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皆(拼音:jiē)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 [2]  ,另有學者認為此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 [3]  。其古字形一般認為像兩個人以同一個姿勢相隨在一起,下面是“曰”,合起來就是兩個人共合一口,言語一致。後來引申為“都”“全”的意思,用作副詞,如“皆大歡喜”。 [4]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5]  、漢典網 [6] 
中文名
拼    音
jiē
部    首
比/白
五    筆
XXRF
倉    頡
PPHA
鄭    碼
RRN
筆    順
橫、豎提、撇、豎彎鈎、撇、豎、橫折、橫、橫(153532511)
字    級
一級 [1] 
平水韻
上平聲·九佳 [7] 
總筆畫
4+5/5+4(部首+部首外)
四角號碼
2260₂
統一碼
U+7686
注音字母
ㄐㄧㄝ
造字法
會意字形聲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皆”,《説文解字》解釋為“俱詞也。從比從白(白是“”的異體字)”。古漢語中,“俱”字有動詞“在一起”、副詞“一起;共同”、形容詞“相同”和副詞“全;都”四個常用意義。《説文》中的“詞”特指虛詞。許訓“俱詞”就只能解釋為虛詞了。“從比從白”即能比並自我,有志一同的意思。皆字西周金文(皆壺)作圖1,上部為兩個“人”(“從”),表示二人並行;下部為“曰”,“曰”為指事字,示口在言浯。兩字合起來的意思是兩個人共合一口,言語一致,表示“異口同聲,步調一致”。戰國(圖2、3)時尚以此為主流結構,上部構件或作“並”(圖5),並的本義是二人相從,與構件從屬於形義相近偏旁的更替。當時更主要的一個變化是在秦系文字中構件從易作比。《説文》把構件曰看作白(zì)則是錯誤的,戰國、秦漢時絕大多數作曰不作白即可證明。隸變後楷書作皆,仍從小篆結構下部作白不作曰。 [2-3] 
文字學家林義光先生推測,應該還有一個“皆”字,比從“曰”更為古老。甲骨文有一個“圖A”,當是皆字的原始形體,表示二人或多人在一起前來,“口”表示處所。《殷墟甲骨刻辭類纂》不釋。《甲骨文合集》28398:“壬寅卜,王其田些,寧兕先〔“圖A”〕,亡(無)炎。畢。王永。”辭意為:“壬寅這天卜,王在些打獵,平靜的兕(野水牛)先偕同而來。沒有發生炎害。因此捕獲了。”到周代,將兩個同向的足跡形變為二人相從,在表處所的“口”中加一畫,就是《皆壺》金文。篆文又變為從比、從白。因此,皆是偕的先造字,由加符象事變為會意,義為偕同,即在一起,動詞。《史記·高祖本紀》:“還攻胡陽,遇番君別將梅鍋,與皆,降析酈。”用的是本義。
皆字後面緊接動詞,就成了副詞,表示情態,義為“一起”“一同”,如“皆大歡喜”“有口皆碑”。 [3]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副詞
統括全體範圍,相當於“都(是)”
all;every
《易·解卦》:“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
《莊子·盜蹠》:“丘之所言,皆吾之所棄也。”
魯迅《野草·過客》:“黑色短衣褲皆破碎。”
婦孺皆知;皆大歡喜;草木皆兵
一同。後作“偕”。
together
《尚書·湯誓》:“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
《管子·大匡》:“公將如齊,與夫人皆行。”

形容詞
普遍。

《詩經·周頌·豐年》:“以洽百禮,降福孔皆。”

嘉。

《廣雅·釋言》:“皆,嘉也。”王念孫疏證:“嘉皆,聲之轉。”

動詞
比;比擬。

《敦煌變文集·秋胡變文》:“今將身求學,懃心皆於故(古)人。”

相同。後作“偕”。

《呂氏春秋·離謂》:“亡國之主,不自以為惑,故與桀、紂、幽厲皆也。”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四】【白部】古諧切(jiē)
俱詞也。從比從白。 [10] 

説文解字注

“俱詞也。”注:司部曰:詞者,意內而言外也。其意為俱,其言為皆。以言表意,是謂意內言外。人部俱下曰:“皆也。”是謂轉註。又偕下曰:“一曰俱也。”則音義皆同。
“從比、從白。”注:從比會意。古諧切,十五部。 [11] 

康熙字典

【午集中】【白部】 皆
《唐韻》古諧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諧切,並音街。《説文》:俱詞也。《小爾雅》:同也。《易·解卦》: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鄭康成讀皆如懈,非。
又《字彙補》居之切,音箕。《前漢·孟喜傳》:箕子者,萬物方荄茲也。師古注:荄,音皆。古皆荄與箕音同。
又葉舉裏切,音幾。《詩·周頌》:以治百禮,降福孔皆。傳:皆,遍也。與偕通。荀勗《東西廂歌》:降福孔偕。
《説文》:白字兩見,一在自部,自部之白,疾二切,即自字。皆字載自部中,則應從白。《集韻》或作𣅜,非。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6]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比”寬“白”窄。“比”居上半格;兩“匕”分列豎中線左右,“上”略低,折點抵橫中線。“白”,居下居中;首筆撇從田字格中心左上側起筆;“日”在豎中線部位。 [5]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ær
王力系統
k
ei
董同龢系統
k
ed
周法高系統
k
rer
李方桂系統
k
rid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ăi
擬音/王力系統

k
ɐi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ɐi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ɛi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ăi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ɐi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韻書集成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十四皆

開口呼
二等
全清
古諧切
kɐi
集韻
平聲
上平十四皆

開口呼
二等
全清
居諧切
kɪɐi
禮部韻略


平聲





居諧切

增韻


平聲





居諧切

中原音韻

陰平
皆來

齊齒呼

全清

kiai
中州音韻


平聲
皆來





雞鞋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六皆


全清
居諧切
kiai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十四皆解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tɕie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iɛ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iæ
21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ie
21
陰平
新讀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kai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iɛi
44
陰平
文讀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kai
44
陰平
白讀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iᴇ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iɛ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tɕie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tɕiɒ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ka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kai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ka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kai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kiai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kai
53
陰平

粵語
陽江
kai
33
陰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kai
55
陰平

閩語(閩南語)
潮州
kai
33
陰平

閩語(閩東語)
福州
kai
44
陰平

閩語(閩北語)
建甌
kai
54
平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14]  、漢典 [1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10-22]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289
  • 3.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07:638-639
  • 4.    蘇真著;劉克東編. 有故事的漢字 從我説起篇 第3輯[M]. 青島:青島出版社, 2017.08:98.
  • 5.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63-164
  • 6.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9]
  • 7.    平水韻 九佳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10-22]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657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833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482.
  • 11.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北京:中國書店,2010.12:505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742
  • 13.    皆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10-22]
  • 14.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4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