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鵜形目

鎖定
鵜形目(Pelecaniformes)在動物分類學上是鳥綱中的一個目。主要是分佈於温熱帶水域的大型遊禽,是熱帶海鳥的重要組成。全世界共有6科7屬68種。我國分佈有5科5屬17種。內蒙古2科2屬2種。
中文名
鵜形目
拉丁學名
Pelecaniforme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鵜形目
6科
7屬
68種

鵜形目形態特徵

鵜形目包括6科7屬68種。鵜形目大部分種類為海洋性鳥類小部,分種類生活在內陸水域中(鸕鷀),以魚、蝦及軟體動物等為食。後趾轉向前,與內趾相連,四趾間均有極發達的蹼相互連接,成為全蹼足。喙常具喉囊,眼先通常裸露;尾呈圓形或為尖尾;跗蹠短,被以網狀鱗。
鄭州黃河濕地有2科2種。 [1] 

鵜形目分佈範圍

主要分佈於温熱帶水域,是熱帶海鳥的重要組成,但全球大部分地區都可以看到鵜形目鳥類,有一些種類甚至擴展到了兩極地區。

鵜形目分類

鵜形目鸏科

學名:Phaethonitae
鸏又被稱為熱帶鳥,在整個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到處遊蕩。鸏具有長長的中央尾羽,飛行的姿勢非常優美,多棲息於遠洋,主要食魷魚,俯衝潛水捕食,游泳時尾向上翹。鸏科有紅尾鸏,白尾鸏和紅嘴鸏三種,我國都有出產。

鵜形目鵜鶘科

學名:Pelecanidae
鵜鶘 鵜鶘
大型水鳥,雌雄相似,體軀肥碩。嘴強直,上嘴平扁,內側具縱稜,前端具鈎及嘴甲,下頷及喉部有大型可伸縮喉囊,與上嘴共同構成取食和濾食器官。鼻孔細縫狀,甚至不發育。翼寬闊,骨質輕,飛行時頭頸向後傾,使巨嘴和喉囊等的重心落於胸廓,適於長距離飛行。主要棲息於淡水湖泊,有時亦在鹹水湖或海灣活動,常集羣活動,圍捕魚類,有時從高空扎入水中捕食。大多數時間閒遊或休息。炎熱時張開嘴,以氣囊與外界交換氣體調節體温。
鵜鶘科種類3~5年性成熟,雌雄配對不固定,在地面、灌叢、高大的樹上或巖壁營巢,窩卵數2~6枚,兩性均孵卵,往往把卵置於腳上孵化,孵化期30~37天。幼鳥晚成性,離巢時間隨巢址不同而異,地面巢者約4周,離巢的幼鳥常集中成羣,成鳥可識別自己的幼鳥而餵食。樹上營巢者甚至達80多天。雙親以反吐食糜育雛。 [2] 

鵜形目鰹鳥科

學名:Sulidae
鰹鳥是羣居性海鳥,有2屬9種。大鰹鳥屬是温帶海鳥,包括北大西洋的憨鰹鳥,南非的開普鰹鳥和澳新地區的澳洲鰹鳥。鰹鳥屬是熱帶海鳥,世界各大熱帶海洋均有分佈,共有6種,其中聖誕島的粉嘴鰹鳥有時被單劃為一屬。我國的鰹鳥均屬於鰹鳥屬,包括紅腳鰹鳥褐鰹鳥和黑臉鰹鳥(藍臉鰹鳥),其中紅腳鰹鳥是西沙羣島最主要的海鳥。

鵜形目鸕鷀科

學名:Phalacrocracidae
鸕鷀科是鵜形目種類最多,分佈最廣的一科,有2屬30種。鸕鷀是大型的食魚遊禽,善於潛水,潛水後羽毛濕透,需張開雙翅在陽光下曬乾後才能飛翔。加島鸕鷀屬只有1種,特產於加拉帕哥斯羣島,已經失去了飛翔能力。鸕鷀屬有29種,廣佈於全世界的海洋和內陸水域,但仍以温熱帶水域為最多,我國有5種。

鵜形目蛇鵜科

學名:Anhingidae
蛇鵜是熱帶內陸水鳥,頸細長如蛇,嘴尖無喉囊,善於潛水,用嘴當魚叉叉魚。蛇鵜在美洲,非洲,亞洲南部和大洋洲各有一種,即美洲的蛇鵜、非洲的紅蛇鵜、亞洲南部的黑腹蛇鵜和大洋洲的澳洲蛇鵜A.novaehollandiae,也有人將舊大陸的3種蛇鵜都歸入黑腹蛇鵜1種。我國僅於1931年在雲南南部紀錄過黑腹蛇鵜。

鵜形目軍艦鳥科

學名:Fregatidae
軍艦鳥是熱帶海鳥,世界各大熱帶,亞熱帶海洋均有分佈,有時可進入温帶水域。軍艦鳥翅極長,尾長呈叉形,飛翔能力強,常常在空中搶奪其它海鳥的食物,其英文名為海盜鳥之意。雄性軍艦鳥具鮮紅色喉囊,求偶時充氣膨大如球形。軍艦鳥有1屬5種,我國有白腹軍艦鳥白斑軍艦鳥和小軍艦鳥3種,另有大軍艦鳥和麗色軍艦鳥,產於大西洋和東太平洋熱帶,亞熱帶海域。
參考資料
  • 1.    鄭州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主編,鄭州黃河濕地鳥類=Birds of the yellow river wetland in ZhengZhou,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01,第15頁
  • 2.    旭日干主編,內蒙古動物志 第三卷 鳥綱 非雀形目,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3.06,第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