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條錦蛇

鎖定
白條錦蛇(學名:Elaphe dione)是遊蛇科、錦蛇屬無毒蛇,又名枕紋錦蛇、黑斑蛇。頭略呈橢圓形,體尾較細長,全長1米左右。吻鱗略呈五邊形,寬大於高,從背面可見其上緣;鼻孔大,呈賀形;體背淡灰色或棕黃色,具有三條灰白色縱紋,並具有不規則鑲白邊的黑橫斑;枕部有兩塊較粗大的縱行黑斑。因在背面深褐色背景上顯出淺色縱紋,故名“白條”錦蛇。 [2]  [5] 
白條錦蛇分佈十分廣泛,中國國內分佈於秦嶺至淮河以北各省區,國外分佈於俄羅斯西伯利亞,朝鮮。棲息於平原、丘陵、山地。常綠闊葉林或落葉闊葉林下、草原、濕地、荒漠、田野、墳堆、路邊、沼澤都曾發現。食物鼠、鳥及鳥蛋,可能也吃魚、蛙、蜥蜴。白條錦蛇主要白天活動,性格非常温順,即便被捕捉也極少有攻擊行為。白條錦蛇為卵生,7~8月產卵,每次產卵3~15枚,孵化期1個月左右。 [3] 
白條錦蛇是鼠類的天敵。同時還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白條錦蛇現已被列入中國《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023年)》。 [2]  [4] 
注:白條錦蛇是國家“三有保護動物”,未經批准私自捕捉、飼養是違法的。
中文名
白條錦蛇
拉丁學名
Elaphe dione
別    名
黑斑蛇、麻蛇、枕紋錦蛇
外文名
Dione Ratsnake
同義學名
Coluber dione ssp. cumana Pallas, 1813;Coluber dione Pallas, 1773;Coluber tataricus Guldenstedt, 1801;Elaphe czerskii Nikolsky, 1914;Elaphe dione ssp. niger Golubeva, 1923;Elaphe dione ssp. tenebrosa Sobolevsky, 1929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爬行綱
有鱗目
遊蛇科
錦蛇屬
白條錦蛇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蛇亞目
亞    綱
雙孔亞綱
亞    種
0 [7] 
命名者及年代
(Pallas,1773)
保護級別
三有保護動物

白條錦蛇形態特徵

白條錦蛇
白條錦蛇(7張)
白條錦蛇雄性頭體長526~923毫米,尾長142~171毫米,雌性頭體長505~972毫米,尾長131~176毫米。頭圓扁平,與頸部稍有區別。吻鱗顯露,鼻間鱗橫闊而短;鼻孔側開呈橢圓形。頰鱗1枚,眶前鱗1枚,多數具有1枚眶前下鱗;眶後鱗2 枚,少數為3枚;顳鱗2(3)+3(4);上唇鱗8枚,3-2-3式,少數9枚,4-2-3式。下唇鱗11~13枚,4~5枚切前頷片;背鱗23(25)-25(23、27)-19(21)行,背中央7~19行具微稜,Pope(1935)記載北京標本背鱗中段可達29行;腹鱗雄性175~211枚,雌性58~72枚。張春霖(1932)記載北京一標本尾下鱗51對。 [5] 
白條錦蛇體背面淡灰色、灰褐色或棕黃色。體背具三條灰白色縱紋,有些個體中央一條不太明顯,背面及體側具有許多不規則鑲黑邊的狹窄黑橫斑;頭背面具有一粗大暗褐色倒“V”字形斑紋。 [5] 
白條錦蛇眼後有一顯著的黑斑,枕部具一對粗大黑縱紋。腹面黃白色或灰褐色,綴有黑色斑點。背面及體側的鱗片具有紅色小點。 [5] 

白條錦蛇近種區別


白條錦蛇
大小
白條錦蛇頭略呈橢圓形,體尾較細長,全長1米左右。
棕黑錦蛇全長1.5米左右,體重0.5-1.5千克。
顏色
背面蒼灰、灰棕或棕黃色。頭頂有黑褐色斑紋三條。軀尾背面具三條淺色縱紋。
背面棕黑色具光澤,腹面灰白色有明顯的黑斑。隨產地不同顏色差異較大。中國東北的顏色深基本是黑色。
圖片
白條錦蛇 白條錦蛇
棕黑錦蛇 棕黑錦蛇

白條錦蛇生活習性

白條錦蛇生活於平原、丘陵或山區、草原,它的棲息地耐受性極為廣泛,可以在常綠或落葉闊葉林、田野、墳堆、草坡、林區、小徑兩側、河邊及近旁等,也常見於菜園、農家的雞窩、畜圈附近,有時為捕食鼠類進入老土房。晴天白天和傍晚都出來活動。中國北方地區十月開始入蟄,冬眠温度約8-15℃,次年四月下旬出蜇。主要捕食蜥蜴、鼠類、小鳥和鳥卵,也有捕食蛙類、昆蟲記錄。 [6] 
白條錦蛇棲息場所 白條錦蛇棲息場所

白條錦蛇分佈範圍

白條錦蛇分佈在温帶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從烏克蘭東部的黑海北岸,經過俄羅斯西南部和高加索部分地區,到中亞和中亞不包括沙漠的地區,從這裏經過俄羅斯南部,到遠東地區、哈薩克斯坦、阿富汗、蒙古和中國,以及整個朝鮮半島。分佈國家有:阿富汗、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中國、格魯吉亞、伊朗、哈薩克斯坦、朝鮮、韓國、吉爾吉斯斯坦、蒙古、俄羅斯、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 [6] 
白條錦蛇在中國分佈於陝西、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江蘇、上海、安徽、山東、河南、四川、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 [6] 
白條錦蛇分佈圖 白條錦蛇分佈圖

白條錦蛇繁殖方式

繁殖方式 繁殖方式
繁殖方式:卵生,於7月至8月間產卵於深穴或石縫內,每次產卵3-15枚,卵殼柔韌,乳白色,卵每枚約(28-45)毫米×(15-25)毫米。孵化期1個月左右。但依據不同產地,孵化天數在20-35日,極端記錄是13日孵化出殼。 [6] 

白條錦蛇亞種分化

西伯利亞西部和阿爾泰地區描述的亞種,Elaphe dione niger Golubeva,1923年和Elaphe dione tenebrosa Sobolevsky,1929年的有效性存在爭議。 [6] 

白條錦蛇保護現狀

白條錦蛇種羣現狀

白條錦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中亞部分地區最常見的蛇之一;它是中國北方的一個常見物種;它在蒙古很常見;它是烏克蘭最稀有的物種之一,但其活動範圍受到限制(Kotenko,2006年)。在西高加索地區,密度從0.001到3.5個個體/公頃不等,其中萊曼湖附近的山艾樹草原草原密度最高(Doronin 2013a,b)。西高加索地區的發展導致了亞羣的減少和明顯的喪失:1924年該物種被記錄為在Sengileyevskaya山谷中很常見(每直線公里2-5個個體),但在2013年後該地區已不再發現該物種(Doronin 2013a,b)。 [6] 

白條錦蛇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佈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023年)》 。 [4]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低危(LC) 。 [1]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7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6] 
列入《Europe's Bern Convention》。 [6]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白條錦蛇威脅因素

在一些地區,白條錦蛇經常被人殺死,因為白條錦蛇類似於有毒的物種,但這種非常廣泛、常見的蛇並不存在重大威脅。棲息地的喪失和退化(例如,在西高加索-多羅寧2013a,b)以及水污染可能會造成局部威脅,但在整個範圍內並不重要(Terbish等人,2006)。 [6] 

白條錦蛇主要價值

生態價值:白條錦蛇會捕食鼠類,有益於農林業。 [5] 
經濟價值:可入藥。 [6] 
注:白條錦蛇是國家“三有保護動物”,未經批准私自捕捉、飼養是違法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