影戲在其中展出 [16] 
1988年6月,南充閬中皮影藝術團前往奧地利參加世界藝術節。 因當地市民的熱心挽留,延長演出10天 [1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