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麥稈鏽病

鎖定
小麥稈鏽病是由禾柄鏽菌小麥變種引起的、發生在小麥的病害。主要為害小麥的莖稈和葉鞘,也可為害葉片和穗部。夏孢子堆長橢圓形,隆起高,褐黃色,不規則散生;夏孢子堆成熟後表皮大片開裂,並向外翻起如唇狀,散出鏽褐色夏孢子粉。後期產生黑色冬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黑色鏽粉狀冬孢子。 [3] 
小麥稈鏽病是對小麥生產造成嚴重損害的真菌病害之一,在種植小麥的國家和地區均有發生。而中國處在小麥稈鏽病的特定流行區,其主要在華東沿海、長江流域和福建、廣東、廣西的冬麥區及東北、內蒙古等春麥區發生流行,可給小麥生產造成了嚴重損失。 [2] 
小麥稈鏽病應採取以種植抗病品種為主,農業栽培措施和藥劑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策略。 [3] 
中文名
小麥稈鏽病
外文名
Wheat Stem Rust
別    名
黑鏽病
病    原
禾柄鏽菌小麥變種
為害作物
小麥
為害部位
莖稈、葉鞘、葉片、穗部

小麥稈鏽病病原特徵

病原菌剛突出於寄主表皮的夏孢子堆(×220) 病原菌剛突出於寄主表皮的夏孢子堆(×220)
小麥稈鏽病病原為禾柄鏽菌小麥變種(學名:Puccinia graminis Pers. var. tritici Eriks et Henn.),屬擔子菌亞門真菌。菌絲絲狀,有分隔,寄生在小麥細胞間隙,產生夏孢子和冬孢子在小麥上。夏孢子單胞,橢圓形,暗橙黃色,大小(17-47)微米×(14-22)微米,表面生有棘狀突起,中腰部有發芽孔4個。冬孢子雙胞,棍棒形至紡錘形,大小(35-65)微米×(11-22)微米,頂端壁略厚,圓形或稍尖,柄長。該菌可產生5種不同類型的孢子。冬孢子萌發產生小孢子,小孢子為害轉主寄主小櫱,且在小櫱葉片正面形成性孢子器及性孢子,在葉背面產生鏽子和鏽孢子。 [1] 
該病原致病性有生理分化現象,在中國已發現16個生理小種,其中21C3小種是優勢種。 [1] 

小麥稈鏽病為害症狀

小麥稈鏽病
小麥稈鏽病(1張)
小麥稈鏽病主要為害小麥的莖稈和葉鞘,也可為害葉片和穗部。夏孢子堆長橢圓形,在3種小麥鏽病中最大,隆起高,褐黃色,不規則散生。稈鏽菌孢子堆穿透葉片的能力較強,導致同一侵染點葉正反面均出現孢子堆,而且葉背面的孢子堆一般都比正面的大。夏孢子堆橢圓形至狹長形,3毫米×10毫米,成熟後表皮大片開裂,並向外翻起如唇狀,散出鏽褐色夏孢子粉。後期產生黑色冬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黑色鏽粉狀冬孢子。該病的病原菌是全孢型轉主寄生的鏽菌。在小麥上產生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發產生擔孢子,擔孢子侵染轉主寄主小檗和十大功勞,在其葉片上產生性孢子器和鏽孢子器,其中的鏽孢子只侵染小麥,經發育後形成夏孢子堆併產生夏孢子。 [3] 
圖注:1.被害莖、葉、穎和病部放大圖;2.轉主寄主小櫱上的鏽孢子器和其放大圖;3.夏孢子堆和夏孢子;4.冬孢子堆和冬孢子;5.小櫱上的性孢子器和鏽孢子器。 [4] 

小麥稈鏽病分佈範圍

小麥稈鏽病分佈廣泛,在種植小麥的國家和地區均有發生。在中國,小麥稈鏽病可劃分為6個流行區:①閩粵東南沿海及雲南易發、常發區;②淮南及長江中、下游冬麥易發區;③黃河以南和淮北冬麥偶發區;④東北平原及內蒙古烏盟春麥常發區;⑤內蒙古、新疆高原春麥偶發區;⑥西北、西南冬春麥越夏偶發區。 [3] 

小麥稈鏽病侵染循環

該病主要以夏孢子完成病害的侵染循環,在轉主寄主小櫱葉背形成的鏽孢子侵染小麥,又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因此認為轉主寄主作用不大或不起作用。在中國,病原菌主要以夏孢子世代在福建、廣東沿海地區、雲南南部麥區越冬。翌春,夏孢子由越冬基地逐漸北移,經長江流域、華北平原到達東北、西北和內蒙古春麥區。病原菌越夏區域較寬,在西北、華北、東北及西南冷涼麥區晚熟春小麥及自生麥苗上可以越夏。山東的膠東和江蘇的徐淮平原麥區自生麥苗上也可越夏。夏孢子借氣流進行遠距離傳播,從氣孔侵入寄主。 [1] 
小麥稈鏽病

小麥稈鏽病流行規律

小麥稈鏽病的流行主要取決環境條件和耕作制度的影響。 [3] 

小麥稈鏽病環境條件

氣候因素可以影響病原菌的存活、生長髮育和繁殖,影響小麥品種的抗鏽性,還可以影響該病的侵染過程和大區流行。20世紀30年代,小麥稈鏽菌56小種在北美流行,與當時氣温高有利該小種發展有很大關係。一般來説,小麥抽穗期的氣温可滿足稈鏽菌夏孢子萌發和侵染的要求,決定病害是否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濕度條件。對中國東北和內蒙古春麥區來説,如華北地區發病重,夏孢子數量大,而該地5-6月氣温偏低,小麥發育遲緩,同時6-7月降雨日數較多,就有可能大流行。 [3] 

小麥稈鏽病耕作制度

種植制度的改變,如中國福建、兩廣越冬菌源基地以及雲南越冬越夏週年循環區,自20世紀60年代後進行種植制度的調整,極大地壓縮了稈鏽菌的初始菌源基數,有的地方剷除了稈鏽菌菌源。栽培管理措施如播期、密度、水肥管理等對麥田小氣候、植株抗病性以及小麥稈鏽病的發生有很大的影響。在中國北部麥區播種過晚,則小麥稈鏽病發生重;麥田管理不善,追施氮肥過多、過晚,則加重小麥稈鏽病發生。 [3] 

小麥稈鏽病防治方法

小麥稈鏽病農業防治

  • 種植抗病品種:種植抗鏽品種是最經濟有效的防治措施。中國加強小麥稈鏽病菌小種動態監測和抗源篩選,選育、引進、推廣大量的抗鏽良種,使中國東北、西北春麥區和江淮、山東沿海冬麥區、福建等地冬播春麥區的稈鏽病得到有效控制,未出現大流行。小麥品種(基因)佈局也有利小麥稈鏽菌小種種羣穩定,這些基因還將在生產中繼續發揮其有效抗病作用。但應特別注意品種(或抗性基因)的合理佈局,尤其是在稈鏽菌越夏、越冬區及東北常發區,分別種植不同抗鏽類型品種,以減少菌源,切斷病原菌的週年循環。另外,要注意應用具有避病性、數量性狀抗病性以及耐病性的品種。 [3] 
  • 加強栽培管理:消滅自生麥苗,減少越夏菌源。調整播期,如中國福建、廣東等越冬區,適期晚播可減少初始菌源;在中國北部麥區適時早播,可提早小麥成熟,減輕後期為害。合理密植和合理施肥,氮肥應早施且避免過量;增施磷、鉀肥。在發病嚴重時灌水可以補償病株失水,從而減輕損失。 [3] 

小麥稈鏽病化學防治

  • 藥劑拌種:採用0.03%粉鏽寧拌種,可減少秋苗發病和越冬菌源數量。 [3] 
  • 噴藥防治:在小麥揚花灌漿期,病稈率達1-5%時開始噴藥。藥劑選用粉鏽寧、丙環唑戊唑醇速保利等藥劑,防病、保產效果顯著。 [3] 
參考資料
  • 1.    呂佩珂等.中國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藥用植物病蟲原色圖鑑 中國糧食作物病蟲原色圖鑑.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1999.01:44-45
  • 2.    王澍,曹遠銀,李天亞,宋晶晶.小麥稈鏽病防治指標研究[J].河南農業科學,2011,(第9期).78-80.
  • 3.    董金皋.農業植物病理學 2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08:51-57
  • 4.    南京農學院植物病理教研組.植物病理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4.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