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馬崗

(西藏珞隅主要區域)

鎖定
在西藏,白馬崗(白瑪崗,殊勝地)是多義詞,墨脱縣、巴宜區、亞東縣等地都有其地名。
珞隅白馬崗(也譯 白瑪崗):藏南珞隅地區的東北部,是上珞隅的主體區域。上珞隅的西部是馬尼崗(在永木河邊上)和梅楚卡(在巴恰西仁河邊上)。
白瑪崗大體上相當於墨脱縣的中國控制區(舊稱),只佔墨脱縣版圖的近四分之一。另外,1928年西藏噶廈政府征服波密土王后,把管轄下珞隅的嘎朗央宗改為達崗錯,劃歸墨脱宗(曾是門巴族人為主),這是中等規模含義的墨脱(也管下珞隅的珞巴族了),同時白馬崗區域的金珠宗(藏族為主,中心在今格當鄉)和幫辛宗(珞巴、門巴和藏族)。
中文名
白馬崗
外文名
bai ma gang
別    名
白瑪崗
位    置
藏南珞隅地區的東北部
海    拔
1100米上下
方    言
藏語
著名景點
仁青崩寺
人口數量
1472人左右
户    數
189户上下
白馬崗 白馬崗
白馬崗(白瑪崗)是珞隅地區歷史上最著名的區域,是墨脱縣或珞隅歷史上最著名的文化概念。
相傳九世紀時蓮花生大師受吐蕃贊普赤松德贊之請遍訪仙山聖地,到了今墨脱鎮一帶,發現這裏的地形像一朵盛開的蓮花(中部低,四周羣山聳立,墨脱即藏語花朵),有聖地之象,遂在此修行宏法,並取名“白瑪崗”。意思是殊勝地。
西藏著名的大藏經《甘珠爾》稱:“佛之淨土白馬崗,聖地之中最殊勝。”傳説這裏可以不種莊稼而有吃不完的糧食,可以不養牲畜而有喝不盡的牛奶,山上佈滿古樹,花朵大得人可以睡在花心裏,還藏有打開通往極樂世界神門的金鑰匙。(仰桑河的水確實比較甜美)
這個名稱及其傳説導致了上珞隅東部的民族史的巨大變化。
白馬崗 白馬崗
12世紀,噶舉派開創了指向白馬崗腹地的大型朝聖活動。3個世紀之後,有“荒野之王”稱號的大成就者、藏戲創始人湯東傑布也曾到珞瑜地區傳教。17世紀,五世達賴喇嘛委任門巴族喇嘛洛卓嘉措回門隅、珞瑜地區宏揚黃教,並被任命為該地區最高首領。 約一個世紀之後,門巴族由於無法忍受農奴制下沉重的賦税和勞役,逐漸離開了家鄉朱隅(今不丹王國)和門隅,向着羣山深處的墨脱進發。這裏尚且是一片無需賦税和烏拉差役的樂土,在所謂白馬崗“河中流淌的都是牛奶,樹上所結都是糌粑”的傳説激勵下,門巴人踏上了深入白馬崗腹心的道路。他們吟誦着“真正的白馬崗就象袖子一樣寬大 [1]  ,白馬崗的男男女女都是英雄”的民歌,逶迤而來。
墨脱的門巴人説他們居住的地方叫“白隅欠布白馬崗”,意思是“隱藏着的像蓮花那樣的聖地”。在佛教的觀念裏,蓮花是吉祥的象徵。
康巴藏區的人也在宗教激勵下來到 珞隅 如金珠曲等地。
1952年6月在波密縣的解放軍連有祥率領珞瑜地區工作組(沿雅魯藏布江大拐彎順江邊而下)進駐珞瑜白馬崗,1953年7月中共德木工作組組長田玉璽帶領翻譯沈澤林從德木宗(今巴宜區米瑞鄉)出發翻越多雄拉山口到達白馬崗,開闢了墨脱地區的新時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