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腹鷺

鎖定
白腹鷺(學名:Ardea insignis):是鳥綱、鷺科的大型遷徙性涉禽。高達127釐米。整體呈灰色,喉、腹部、臀、腋羽、腿內側及頸下方的長飾羽均白色。比蒼鷺體型大許多。有幾根灰色及白色的絲狀羽由頂冠而出。虹膜黃色;嘴灰色;腳灰色。比蒼鷺體型大許多。整體呈灰色,有幾根灰色及白色的絲狀羽由頂冠而出,腹部及頸下方的長飾羽均白色。
遷徙種類。棲息於沼澤濕地、草原或寬闊的農田。常單個或成4-5只的小羣活動。性膽怯而機警,見人即飛。飛行時兩翅扇動雖然緩慢,但飛速卻甚快。以水性生物為食,包括魚、蝦、蛙及昆蟲等。分佈於不丹、印度和緬甸
中文名
白腹鷺 [1] 
拉丁學名
Ardea insignis
別    名
帝鷺
外文名
White-bellied Heron, Imperial Heron
同義學名
Ardea imperialisssp.imperialis Hume, 1878
國際瀕危等級
極危(CR) [3] 
中國動物保護等級
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7]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鵜形目 [8] 
鷺科
鷺屬
白腹鷺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Hume, 1878

白腹鷺形態特徵

白腹鷺嘴粗直,長而尖;頸細長,腳亦較長,脛下部裸出無羽,通體為暗烏灰色,頭頂黑褐色,頭頂兩側有長的冠羽,灰色;前頸基部具長的披針形灰褐色羽飾,後頸和背深灰色;肩部長而披針形的羽毛灰色,尾和初級飛羽黑灰色;下胸、腹、兩脅、腋羽和翼下覆羽以及尾下覆羽純白色,腿覆羽前面白色,後面灰色。 [4] 
虹膜黃色,眼先、眼周裸露皮膚和下嘴基部綠色,上嘴和下嘴內緣石板黑色,下嘴尖端下面赭綠色,跗蹠和爪黑色。 [4] 
幼鳥上體暗褐色,頭和頸淡棕褐色,具白色斑紋,嘴淡角褐色。 [4] 
鳥嘴長而尖直,翅大而長,腳和趾均細長,脛部部分裸露,腳三趾在前一趾在後,中趾的爪上具梳狀櫛緣。雌雄同色。體形呈紡錘形,體羽疏鬆,具有絲狀蓑羽,胸前有飾羽。 [5] 
大小量度:體長1270毫米,嘴峯152-176毫米,翅546-572毫米,尾199-211毫米,跗蹠171-216毫米。 [4] 
白腹鷺

白腹鷺棲息環境

白腹鷺棲息於喜馬拉雅山麓的熱帶和亞熱帶森林的高原、山地溪流岸邊和沼澤地上。主要是從小型或大型河流記錄的,通常有沙子或礫石壩,通常在亞熱帶或熱帶闊葉林內或附近,從低地到至少海拔1,500 米,以及潮濕草原附近的沼澤或湖泊。 [3-4] 

白腹鷺生活習性

遷徙種類。通常是獨居的,但在冬季可能會聚集成小羣和家庭羣體,常單個或成4-5只的小羣活動。經常出沒於人跡罕至和未受干擾的地區。性膽怯而機警,見人即飛。飛行時兩翅扇動雖然緩慢,但飛速卻甚快。叫聲高而粗啞。白晝或展昏活動,以水性生物為食,包括魚、蝦、蛙及昆蟲等,兼食蛇類、軟體動物及小型齧齒類。常站在水邊或淺水中,用嘴飛快地攫食。 [4] 

白腹鷺分佈範圍

分佈於不丹、印度和緬甸;可能滅絕:孟加拉國;區域滅絕:尼泊爾。 [3] 
白腹鷺分佈圖 白腹鷺分佈圖 [3]

白腹鷺繁殖方式

營巢于山腳森林沼澤地或河流與湖泊岸邊高大樹上。繁殖期4-6月。巢由枯枝構成,結構較為龐大,巢位亦較高,通常放於高大樹木的上部高處。每窩產卵3-4枚,卵呈藍綠色,大小為72毫米×50.8毫米。雌雄共同孵卵。雛鳥為早成性。 [4] 

白腹鷺保護現狀

白腹鷺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極危(CR)。 [3]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一級。 [7] 

白腹鷺種羣現狀

白腹鷺是一種分佈區域狹窄,數量稀少的瀕危鳥類。中國曾分別於1938年5月和7月見於西藏南部和雅魯藏布江流域,以後再未見有任何報導。21世紀以來,在尼泊爾也未見到,在印度和孟加拉國也很稀少,在緬甸北部亦不常見。 [4] 
主要威脅是森林和濕地的廣泛流失、退化和人為干擾。該物種對人類干擾非常敏感,例如,一對受干擾後的繁殖鳥需要48小時才會返回其繁殖地點(Mondal和Maheswaran 2014年)。由於污染,水生植物的快速生長以及資源的過度開採,濕地已經退化。在印度東北部、不丹和緬甸的關鍵保護區,例如那德哈國家公園(Namdapha National Park),人們認為越來越多的干擾和棲息地退化,包括人類定居,濕地轉變為農業用地,收穫濕地資源以及在當地更多地偷獵。 天然森林火災摧毀了白腹鷺分佈在不丹的巢穴。在不丹,水電站大壩開發以及道路修建導致了嚴重的棲息地退化,不僅影響了白腹鷺並可能影響到蒼鷺種羣(Price and Goodman 2015年)。河流是人類繁忙的交通路線,加劇了對這一物種的干擾。 [3] 

白腹鷺相關報道

自20世紀30年代至今的80多年來,白腹鷺在中國境內只被發現過三次。20世紀30年代,英國植物學與動物學方面的專家在西藏林芝市米林縣看到江邊站着一隻高大的白腹鷺。同年7月8日,英國專家再次在米林縣派鎮附近的雅魯藏布江邊看到一隻白腹鷺。然而80多年前英國專家的考察以採集植物標本為主,既未採集到白腹鷺標本,也沒有拍攝到照片,因此一些學者認為該記錄“可能有爭議”。
從1950年開始,中國科研人員陸續在西藏地區開展相關考察,希望找到白腹鷺,然而都失敗了。直到2014年8月18日,白腹鷺再次出現。在怒江瀘水六庫石缸河村的一處礦山工地上,村民馮清禮救助了一隻落單的亞成年白腹鷺。當天晚上8時,在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瀘水管護分局工作的王斌見到了這隻鳥。 “完全沒有見過,感覺是鷺,但是非常高大又不像,他特別興奮就立馬拍了照,當天晚上上傳到雲南野鳥網請大家鑑定。”王斌説,這是一隻大家從未見過的鳥,爭論異常激烈。直到次日凌晨,資深觀鳥人士危騫説,可能是白腹鷺。 隨後,他們將該鳥送至西南林大,請韓聯憲教授鑑定,最終確定為白腹鷺。 照片中的白腹鷺正是這一隻,這也是首次在中國獲得白腹鷺影像記錄。然而不幸的是,雖然經雲南昆明野生動物園數日的救助,這隻亞成年白腹鷺還是死去了。
2019年11月24日,經科研人員鑑定,雲南省保山市昌寧縣發現一隻全球極度瀕危物種——白腹鷺。經當地有關部門及時收容救護後於22日被放飛。科研人員已在此次發現的這隻白腹鷺背上安裝了衞星跟蹤記錄儀,並上了腳環,將對其進行監測並據此制定救護措施。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