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棕黑錦蛇

鎖定
棕黑錦蛇(Elaphe schrenckii)是遊蛇科、錦蛇屬爬行動物,又名松花蛇、黑烏松、黑松、烏蟲、黑蛇、黑頸錦蛇、黑脖子蛇等。體型粗大長圓。頭背青黑色,自眼後至口角具黑色紋,上下唇鱗及頭頸腹面錦黃色;體背前段棕黃色,向後逐漸變棕褐,鱗片閃光,自頸部以後具灰黃至土黃色橫斑,後段至尾背橫斑明顯,橫斑斜向排列,在兩側作不規則分叉,以至前後斑相連;腹鱗及尾下鱗錦黃色,無斑紋。上頜齒13~14枚;半陰莖不分叉,外翻呈柱狀,遠端為扁褶型萼區,中部刺區,近基部有兩枚較大的刺,基部裸區。 [3-4] 
棕黑錦蛇分佈於中國東北部、朝鮮、韓國以及俄羅斯。棲息於鄉間舊屋頂、田園、山地、林邊、平原、草叢、塘邊、橋下等處。食鼠類為主,亦食鳥類和鳥卵。卵生,在中國東北於7~8月份產卵,每次產卵6~21枚。孵化期45~62天,於9月間孵出。性馴良,不主動襲擊人,但捕捉時也有張口撲咬的動作,繁殖期的雌蛇特別兇。 [5-7] 
棕黑錦蛇系中國東北大型蛇種,人工養殖具有經濟用途。以鼠類為食,對滅鼠害有利,應列為保護動物,禁止濫捕濫殺。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列為低危(LC)物種。 [1]  [6-7] 
中文名
棕黑錦蛇
拉丁學名
Elaphe schrenckii
別    名
松花蛇、黑烏松、黑松、烏蟲、黑蛇、黑頸錦蛇、黑脖子蛇等 [3]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爬行綱
有鱗目
遊蛇科
錦蛇屬
棕黑錦蛇
亞    目
蛇亞目
亞    種
0 [8] 
命名者及年代
Strauch,1873
保護級別
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棕黑錦蛇動物學史

關於棕黑錦蛇的種下分類,坡普(Pope)1935年主張將中國關內及內蒙赤峯所產的定為非模亞種Elaphe schreckii anomala (Boulenger);採自中國東北的東北部、朝鮮和西伯利亞的為模式(指名)亞種Elaphe schrenckii schrenckii Strench。這樣,吉林和黑龍江兩省所產的屬於模式亞種(指名亞種)。遼寧所產的絕大多數為非模亞種,極少量模式亞種。 [5] 
兩個亞種的區別主要表現在成體的色斑上:非模亞種上下唇鱗後緣只有細線狀黑邊,於體後段和尾部背面有明顯的斜行灰黃色橫斑,體前段的橫紋不明顯。而模式亞種背面的橫斑較規則,從頸後至尾部都有黃色窄黃斑與黑色寬底色相間,十分醒目,上下唇鱗後緣黑色部分佔鱗片的1/2。 [5] 
但未採用以上分類方式。 [8] 

棕黑錦蛇形態特徵

棕黑錦蛇
棕黑錦蛇(7張)
體全長1300~1600毫米,系中國東北的大型蛇。成體色斑與幼體差異很大。成體頭體背棕黑色,以黑為主,鱗被閃光。自頸至尾約有22~28個黃色窄橫斑,橫斑寬1~2個鱗列,斑間隔佔8~12鱗列。上下唇鱗黃或乳白色,各鱗片後半部為黑色。腹面額部稍黃,餘者均為乳白或灰白色,雜有明顯的黑斑。幼體色斑與赤峯錦蛇的幼體頗相似,所不同有是體色較黑,具白色橫斑;頭背白斑紋更明顯;腹面灰色,具明顯的黑白相間的大斑點,有的排列成棋盤格。 [6] 
頰鱗1,吉林1雄右側2片;眶前鱗1,部分標本有1小的眶前下鱗;眶後鱗2;顳鱗2(3)+ 3(2,4);上唇鱗8,3-2-3式,少數7,2-2-3式,吉林1雌左側9,4-2-3式;下唇鱗9~11,前4~5片切前頷片;背鱗23(21、22、24)-23(21、22、20、19、24)-19(18、17),中央17~21行有微弱起稜,體後段起稜較為明顯;雄性腹鱗203~222,平均208片,雌性210~224,平均214片。肛鱗二分,尾下鱗雙行,雄性58~76,平均67對,雌性54~69,平均63對。 [6] 
據報道(張服基等,1984:29)該蛇雄性半陰莖不分叉,伸延至第19對尾下鱗處,外翻呈柱狀,遠端為扇褶型萼區,中部刺區,具刺60餘枚,近基部有2枚較大的刺,基部裸區。 [6] 
上頷齒13~14枚。 [6] 
頭部 頭部

棕黑錦蛇近種區別

棕黑錦蛇
棕黑錦蛇體全長1300~1600毫米。
白條錦蛇頭略呈橢圓形,體尾較細長,全長1米左右。
背面棕黑色具光澤,腹面灰白色有明顯的黑斑。隨產地不同顏色差異較大。中國東北的顏色深基本是黑色。
背面蒼灰、灰棕或棕黃色。頭頂有黑褐色斑紋三條。軀尾背面具三條淺色縱紋。
棕黑錦蛇 棕黑錦蛇
白條錦蛇 白條錦蛇

棕黑錦蛇生活習性

棕黑錦蛇進食 棕黑錦蛇進食
棕黑錦蛇生活在平原、山莊、丘陵、塘邊、橋下、林邊、田園地、柴草垛、破舊房屋,乃至住宅的屋頂。善攀樹,以鼠類為食,也能吃鳥類和鳥卵,成蛇每次可吞鼠4~5只,最多可達9只,是滅鼠能手;個體大,鱗片閃光,性馴良,不主動襲擊人,但捕捉時也有張口撲咬的動作,繁殖期的雌蛇特別兇。 [5] 

棕黑錦蛇分佈範圍

棕黑錦蛇分佈在中國東北部(黑龍江、吉林、遼寧、浙江、江蘇等省)、朝鮮、韓國以及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在俄羅斯,其分佈從普里莫爾斯基邊疆區和哈巴羅夫斯克地區向西延伸至阿穆爾地區的小基爾甘山脈,向北延伸至Komsol的k-ra-Amure。蒙古存在一個單一的記錄,來自大基爾幹山脈的西部。 [7] 
棕黑錦蛇分佈圖 棕黑錦蛇分佈圖

棕黑錦蛇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
在中國吉林和黑龍江,棕黑錦蛇於7月下旬至8月上旬產卵,每產12~21枚(也有6枚的),卵重量 18.2~28.1克,大小為(41~63)毫米×(28~30)毫米,孵化期45~62天,於9月間孵出,在孵化過程中,卵重平均增加5.7克,卵的長徑平均增加0.6毫米,寬徑平均增加3.2毫米。 [6] 
仔蛇具卵齒,自露頭至產出時間最長達72小時以上。仔蛇出殼即爬行,臍帶擦落,臍孔閉合,臍孔位於肛前第29~32腹鱗處。一般於產後第11~13天第一次蜕皮,最早於第3天,最晚於出生20天以後蜕皮。仔蛇體重7.4~17.9,平均13.4 克,體全長271~354毫米,平均325.8毫米。仔蛇取食量大,一次可取食2~10 克,平均6.6 克,取食頻率高,所以生長髮育較快。 [6] 

棕黑錦蛇保護現狀

棕黑錦蛇保護級別

棕黑錦蛇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  在中國,遼寧與黑龍江省均將其列入該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3.1——無危(LC)。 [7]  在韓國,棕黑錦蛇(Elaphe schrenckii)被列為國家瀕危物種 [9] 

棕黑錦蛇種羣現狀

這是一個常見的物種。據估計,中國約有3300000只個體(中國國家林業局,2009年)。總體而言,該物種似乎沒有受到重大威脅,也沒有任何嚴重的滅絕風險(Ananjeva等人,2006)。 [7] 

棕黑錦蛇致危因素

在其範圍內的部分地區,人們的捕捉可能是一種威脅。在韓國農村地區,它受到與現代化相關的棲息地喪失和退化的威脅,包括用不合適的混凝土基底替換溪流沿岸的岩石河岸,據報道,受影響地區的數量大幅下降(Lee和Park,2011年)。雖然初步證據表明,韓國的遷移動物可以在遷移到保護區後存活下來(Lee和Park,2011年),但這項研究發現,在遷移後的無線電追蹤個體中,表觀死亡率很高(11只中有6只),並表明遷移動物利用了宿主地的次優棲息地,可能影響其長期生存能力。 [7] 
在中國,因體型較大,可食用,製藥,皮可制工業品,故大量被捕殺,野生類已列為瀕危物種。 [2] 

棕黑錦蛇主要價值

系中國東北大型蛇種,人工養殖具有經濟用途。以鼠類為食,對滅鼠害有利,應列為保護動物,禁止濫捕濫殺。需要加強人工馴化飼養繁殖研究,使野生轉化為家養,以利於合理開發利用。 [6] 
注:棕黑錦蛇是國家“三有保護動物”,未經批准私自捕捉、飼養是違法的。
參考資料