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芍藥

鎖定
白芍藥(學名:Paeonia lactiflora Pall)也稱白芍、將離,是毛茛科, [8]  芍藥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於山坡、山谷的灌木叢或草叢中。 [1] 
白芍藥適應性較強,喜温耐寒,不耐水澇,多用於城市花園觀花,有“花相”之稱,與牡丹並稱“花中二絕”。花期5-6月,果期8月。在我國分佈於東北、華北、陝西及甘肅南部。在朝鮮、日本、蒙古及蘇聯西伯利亞地區也有分佈。 [1] 
中文名
白芍藥
別    名
白芍,將離
拉丁學名
Paeonia lactiflora Pall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原始花被亞綱
毛茛目
毛茛科
亞    科
芍藥亞科
芍藥屬
芍藥
分佈區域
在我國分佈於東北、華北、陝西及甘肅南部 [1] 

白芍藥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粗壯,分枝黑褐色。莖高40~70釐米,無毛。下部莖生葉為二回三出複葉,上部莖生葉為三出複葉;小葉狹卵形,橢圓形或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或偏斜,邊緣具白色骨質細齒,兩面無毛,背面沿葉脈疏生短柔毛。花數朵,生莖頂和葉腋,有時僅頂端一朵開放,而近頂端葉腋處有發育不好的花芽,直徑8~11.5釐米;苞片4~5,披針形,大小不等;萼片4,寬卵形或近圓形,長1~1.5釐米,寬1~1.7釐米;花瓣9~13,倒卵形,長3.5~6釐米,寬1.5~4.5釐米,白色,有時基部具深紫色斑塊;花絲長0.7~1.2釐米,黃色;花盤淺杯狀,包裹心皮基部,頂端裂片鈍圓;心皮4~5(-2),無毛。蓇葖長2.5~3釐米,直徑1.2~1.5釐米,頂端具。花期5~6月;果期8月。 [1] 

白芍藥生長環境

白芍藥温度

芍藥適應性強,耐寒怕熱也耐熱,冬季可耐-46.5℃的低温,夏季可耐極端最高氣温為42.1℃,一般認為芍藥生長髮育的最佳温度為20℃~25℃。 [2] 

白芍藥光照

芍藥是長日照植物,在秋冬短日照季節分化花芽,春天長日照下開花。花蕾發育和開花,均需在長日照下進行。若日照時間過短(8~9小時),會導致花蕾發育遲緩,葉片生長加快,開花不良,甚至不能開花。 [2] 

白芍藥土壤

芍藥是深根性植物,所以要求土層深厚,又是粗壯的肉質根,適宜疏鬆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在黏土和砂土中生長較差,土壤含水量高、排水不暢,容易引起爛根,以中性或微酸性土壤為宜,鹽鹼地不宜種植;以肥沃的土壤生長較好,但應注意含氮量不可過高,以防枝葉徒長,生長期可適當增施磷鉀肥,以促使枝葉生長茁壯,開花美麗。 [2] 

白芍藥水分

芍藥是肉質根,根系呼吸強度大,不耐水澇,喜地勢高敞,較為乾燥的環境,不需經常灌溉。積水6~10小時,常導致爛根,芍藥種植地必須設置清溝進行排水。 [2] 

白芍藥分佈範圍

在我國分佈於東北、華北、陝西及甘肅南部。在東北分佈於海拔480~700m的山坡草地及林下,在其它各省分佈於海拔1000~2300m的山坡草地。在我國四川、貴州、安徽、山東、浙江等省及各城市公園也有栽培。在朝鮮、日本、蒙古及蘇聯西伯利亞地區也有分佈。 [1] 

白芍藥繁殖方法

白芍藥分根繁殖

芍藥具有非常多的支根,採收時把大的粗跟剪下可作藥用,留下鉛筆粗細的芍藥支根,並依照其根與芽的分佈情況,將其剪成 2~4枝,每枝留1~2個飽滿的粗芽和帶1~3支根作為1株,保留根的長度以13.5~20cm為宜,並把側根以及長根全部剪掉,作為苗用。採收時留下的種根,通常需要儲存3~4個月才能進行下種。芍藥通常在8~10月進行栽植,依照行株距50cm×30cm標準進行栽植,每667m2栽4000~4500株,穴栽,穴深4~5cm為宜,每穴放芽頭1~2個,栽植時芽孢朝上,平放,在其上覆蓋熟土,並施入一定量的腐殖肥,將其堆成小山包型,便於其順利越冬。次年3月上旬左右,將土扒開。根據土壤墒情,適當的澆水。 [3] 

白芍藥種子繁殖

單瓣芍藥結實多。種子成熟通常在8月上中旬左右,及時採收進行播種,也可利用濕的細沙進行攪拌,並將其放置到9月中下旬進行播種,經2~3年生長後的苗株再進行定植。 [3] 

白芍藥栽培技術

白芍藥栽培

早春鬆土保墒,出苗後每年中耕除草4次,結合鋤草在根部培土,10月下旬,地凍前在離地面7~10cm處剪去枝葉,根際培土約15釐米,以利越冬。第二年起每年追施肥3次,分別在3月下旬~4月上旬,施稀人糞尿,第二次在4月下旬,每畝施人糞尿500kg,第三次在10~11月間,以圈肥為主,每畝1500~2000kg。第四年收穫前追肥2次,追肥時宜於兩側開穴施下。芍藥一般不需灌溉,嚴重乾旱時,宜在傍晚灌1次透水,多雨季節,應及時排灌,每年春季現蕾時要及時將花蕾摘掉。 [3] 

白芍藥病蟲害防治

芍藥常見病蟲害主要有褐斑病白絹病鏽病蠐螬蚜蟲等。 [4] 
1.黑斑病
黑斑病多危害嚴重。主要表現先在葉面發生黑褐色小斑點,而後擴大形成不整形紋路相互聯接,導致綠葉枯死。防治方法:將被害部分剪除燒燬,之後用1:100福爾馬林液對土壤進行消毒。花後、發病前,每隔7~10天噴1次等量式波爾多液加以防治,直至秋後為止。 [4] 
2.白絹病
在夏季多雨高温時節裏,土壤潮濕,白絹病發病嚴重。發病嚴重時全株死亡,或全葉枯死。感染的病株基部,先發生黑褐色濕病,隨後在土表或植株基部,出現白色菌絲體為主要特徵。發病後進行土壤更換或消毒。 [4] 
3.鏽病
芍藥鏽病發病時從葉面開始發生淡黃褐色小斑點,不久擴大出現橙黃色斑點,而後散出黃色粉末,就是孢子。芍藥的枝、葉、芽、果實都可受到傷害。防治方法:定期噴施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0~15 天噴1次,連續幾次,可取得一定效果。 [4] 
4.蠐螬
蠐螬對土壤温濕度極為敏感,,夏季7~8月危害最重,在地下咬食芍藥根。嚴重時,,能使地上部分枝葉變黃枯萎。防治方法:早春用1%敵百蟲液或用呋喃丹20~30g/m2澆灌土壤進行消毒。 [4] 
5.蚜蟲
蚜蟲以口器刺入葉子吸食汁液, 導致葉子變成黃色。待幼苗長大時,蚜蟲又常聚集在嫩梢、花柄、葉背上,使幼苗莖枯萎。防治方法:消除越冬雜草;產生危害時,噴40%樂果乳劑3000倍液。 [4] 

白芍藥主要價值

白芍藥觀賞價值

芍藥是我國的傳統名花,觀賞價值極高,其品種繁多、花朵碩大、風姿華貴、色彩魅麗,與牡丹並稱為“花中二絕”,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芍藥從萌芽到落葉都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在城市園林建設中既可單獨使用,,也可與牡丹結合佈置。可選擇枝繁葉茂、生長勢強、抗病性強、物候期基本一致的芍藥品種, 在觀賞園區採用花台、花帶、花徑等形式進行集中栽植。也可根據物候期開花早晚,選擇不同的觀賞品種依次小規模栽植,充分延長整個芍藥的觀花期。 [5] 

白芍藥食用價值

據《大金國志》記載:“女真多白芍藥花,皆野生,絕無紅者。好事之家採其芽為菜,以面煎之,反待賓齋素則用之。其味脆美,可以久留。金人珍甚,不肯妄設,遇大賓至,縷切數絲置碟中,以為異品。” [6] 
1.芍藥花粥:可以養血調經,治肝氣不調、血氣虛弱而見脅痛煩躁、經期腹痛等症。 [7] 
2.芍藥花餅:清代德齡女士在《御香縹緲錄》中曾敍述慈禧太后為了養顏益壽,特將芍藥花瓣與雞蛋麪粉混和後用油炸成薄餅食用。此外,芍藥花還可以製作芍藥花羹,芍藥花酒、芍藥鯉魚湯、芍藥花煎等,製作方法簡便,美味可口,功效頗佳。 [7] 
3.芍藥花茶可以養陰清熱,柔肝舒肝,製作方法:芍藥花2克,生地3克,綠茶3克,用開水沖泡後飲用。 [7] 

白芍藥其他價值

芍藥的種子可榨油供製肥皂和摻合油漆作塗料用。根和葉富有鞣質,可提製栲膠,也可用作土農藥,可以殺大豆蚜蟲和防治小麥稈鏽病等。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