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紫蘇子

(唇形科紫蘇屬植物)

鎖定
紫蘇子,為唇形科植物紫蘇的乾燥成熟果實。多系栽培。主產於甘肅、湖北、江蘇、湖南、浙江、安徽、河南等地。
紫蘇子生於濕地、路旁、村野、荒地,或栽培。喜温暖濕潤氣候,以疏鬆、肥沃、陽光充足的地方最宜生長。味辛,性温。歸肺經。功效降氣消痰、止咳平喘、潤腸。臨牀用名有紫蘇子、炒紫蘇子、蜜炙紫蘇子、紫蘇子霜。
中文名
紫蘇子
拉丁學名
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 [4] 
別    名
蘇子
黑蘇子
赤蘇
白蘇
香蘇 展開
別名
蘇子
黑蘇子
赤蘇
白蘇
香蘇
青蘇子 收起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唇形目
唇形科
紫蘇屬
分佈區域
主產於甘肅、湖北、江蘇、湖南、浙江、安徽、河南等地。

紫蘇子形態特徵

紫蘇子
紫蘇子(5張)
株高常1米餘,莖綠色或紫色,方柱形,有4鈍稜,被長柔毛。葉對生,草質,闊卵形或近圓形,長7到13釐米,寬4.5到10釐米,頂端短尖或驟尖,基部闊楔尖至圓,邊緣有撕裂狀粗鋸齒,兩面紫色或僅下面紫色,上面紫綠色,被疏柔毛,下面被伏貼柔毛葉柄長3到5釐米。花秋季開放,紫紅色,排成腋生、 密花、偏側的總狀花序;苞片闊卵形或近圓形,長約4毫米,生有紅褐色腺點,無毛;花尊鐘形,直伸,長約3毫米,10脈,被長柔毛和腺點,尊檐二唇形,上唇3裂,中裂較小,下唇2裂,長於上唇;花冠長3到4毫米,冠管短,喉部近鍾狀,冠檐近二唇形,上唇微缺,下唇3裂,中裂特大;雄蕊4,幾與花冠裂片等高。果萼明顯增大,長1.1釐米,平伸或下垂,基部一邊腫脹小堅果球形,徑1.5毫米,褐色,有網紋 [1] 

紫蘇子生長環境

紫蘇性喜温暖濕潤的氣候。種子在地温5℃以上時即可萌發,適宜的發芽温度18~23℃。苗期可耐1~2℃的低温。植株在較低的温度下生長緩慢,夏季生長旺盛。開花期適宜温度是22~28℃,相對濕度75%~80%。較耐濕,耐澇性較強,不耐乾旱,尤其是在產品器官形成期,如空氣過於乾燥,莖葉粗硬、纖維多、品質差。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廣,在較陰的地方也能生長。

紫蘇子分佈範圍

紫蘇子
紫蘇子(4張)
紫蘇原產中國,如今主要分佈於印度、緬甸、中國、日本、朝鮮、韓國、印度尼西亞和俄羅斯等國家。中國華北、華中、華南、西南及台灣省均有野生種和栽培種

紫蘇子栽培技術

紫蘇子播種育苗

紫蘇子栽培 紫蘇子栽培
選用日本的食葉紫蘇或中國內的大葉紫蘇品種。選擇表土不易板結、通氣保水性好、含腐殖質較高的肥沃土壤作苗牀。每667m2苗牀先於地表均勻施用腐熟的雞羊糞200kg或濃人糞尿400kg。翻入土內,曬垡10天后,再撒施複合肥5kg、尿素2kg做底肥。肥土混勻耙平整細後作牀,牀高15cm,長寬視地形和操作方便而定。3月中下旬播種,播種前在牀面噴灑300倍除草通藥液除草。噴藥後4天播種,將種子均勻地撒在牀面上,覆蓋薄土和稻草,澆足水,平覆或架設小拱棚蓋膜壓平即可。育苗期間,施淡人糞尿2~3次,間苗3次,定苗苗距3cm左右。為防止幼苗徒長和土壤濕度過大,需經常揭膜換氣。苗齡45天左右移栽。

紫蘇子整地定植

各類土壤都可栽培紫蘇,以pH值6~6.5的壤土和沙壤土栽培為好。大田基肥以有機肥為主,每667m2施腐熟垃圾肥5000kg、糞肥3000kg或雞羊糞1500kg、複合肥100kg。土壤翻耕曬垡整細耙平後作畦,畦面寬90cm,畦溝寬、深各30cm。4月底~5月初定植,每畦栽6行,株行距15cm×15cm,每667m2栽1.5~2萬株。為消滅雜草和防止地老虎為害幼苗,定植前3天可用除草通噴灑土表並用糠麩和500倍液的敵百蟲灑在畦面誘殺。

紫蘇子摘葉打杈

紫蘇子栽培 紫蘇子栽培
紫蘇定植20天后,對已長成5莖節的植株,應將莖部4莖節以下的葉片和枝杈全部摘除,促進植株健壯生長。摘除初茬葉1周後,當第5莖節的葉片橫徑寬10cm以上時即可開始採摘葉片,每次採摘2對葉片。並將上部莖節上發生的腋芽從莖部抹去。
5月下旬~8月上旬是採葉高峯期,可每隔3~4天採一次。
9月初,植株開始生長花序,此時對留葉不留種的可保留3對葉片摘心、打杈,使其達到成品葉標準。全年每株紫蘇可摘葉36~44片,每667m2可產鮮葉1700~2000kg。

紫蘇子施肥治蟲

幼苗栽植成活後,每隔半月根際追肥1次,每次每667m2大田施人糞尿2500kg或尿素10kg;為加速葉片生長,提 高葉片質量,每月用0.5%尿素液根外追肥一次;生長期間如遇高温乾旱,早晚要澆水抗旱。為害紫蘇的害蟲主要有葉蟎蚜蟲、青蟲和蚱蜢等,可選擇80%敵敵畏乳油800~1000倍液、60%速滅殺丁乳劑10000倍液等進行防治,噴藥時間應在每批葉片採摘後進行。

紫蘇子採收貯藏

採種可在留種田進行,也可在大田選留部分植株作種株。但紅、綠色紫蘇要絕對隔離種植,變異株要剔除,避免種子混雜退化。為集中養分使中下部種子發育成熟,應將花序上部的1/3剪去。待種子轉入褐色即可採收。採收以後,除去雜質,曬乾。

紫蘇子植物文化

紫蘇的栽培歷史和文化
紫蘇子 紫蘇子
紫蘇原產中國,中國兩千年前解釋詞意的專著《爾雅》中就有紫蘇的記載。西漢揚雄《方言》(公元前1世紀)記有:“蘇… …其小者謂之...”。據宋代地方誌《赤誠志》卷三十六《物產·蔬之屬》記載:台州常見上市的蔬菜有蘇(紫蘇、花蘇、板蘇)等。
而西漢枚乘在其名賦《七發》中即開列了“鯉魚片綴紫蘇”等佳餚。李時珍説“紫蘇嫩時有葉,和蔬茹之;或鹽及梅滷作菹食甚香,夏日做熟湯飲之”。紫蘇子原名蘇,始載於《名醫別錄》,列為中品。《本草綱目》引蘇頌説:"蘇,紫蘇也,處處有之,以背面皆紫者佳。
夏採莖葉,秋採子"。《本草綱目》載:"紫蘇、白蘇皆以二、三月下種,或宿子在地自生。其莖方,其葉團而有尖,四圍有巨齒,肥地者面背皆紫,瘠地者面青背紫,其面背皆白者即白蘇,乃荏也。紫蘇嫩時採葉。……八月開細紫花,成穗作房,如荊芥穗。九月半枯時收子,子細如芥子而色黃赤,亦可取油如荏油"。並載:"氣味:辛,温,無毒。主治:下氣,除寒中,其子尤良"。"……蘇子與葉同功,發散風氣宜用葉,清利上下則宜用子也"。此記述與現今市場所售紫蘇子的形態特徵和功效相符。
本草綱目還載:"今有一種花紫蘇,其葉細齒密紐,如剪成之狀,香色莖子並無異者,人稱回回蘇雲"。

紫蘇子化學成分

紫蘇子 紫蘇子
近年來,紫蘇子成分研究的文獻報道較多,主要集中在脂肪油、氨基酸、微量元素等方面。紫蘇子因產地不同含油率在30~50‰,主要含不飽和脂肪酸,其中以多烯不飽和脂肪酸- α -亞麻酸(十八碳三烯酸,α-LNA)為主。採用GC—MS 法對脂肪酸的組成進行鑑定,結果表明紫蘇子油主要含 4 種脂肪酸,它們是:α -亞麻酸、亞油酸、硬脂酸、軟脂酸 。用 GC 對不同產地紫蘇子的脂肪油進行分析,發現其脂肪酸組成基本一致,其中 α -亞麻酸的含量佔55%~63%,其次是油酸和亞油酸,佔30%左右。從紫蘇子中還檢測到芹菜素、木犀草素等黃酮類成分。紫蘇子約含有18種氨基酸,其總氨基酸含量可達到18.67‰ ,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佔8.04‰ 。紫蘇子含有動物必需氨基酸含量較高,尤其是賴氨酸和含硫氨基酸均高於玉米、小麥等常見能量食物。從紫蘇子中還可分離得到谷維素、胡蘿蔔素、抗過敏的多元酚、V B2 等。紫蘇子中還含有 K、Ca、Mg、P 等18種宏微量元素,其中生物必需微量素如 Fe、Mn、Cu、Zn等含量較豐富 。 [2] 

紫蘇子藥用價值

紫蘇子史書記載

《別錄》:主下氣,除寒中。
紫蘇子 紫蘇子
《藥性論》:主上氣咳逆。治冷氣及腰腳中濕風結氣。
《日華子本草》:主調中,益五臟,下氣,止霍亂、嘔吐、反胃,補虛勞,肥健人,利大小便,破癥結,消五 膈,止咳,潤心肺,消痰氣。
《本草衍義》:治肺氣喘急。
《綱目》:治風順氣,利膈寬腸,解魚蟹毒。
《本草通玄》:治蛇犬傷。
【禁忌】肺虛咳喘,脾虛滑泄者禁服。

紫蘇子主要作用

1、降血脂的作用
2、促進學習記憶能力
3、止咳、平喘作用
4、抗衰老作用
5、抗過敏作用
6、從紫蘇子中提取的紫蘇子油具有抑制結腸癌、腎臟腫瘤的作用;其種皮具有防止油脂及其它食用物品氧化的作用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