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眉歌鶇

鎖定
白眉歌鶇,是雀形目鶇科鶇屬鳥類。 [6]  體型略小並具有褐色斑點的歌鶇,上體橄欖褐色,眉紋白色,臉部斑駁,頦、喉至胸和下腹部以及兩脅白色,密佈有深褐色縱紋,尾下覆羽白色,兩脅染鏽紅色,似紅尾鶇但下體具明顯縱紋; 虹膜黑褐色,上喙角質褐色,下喙黃色而尖端深色,腳灰褐色。 [7]  因眼睛上有奶白色斑紋,故以“白眉”為名。 [8] 
白眉歌鶇在中國僅見於新疆西北部,國際上分佈於北歐至西伯利亞北部,越冬於歐洲、北非、西亞、中弧和南亞北部。 [9]  通常棲息於針葉林和苔原巢最好是建設在針葉林中,但也很容易營造於樺樹林,甚至在該地區的楊柳樹上;出發一般是集羣進行,在夜間可以聽到它們的鳴叫,這些鳥在飛行中用彼此的呼叫溝通,從而保持聯繫,它們更愛交際,尤其是在冬天,會形成超過200只的大羣; [10]  以多種多樣的大型無脊椎動物、軟體動物、昆蟲為食,在秋天和冬天也取食漿果和水果; [11]  雌雄共同建巢,但通常由雌鳥單獨孵卵, 每次生4-6枚卵,卵一般大2.6 × 1.9釐米及重4.6克,一般會在12-13日孵化,幼鳥成長迅速,雛鳥於出生後的12-15日換羽即可出巢,然而父母仍繼續照顧幼鳥一段時間,再過14天幼鳥就會獨立;一年中通常可以繁殖兩窩。 [12] 
白眉歌鶇的分佈地很廣,達1100萬平方公里,加上羣落很大,單在歐洲數量就達310-420萬隻,所以它們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無危;嚴冬會影響它們的數量,而寒冷及潮濕的夏天則會減低其繁殖率;由於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13] 
中文名
白眉歌鶇
拉丁學名
Turdus iliacus
外文名
Redwing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鶇科
鶇屬
白眉歌鶇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種
2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66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白眉歌鶇形態特徵

白眉歌鶇
白眉歌鶇(16張)
雌雄羽色相似。上體從頭至尾橄欖褐色,以頭部最暗,尾上覆羽較淡。眉紋白色或皮黃白色、寬而顯著,眼先和耳覆羽深褐色,耳覆羽具細的淡色中央縱紋;兩翅暗褐色,翅上大覆羽和飛羽具淡黃橄欖褐色羽緣。下體白色,胸綴有皮黃色具黑褐色縱斑,喉側和胸側縱斑黑色,兩脅、翅下覆羽和腋羽慄棕色。 [1] 
幼鳥和成鳥大致相似,但上體、翅上覆羽和內側次級飛羽具茶黃色縱紋。背、肩具黑色端斑。下體暗白色具黑色橫斑和斑點。 [1] 
虹膜暗褐色或褐色,嘴黑褐色,基部較淡,腳黃色或肉灰褐色,幼鳥黃褐色。 [1] 
大小度量
性別
體重
體長
嘴峯
跗蹠
雄性
52-65克
214-240毫米
18-23毫米
112-124毫米
76-84毫米
30毫米
雌性
59-73克
222-230毫米
18-23毫米
103-116毫米
76-84毫米
30毫米 [1] 

白眉歌鶇近種區別

白眉歌鶇與歐歌鶇Turdus philomelos)相似,歐歌鶇既沒有白色的眉羽,也沒有磚紅色的脅部,鳴叫聲也更加短暫。 [3] 
歐歌鶇 歐歌鶇
白眉歌鶇 白眉歌鶇

白眉歌鶇棲息環境

白眉歌鶇主要棲息於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闊葉林、樺木林、白楊林等各種類型的森林中,也棲息於北極苔原灌叢。 [1]  在歐洲北部通常棲息於針葉林和苔原。巢最好是建設在針葉林中,但也很容易營造於樺樹林,甚至在該地區的楊柳樹上。往南該物種佔據了優先植被生長在濕地,沿河岸或熱帶雨林的邊緣。在遷移過程中,可以發現在沿海岸或山頂上的任何位置。在冬季的幾個月裏,它們出現在樹林和灌叢,更加開放的棲息地,如農田、牧場、公園和果園及國家邊緣。在北非,發現在橄欖樹和雪松森林。當天氣情況很嚴酷時,也會進入城市園林和城市。 [4] 

白眉歌鶇生活習性

行為:繁殖期間單獨或成對活動,非繁殖期多成羣。常沿河流沿岸柳樹灌叢或楊、樺灌叢中活動,也在樹上或地上活動和覓食。 [1]  白眉歌鶇是候鳥,遷移。冬天幾乎分佈於全歐洲、英倫三島和土耳其。出發一般是集羣進行。即使是在大城市中,也未必能觀察到北方的白眉歌鶇遷移。在夜間可以聽到它們的鳴叫,這些鳥在飛行中用彼此的呼叫溝通,從而保持聯繫。它們更愛交際,尤其是在冬天,會形成超過200只的大羣。受驚擾時,它們會去開放一個新的領域,很快飛向最近的樹,當確認危險已經過去了才會返回原地。 [4]  在法國只有冬天才出現,有時組成在田野、草原、果園覓食的大軍,從3月起向歐洲北部分散越冬 [3] 
鳴聲:鳴聲為低聲的吱吱尖叫接一小串哀傷的下降音。告警叫聲為gak或持續的trett-trett-trett……聲。羣鳥歇息時唧喳作叫。冬季發出單薄的tseee叫聲。 [4] 
食性:白眉歌鶇的飲食多樣化,吃昆蟲,蚯蚓和水果和無脊椎動物。有螞蟻、甲蟲、蟋蟀、蚯蚓、蝗蟲、蒼蠅蜈蚣蝸牛蛞蝓、蜘蛛。還有植物:樹莓、沙棘、櫻桃、黑醋栗、接骨木果、山楂、冬青、爬山虎、杜松子茜草、梨、橄欖、野生草莓、紅豆杉等。也在地面上尋找食物,但很少用它的喙挖而只是啄食。 [4] 

白眉歌鶇分佈範圍

存在(居住地):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白俄羅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捷克、丹麥、埃及、愛沙尼亞、法羅羣島、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冰島、以色列、意大利、拉脱維亞、黎巴嫩、列支敦士登、立陶宛、馬耳他、摩洛哥、波蘭、斯洛伐克、瑞典、突尼斯、烏克蘭、英國、烏茲別克斯坦。 [5] 
存在(繁殖地):格陵蘭、哈薩克斯坦、挪威、俄羅斯(東亞俄羅斯、中亞俄羅斯、歐洲俄羅斯)、斯瓦爾巴和揚馬延。 [5] 
存在(非繁殖地):阿富汗、奧地利、阿塞拜疆、比利時、保加利亞、克羅地亞、塞浦路斯、直布羅陀、匈牙利、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科威特、盧森堡、荷蘭、北馬其頓、葡萄牙、羅馬尼亞、沙特阿拉伯、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士、阿拉伯敍利亞共和國、土耳其。 [5] 
存在(通道):吉爾吉斯斯坦。 [5] 
存在(季節性不確定):黑山共和國、塞爾維亞。 [5] 
遊蕩(非繁殖):巴林、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5] 
遊蕩:加拿大、日本、約旦、利比亞、美國。 [5] 
白眉歌鶇分佈圖 白眉歌鶇分佈圖

白眉歌鶇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於白楊林、樺樹林、針葉林和混交林中。巢多置於樹權或樹樁上,也在灌叢上和地上營巢,距地高0.3-3.0米,但在歐洲北方苔原區,往往直接在地面上產卵。巢呈杯狀,主要由細枝、枯草莖和枯草葉等編織而成,內壁糊有少許泥土。巢的大小為外徑11-14釐米,內徑8-10釐米,高11釐米,深4-6釐米。每窩產卵4-6枚。卵藍綠色、被有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23.5-27毫米×17.5-20.0毫米,平均25.8毫米×18.7毫米。雌雄共同建巢,但通常由雌鳥單獨孵卵,孵化期13-15天。雛鳥晚成性,雛鳥於出生後的12-15日換羽即可出巢,然而父母仍繼續照顧幼鳥一段時間,再過14天幼鳥就會獨立。一年中通常可以繁殖兩窩,除了在歐洲北部地區和斯堪的納維亞的阿爾卑斯山山區。 [1]  [4] 

白眉歌鶇亞種分化

白眉歌鶇(2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分佈範圍
白眉歌鶇指名亞種
Turdus iliacus iliacus
Linnaeus,1766
繁殖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往南到波蘭、德國、法國,往東經烏克蘭、白俄羅斯、西伯利亞,一直到貝加爾湖、勒拿河和科累馬河,越冬於英國、歐洲中部和南部、地中海、黑海、小亞細亞、敍利亞、高加索、伊朗、裏海、中亞,偶爾到中國新疆西北部、印度西北部和北非。
白眉歌鶇冰島亞種
Turdus iliacus coburni
Sharpe,1901
繁殖於冰島和法羅羣島,越冬於法羅羣島、英倫三島、荷蘭和法國。 [1]  [2] 

白眉歌鶇保護現狀

白眉歌鶇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5]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4] 

白眉歌鶇種羣現狀

白眉歌鶇在歐洲的數量估計為13,200,000-20,100,000對,相當於26,300,000-40,300,000只成熟個體(國際鳥類聯盟,2015)。歐洲數量約佔全球範圍的40%,因此對全球種羣數量規模的初步估計是98000000-151000000只,儘管這一估計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