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皮(拼音:pí)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5]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用手剝獸皮的樣子,引申指剝下來的獸皮,作名詞用。又泛指其他生物的表皮,再引申指事物的外面、外層,還引申指像皮一樣的片狀物。由皮的韌性也引申指東西有韌性。“皮”還指不聽別人的勸告,像皮一樣柔韌而不易改變,即頑皮。 [15]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HCI(86);BNTY(98) [1] 
倉    頡
DHE [1] 
鄭    碼
XI [1] 
筆    順
橫鈎、撇、豎、橫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0336) [5] 
平水韻
上平聲·四支 [2] 
總筆畫
5(部首5,部首外0)
四角號碼
4024₇
筆順編號
53254
注音字母
ㄆ一ˊ
統一碼
U+76AE [1] 
造字法
象形字或會意字
字形結構
半包圍-左上包圍結構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7]
“皮”字在甲骨文中已經出現(圖A) [18]  ,對其形體結構的解釋有如下説法:一説像一隻手持去皮的器具,字的上部表示器具,右下部表示一隻手。一説上面部件形狀表示獸頭,中間一豎表示野獸的身體,右邊半圓表示揭起來的像獸皮,下面的“又”字即手,整個字形表示用手剝獸皮的形狀。戰國時,右下的“又”或作寸,但沒取得主流地位(又與寸是形義皆近偏旁的更替)。上部構件的變化較多,有圖4、5、6、7、8、9等形狀;訛變嚴重者作10、11、12、13等形。小篆作圖15,其上變得像獸頭的分割和剝下的獸皮,下像張開獸革的架子,手則維持原形,沒有改變。隸變後楷書寫作“皮”,筆意與筆勢變化結合,成為記號字。 [15]  [17] 
就甲骨文字形分析,“皮”的本義當是剝皮,如《戰國策》“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腸,遂以死”,其中“皮”就是剝皮的意思。“皮”既指剝皮的動作,也指所取下的皮。由“獸皮”義引申,指一切生物體表面的組織。依據生物體表皮的性質和狀態向不同方面引申,產生了許多新義,造成了許多新詞。
皮是生物體的表皮,那麼包在物體外面像皮一樣的東西也可以叫皮,如書皮、包袱皮兒。
皮是處於生物體最表面的組織,引申為其他物體的表面,如牆皮,水皮兒。如果只停留在表面,不深入,叫做“皮相”“皮毛”。
皮是薄薄的,某些薄片狀的東西也可以叫皮,如洋鐵皮、粉皮兒。
皮是有韌性的,某些有韌性的東西也可以叫皮,如皮糖。酥脆的東西受潮後變韌也叫皮,如“這蝦片放皮了”。身體結實,不易得病,也是一種韌性,如“這孩子最皮實”。由於受申斥或責罰次數過多而感覺“無所謂”,這是韌性向惡性方向發展,如“這孩子給説皮了”。
皮是有彈性的,用橡膠、軟質塑料做成的有彈性的東西也可以用“皮”字,如皮筋。 [15]  [16]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人或動植物表面的一層組織
skin;
peel
《詩經·鄘風·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
《漢書·高帝紀上》:“高祖為亭長,乃以竹皮為冠。”
皮革,經過加工的熟獸皮
leather;
hide
《尚書·禹貢》:“島夷皮服。”
《公羊傳·宣公十二年》:“古者杅不穿,皮不蠹,則不出於四方。”
唐·韓愈《進學解》:“牛溲馬勃,敗鼓之皮。”
皮包;皮鞋;皮匠;皮襖
包或圍在物體外面的一層東西
cover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紅藍花梔子》“然後削去四畔麤白無光潤者”原注:“麤粉,米皮所成,故無光潤。”
《金瓶梅詞話》第二一回:“你拴住他身,拴不住他心。你長拿封皮封着他也怎的。”
書皮;封皮;餃子皮
物體的表層
唐·韓愈《題於賓客莊》詩:“榆莢車前蓋地皮,薔薇蘸水筍穿籬。”
地皮;水皮
指某些薄片狀的東西
sheet;
film
《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一碗炒麪筋,一碗膾腐皮,三人吃着。”
鐵皮;銅皮;豆腐皮
指某些橡膠製品
皮筋;膠皮;橡皮
(Pí)姓氏用字,參看主詞條“皮姓
皮日休(唐代詩人)
形容詞
有韌性的
flexible
老舍《駱駝祥子》二二:“他買了十個煎包兒,裏邊全是白菜幫子,外邊又‘皮’又牙磣。”
皮糖
酥脆的東西受潮後變韌
淘氣
naughty

頑皮
(身體)結實;(器物)耐用
皮實
由於受申斥或責罰次數過多而感覺無所謂
case-hardened
《金瓶梅詞話》第三七回:“夜晚些等老身慢慢皮着臉對他説。”

動詞
剝(皮)
peel
《戰國策·韓策二》:“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腸,遂以死。”
宋·袁文《甕牖閒評》卷七:“《東齋記事》載:吉州有捕猿者,殺其母,皮之,並其子賣於蕭氏。”
副詞
從表面上;膚淺地
superficially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夫足下欲興天下之大事而成天下之大功,而以目皮相,恐失天下之能士。”
《後漢書·張衡傳》:“且《河洛》、《六蓺》,篇録已定,後人皮傅,無所容籩。”
量詞
相當於“片”
《中國歌謠資料·大家來歌唱共產黨》:“新摘山茶味道長,皮皮泡來皮皮香。”
《閩西歌謠·掛念阿哥冒隔時》:“手摘豆葉十二皮,一日掛哥十二時。”
代詞
通“彼”。那;那個
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老子·德經》:“故去皮取此。”
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經法》:“逆節始生,慎毋□正,皮且自氐其刑。”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6]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三】【皮部】符羈切(pí)
剝取獸革者謂之皮。從又,為省聲。凡皮之屬皆從皮。
𥬖,古文皮。 [8] 

説文解字注

“剝取獸革者謂之皮”注:剝,裂也。謂使革與肉分裂也。雲:革者,析言則去毛曰革,統言則不別也。雲:者者,謂其人也,取獸革者謂之皮。皮,柀。柀,析也。見木部。因之所取謂之皮矣,引伸凡物之表皆曰皮,凡去物之表亦皆曰皮。《戰國策》言“皮面抉眼”,王裦《僮約》言“落桑皮椶”,《釋名》言“皮瓠以為蓄”皆是。
“從又”注:又,手也,所以剝取也。
“為省聲”注:符羈切,古音為、皮皆在十七部。
“古文皮”注:從竹者,蓋用竹以離之。 [9] 

廣韻

符羈切,平支並 ‖ 皮聲歌1部(pí)
皮,皮膚也。《釋名》曰:“皮,被也,被覆體也。”亦姓,出下邳。符羈切。六。 [11] 

康熙字典

【午集中】【皮部】 皮;部外筆畫:0
《唐韻》符羈切。《集韻》《韻會》《正韻》蒲糜切。音疲。《説文》:剝取獸革者謂之皮。從又,為省聲。《長箋》:從為,形義俱遠。當作從又,從屍。徐曰:又,手也。生曰皮,理之曰革,柔之曰韋。《書·禹貢》:梁州,厥貢熊、羆、狐、狸,織皮。傳:貢四獸之皮織金罽。《周禮·天官》:掌皮,掌秋斂皮,冬斂革,春獻之。注:有毛為皮,去毛為革。
又《釋名》:被也。被覆體也。《韻會》:皮膚,肌表也。《史記·酈生傳》:足下以目皮相,恐失天下士。
又揚子《方言》:秦、晉言非其事,謂之皮傳。注:謂強語也。《後漢·張衡傳》:後人皮傳,無所容篡。《注》:皮膚淺近,強相傅會也。
又《博雅》:皮弁,冠也。《禮·郊特牲》:祭之日,王皮弁以聽祭報,示民嚴上也。
又《正韻》:狐貉之裘曰皮也。《莊子·讓王篇》:冬日衣皮毛。
又皮侯。《周禮·冬官考工記》:張皮侯而棲鵠。《論語》:射不主皮。注:皮,革也。布侯而棲革於其中以為的,所謂鵠也。
又皮幣。《前漢·武帝紀》:請收銀錫,造白金及皮幣以足用。
又腹心部曰皮室。《遼史·百官國語解》:軍制,有南、北、左、右皮室及黃皮室,皆掌精兵。
又《博雅》:重皮,厚朴也。又《古今注》:長安兒童呼苦葴為皮弁。又《本草釋名》:仰天皮、掬天皮,地衣草別名。即濕地上苔衣也。
又皮氏,縣名。《前漢·地理志》:屬河東郡。
又皮山,山名。見《山海經》。
又姓。鄭大夫子皮後。漢皮揚,唐皮日休。
又葉蒲何切。音婆。《詩·召南》:羔羊之皮,素絲五紽。《左傳·宣二年》:宋華元謂役者曰:牛則有皮,犀兕尚多,棄甲則那。役者曰:從其有皮,丹漆若何。 [10]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 書寫
㇖(橫鈎)在上半格正中,長撇從㇖(橫鈎)左端撇向左下格,豎筆在豎中線。“又”,兩筆從田字格中心左下側起筆,相交於豎中線右側,捺腳低於撇尖。 [14]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五支

開口呼
全濁
符羈切
bʰjĕ
集韻
平聲
上平五支
開口呼
全濁
蒲糜切
biɛ
禮部韻略

平聲





蒲糜切

增韻

平聲





蒲糜切

中原音韻

陽平
齊微

齊齒呼

次清

pʼi
中州音韻

平聲
齊微





滿梅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二支


全濁
蒲糜切
b‘ie
切韻
平聲
二支

開口呼
全濁
符羈切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三幾紀記
(參考資料:漢典 [12]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ia
先秦
王力系統
b
ǐai
先秦
董同龢系統
jua
先秦
周法高系統
b
iwa
先秦
李方桂系統
b
jiar
東漢




jiei


jiei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jie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jie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jie̯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b
ǐe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jĕ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b
ie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b
jĕ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ǐɛ
(參考資料:漢典 [3-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pʰi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pʰi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pʰi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pʰi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pʰi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pʰɿ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pʰi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pʰi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bi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bei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pi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bi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pʰi
24
陽平

客家話
梅縣
pʰi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pʰei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pʰei
43
陽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pʰi
24
陽平
文讀
pʰe
24
陽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pʰi
55
陽平
文讀
pʰue
55
陽平
白讀
閩語(閩東片)
福州
pʰi
52
陽平
文讀
pʰuei
52
陽平
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pʰi
22
陰去
文讀
pʰyɛ
22
陰去
白讀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3]  、漢典 [12]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20-01-21]
  • 2.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1-20]
  • 3.    「皮」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4]
  • 4.    「皮」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4]
  • 5.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4-25]
  • 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944-2945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986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433
  • 9.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453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746-747
  • 11.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45
  • 12.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3-04-25]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74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62
  • 15.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386-387
  • 16.    丁義誠,張國慶,崔重慶.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1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441-442
  • 17.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245
  • 18.    劉釗 編纂.新甲骨文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12:19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